儿童健康的守护神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睹儿童苦难立志投身儿保事业
  
  郭迪1911年出生于广东潮阳县,1927年中学未毕业就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并被破格录取,2年后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医预科,193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被推荐赴美留学。
  当时,儿科学在中国还乏人问津。西医儿科学是在19世纪末才成为独立学科的,我国儿科学起步很晚,20世纪30年代之前几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儿科医师,大部分医院也根本不设立儿科,儿科床位十分有限,更不要说开展儿童保健工作了。因经济及卫生水平落后,加上疫病流行,我国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许多儿童被疾病夺去了幼小的生命,更有许多儿童因营养不良而骨瘦如柴。目睹我国儿童所受的苦难,郭迪立下志愿,决心用全部精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服务,并立志投身儿童保健事业。他说:“儿科医学应该在我们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儿科医学工作者理应成为儿童健康的保护者,在当时灾难深重的中国,更需要这样的人,这是我当初选择儿科的原因。”
  1937年,郭迪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取得儿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立即积极参加了上海市红十字救护医院的伤员救护工作和皖寿森难童收容所的儿童保健工作。在私人诊所开业行医时期,郭迪经常减免穷人的医疗费,并为潮州同乡会贫儿教养院中的儿童免费服务,为上海市家庭妇联托儿所的儿童免费诊疗。其间,他还先后在同仁医院,仁济医院和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儿科任职。
  
  开创儿科教育 将医术惠及更多人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三座古老的医学殿堂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郭迪响应号召,毅然放弃私人诊所,加入到上海第二医学院,进行儿科学系的筹建工作。郭迪认为,自己的小诊所虽然也能治病救人,但只有投身新的医学事业,才能将医术惠及更多的人;挣钱多少不过是私利,尽己所能让更多的生命转危为安,才是行医的根本意义。
  刚刚加入上海第二医学院,郭迪就接到了一项重任——筹建儿科系。新中国成立之初,医学事业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从选择院址、找实习基地,到成立各个教研室,郭迪和同事们四处奔波。195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儿科系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儿科专业的本科生。1958年,新中国上海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医院——新华医院建成开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迁至新华医院,郭迪也同时担任新华医院儿科主任。
  当时,全国已有4所院校开设了儿科系,教学和临床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一直没有一部像样的儿科专业教材。郭迪拿起了笔,参与主编了《系统儿科学》等一系列教材。文革结束后,全国恢复高校招生,但旧教材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赶上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医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郭迪在10年内主编儿科医学书籍6本:《小儿内科学》《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儿科手册》《儿科基础与临床》《基础儿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学》,总字数达600万。著名儿科教授许积德曾经参与教材的编写,他说:“郭迪对书籍的编写要求非常严格,精益求精,总是逐字逐句修改书稿,把当时的全部精力都花在这方面。这些书的出版,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教材需要,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工具书,真可谓‘旱灾后的及时雨’。”
  
  成立儿童保健科,研究儿童发育行为
  
  “文革”结束后,儿科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当时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偏重治疗,忽视预防、保健的趋势。在郭迪的努力下,1977年,新华医院在国内综合医院中率先成立了儿童保健科,率领同事积极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的保健工作。与此同时,儿童保健教研室成立,并开始招收儿童保健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儿童保健的高级人才。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新华医院的儿童保健学科已经发展为全国儿保的“领头羊”。
  对于儿童保健的研究,郭迪的眼光是超前的。20世纪70年代,当儿科的医疗模式还是以生物学观点为主流的时候,郭迪就率先将研究从生理拓展到心理、社会等层面:当人们只关心孩子吃得好不好,长得高不高的时候,郭迪已将眼光落在了儿童的发育行为上,研究孩子说得好不好学得好不好脾气好不好。郭迪始终倡导这样的理念:随着儿童身体的生长,其运动,认知、语言,社交等心理,行为能力的发展,也是衡量儿童健康与否的关键因素。正是秉承这样的理念,郭迪始终坚持将国外先进成果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带领他的同事和学生们完成了新中国儿科史上一系列载入史册的研究。
  1986年至1990年,为了监测儿童的发育情况,郭迪率先在国内完成了儿童生长发育保健卡的研制。在国外量表仅有体重、身长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体格和心理两个方面。为此,他组织东南沿海地区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对8 000多名0~6岁健康儿童进行体格及社会心理发育的调查,并根据实际调查资料,绘制了儿童生长发育保健卡。
  20世纪80年代,郭迪以医学家的敏锐眼光预见到新兴工业带来的铅污染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他指导博士生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儿童铅中毒系列研究。研究证实,当时包括上海在内的很多城市铅污染情况严重,不少儿童的血铅水平较高甚至出现铅中毒。本着医生的高度责任感,郭迪带着弟子四处呼吁:为了下一代,必须改善环境!他的学生沈晓明教授所开展的有关铅中毒的系列研究结果,为后来无铅汽油的推广使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无铅汽油在我国广泛使用后,他们又做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血铅水平明显下降,铅中毒比例明显降低。
  除此之外,郭迪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组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进行儿童锌营养的研究,开展儿童智力测试,对儿童行为问题如多动症、学习障碍等进行诊断治疗……他指导的课题研究在当时均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很多成果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严师慈医。用心医治患儿
  
  生活中,郭迪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在儿女们心目中,他是要求严格、从不多言的父亲,在学生们眼中,他更是学术严谨、容不得一丝马虎的老师。但只要一见到孩子,郭迪脸上总会露出慈祥的笑容。
  郭迪在给孩子们看病时,总是想方设法先驱赶他们的紧张情绪,然后再看病;听诊前总是先用手捂热听诊器;检查完一定会记得帮孩子把衣服穿好;查房时碰到孩子尿湿了,还经常亲自给孩子换尿布……
  郭迪行医,不仅看病,更看人。他认为,做医生应当尊重患者、尊重生命,应该处处为病人着想。他说:“一个人生病的时候,往往是最脆弱。最敏感的时候,难免会有种种顾虑和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态度就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医生态度和蔼可亲,病人就会从心里感激;如果医生态度冷漠,病人就会觉得不被尊重。所以,医生要善待病人,对病人要有同情心,这种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对儿科医生而 言,更是如此。给孩子看病,往往需要医生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去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去仔细观察孩子的异样。郭迪经常提醒年轻医生,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治疗方法或用药剂量要因人而异,但“用心血去对待”是共同的要求。
  在郭迪看来,做儿科医生是最幸福的。因为每当看到一个个孩子摆脱病痛,蹦蹦跳跳站在自己面前时,就会有一种莫大的快乐和希望。
  
  事事想得开。换来健康与长寿
  
  2003年之前,郭迪每周都去医院看门诊。今年,他快100岁了,依然身体健朗、思维敏捷,不仅生活自理,还每天读书看报,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儿科学的发展,关心着学生和后辈医生的进步。
  女儿郭薇说,父亲年轻时特别忙,每天总是在写字台前伏案工作到深夜。近十几年来,父亲的生活起居变得很有规律,每天早晨6点多起床,晚饭后天天看新闻节目,了解国家大事,晚上8点休息。白天自己收拾收拾房间,看看报纸、杂志,还喜欢看体育节目。郭迪兴趣也十分广泛,到现在,在美国的一位研究生还特地为他邮寄英文版《国家地理杂志》,每期看完后还把杂志送给许积德教授,推荐他一同消遣娱乐。饮食上,他注重营养,主张少量多餐。郭迪每餐只吃七八成饱,甚至五成饱,早饭一般是牛奶、面包、鸡蛋、咖啡。午饭、晚饭都比较简单、清淡。他饭后常常泡杯茶,边喝边看书。饿了马上吃些小点心,如糕点、巧克力。朋友、弟子上门,他还会为他们冲上一杯咖啡,老人家还风趣幽默地说:“喝咖啡,不会生肝癌。”他很少服用保健品,偶尔吃也都是别人送的,为了不浪费才吃。
  总结郭迪健康长寿的秘诀,儿女和学生们都认为,郭迪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心态好、不发火、事事想得开是关键,他有一颗对事业永远追求的心、对他人充满慈爱的心、对名利始终保持一颗淡泊的心。
  郭迪为人正直,淡泊名利。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医院开始设立专家门诊,一方面满足一部分人的特殊要求,同时也可以让专家的生活得到些许改善,但郭迪却坚持看普通门诊。他希望以此倡导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提供同样优质服务的理念。洋奶粉初入中国时,就有经销商希望利用郭迪在儿童保健领域的影响来打开市场。面对金钱,郭迪非但毫不动心,反而四处奔走疾呼,提倡母乳喂养,并亲自安排组织出版了一本母乳喂养的宣传画册。
  郭迪以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为行为准则,从不与人争什么。对于大家都很看重的职务、职称、荣誉、住房,待遇等,他却看得很淡,从不计较,经常把机会让给别人。
  郭迪生活简朴,但为他人、为社会却出手大方,非常慷慨。2003年新疆喀什地震,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他都大额捐款。2005年,他率领子女向新华医院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作为“儿科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优秀青年儿科医生出国培训。在给医院领导的信中,郭迪写道:“区区人民币10万元,成不了大事,谨作为我们对医学事业,儿童保健事业的敬意。我们恭请医院领导平平淡淡地接受我们的一点心意,平平淡淡地使用这笔微不足道的款。不要张扬,唯求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培养医学人才的途径上。”
其他文献
德国波恩市有一位孤寡老太太,名叫鲍尔斯娅,今年69岁。她患有哮喘病,需要长期服用一种单价8欧元(10粒装)、名为“瑞灵平”的药。按照该市医药管理部门的规定,像她这样年龄的患者,每星期可以到连锁药房以单价4欧元的优惠价,购买一瓶“瑞灵平”。  一天,鲍尔斯娅和往常一样,从连锁药房购买了一瓶“瑞灵平”。回到家后,她习惯性地旋开瓶盖,数一数胶囊的数目对不对。忽然,她发现这瓶“瑞灵平”里只有9粒胶囊,少了
面部皮肤病比较常见,表现也多种多样,如痤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良好形象,皮肤健康成为关乎“面子”的重大问题。一旦患了面部皮肤病,人们往往非常紧张,急于治疗。由于缺乏足够认识,许多人采取不“求医”只“问药”的方式,凭经验搽抹外用药。  可是,面部皮肤由于长期暴露,经常受紫外线等因素刺激,皮肤分泌大量皮脂和汗液,易与灰尘结合,形成污垢,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生长。
抑郁症常伴随疼痛    疼痛是病人就医时最常见的申诉。人们通常认为疼痛是身体组织受到损伤的信号。但是,疼痛,尤其是延续6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不一定都能用身体器官组织病变来解释。周密的身体检查与各种实验室检查有时也不能找到相应的病理发现。  51岁的汪阿姨,患有心脏预激综合征,近几年每年发病一两次。2年前发病次数增多,住院治疗后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数月后头痛剧烈、胸闷、乏力,‘经外地多家医院检查
冬春交替之际,天气干冷多风,因反复性的口唇干裂前来口腔科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患者口唇裂口经久不愈,不仅自感灼热疼痛,甚至影响张口动作。  中医认为口唇干裂者多有肺阴虚或胃阴不足的基础,因感受外邪而起,所以治疗时不能拘泥于局部症状或者滥用清热寒凉药,否则会减弱正气。可适当运用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药物或食物进行调养。  专家荐方:  天门冬、麦冬各15克,白糖10克,热开水300毫升加盖泡10~15分
欣源:  从20岁那年开始,我经常在月经前和月经期间感觉双侧乳房胀痛,有时一弯腰就疼,严重的时候只要一碰到乳房就疼,只有在月经结束后才能缓解一些。这样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并使我精神很紧张。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这是乳腺增生的表现,没什么大问题,给我开了一些中成药。医生说,药物可以控制乳房胀痛的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治愈乳腺增生,要想彻底摆脱乳腺增生的困扰,最主要的是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平衡饮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直肠、结肠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溃疡形成为主的病变。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少部分病人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属于“休息痢”、“泄泻”、 “下利”等范畴。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50岁多见,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治疗方面,西药目前仍然是用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美沙拉嗪、艾迪
王先生今年50岁,患鼻息肉30年,平时有鼻塞、流鼻涕等不适,嗅觉很差。每当感冒时,上述症状愈发严重,还伴有头痛、头胀等不适,他不得不往医院跑,吃中药,滴鼻子药水,有时还要用消炎药。医生发现他的鼻子里长满了息肉,鼻内有很多黄脓鼻涕,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双鼻息肉,建议手术治疗。回想起20年前那次痛苦不堪的鼻息肉切除手术,王先生断然拒绝了医生的建议……  王先生为何对20年前的鼻窦炎手术耿耿于怀?如今的鼻
生活实例    小吕半年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被撞伤头面部,经积极治疗后,基本痊愈。近三个多月来,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小吕只要一吃东西,就会流眼泪。起初,他以为这是巧合,但后来却慢慢发现,自己流眼泪确实与吃东西有关,而且吃东西越快,流泪越多,有时还同时合并出汗的现象。停止进食后,流泪现象就会消失。一顿饭下来,小吕常常是“泪流满面”。从此以后,小吕再也不敢在公共场合吃东西,更不敢与朋友聚餐。疑惑不解的
“要想变白、变美丽怎么办?”“多吃蔬菜水果补维C。”  “血脂胆固醇高了怎么办?”“多补点维C。”  “如何抗癌防衰老?”“当然要多补些维C。”  在问及这些生活中常见问题时,许多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了维生素C。足以见得,维生素C在人们心目中已经不单是美容良药,更是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甚至有效抗癌的一类“万能”营养素了。事实上,维生素C不算万能,但缺乏的确万万不能,其功效确实良多,补足也的确必要。
小华是个很有运动天赋的男孩,还是学校足球队的队长。一天,他们与另一支球队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赛,在小华的带领下,取得了胜利。比赛结束后不久,还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小华突然感觉阴囊内疼痛不止。在父母的带领下,他到附近一家医院急诊。急诊科医生发现小华阴囊红肿,认为可能是睾丸炎,给他开了一些抗生素服用。可小华服药后,疼痛仍不减轻。他们感觉疾病可能不是炎症那么简单,当天又去找那位医生。说明情况后,医生建议他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