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口语表达的阅读教学策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wa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人记事类文章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大,具有叙述生动、形式灵活的特点。阅读教学此类文本时,教师可结合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设文境、课境,引导师生、生生有效对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习表达、感悟积累、模仿运用,从而提高他们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表达 阅读教学 写人记事
  写人记事类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最大,它构思精巧,选取典型事件,加上合适的描写、议论及抒情,生动地叙述故事,形象地刻画人物。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语言,反映了真实的生活,给读者真实的“镜头感”;而在表现形式上又显得灵活自由,既可以完整叙述,又可以零散表达,修辞方法多样。所以,教好这一类课文,对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通过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教学,让学生既了解文章中“真”的内涵,又能轻松地学会灵活的表达方式呢?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在运用中学会运用,无疑是一条很好的学习路径。因此,多角度地创设文本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思考,发现阅读教学如果指向口语表达,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及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一、契合文境学说话
  写人记事类文章,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或刻画人物形象,或反映社会现状,或表达作者情感。在事例的描写中常常会用到人物的对话。而这些人物的对话一般都在文中起到推进事情发展、凸显人物形象的作用,具有典型意义。
  抓住人物的语言,深入挖掘人物说话的技巧,在文境中寻找落脚点再加以训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涵,解读人物形象,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帮助他们发现语言运用的技巧。
  比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故事内容简单,对于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理解古文内容也不会是难点。所以,如果我们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在读懂的层面上,显然目标有点过低了。进一步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现:两小儿在辩日过程中,方法一致,语气相同,都用上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还用上了反问的语气加强辩论的气势。抓住“辩”,既可以读懂孩子“辩”的内容,又可以读懂孩子“辩”的方法,做到古今融通,古为今用。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辩得明白”这一环节,通过提炼信息、重组表达等形式,先摸清两小儿“辩日”的技巧:观点明确,条理清楚,富有气势。然后根据文本设置辩论的情境,抓住“孰为汝多知乎”这个点,让学生用上相应句式,试着跟两小儿辩一辩。
  上述案例中,学生学会了文本中两小儿说话的技巧,并尝试运用。同时,在训练中进一步理解了孔子的形象,提高了表达能力,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二、再造课境练表达
  王荣生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指出:“根据我们对中外语文教材的比较和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不同的功能和功能发挥方式,在语文教材编撰和语文教学中需要不同的对待。”作为“用件”类的选文,学生要做的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直接借用,或者被选文触发,去开展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文本处理成口语交际训练的素材,利用文本提供的资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比如盛新凤老师在教学《乌塔》一课时,就将这个文本处理成口语交际的素材。通过“讲一讲:介绍乌塔这个人”“对一对:演读课文的对话”“辩一辩:说合乎逻辑的话”三个板块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口语交际时的三种语言:独白体语言、对白体语言、辩白体语言。学生在三种语言的训练过程中,了解了乌塔的旅游线路,读懂了乌塔的独立品质,还学会了对话推动情节的写法。这样的设计,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活动化,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实现了多重语文能力的同步提升,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多元对话练情志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式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关注学生。这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重讲解的教学方式,将其转变为对话活动丰富的谈话式和讨论式教学,引导师生、生生有效对话,把以往的接受学习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从这一点上来说,口语交际也是课堂教学必要的组成部分。
  课堂上,创造、把握好各种生成的资源,学生就能在一个个真实的课堂环境中实际运用口语交际技能,提高口语交际的“实战”能力。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有学生初读课文后质疑:“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明明知道周瑜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是有心陷害,为什么还不揭穿呢?”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深入了解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教师先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下文借箭的过程,然后组织讨论。于是,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诸葛亮胸有成竹,有完成“任务”的把握;这是为了麻痹周瑜,以便顺利借箭;因为诸葛亮想到和曹军交战确实需要箭;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保护周瑜的面子,維护孙刘联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表达是多么精彩!在疑难处“放一着,退一步”,让学生多元对话,学生反而进入了“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在这一教学案例中,通过对话,学生不但搞懂了诸葛亮不揭穿周瑜诡计的原因,而且对他的神机妙算心悦诚服,对他顾全大局的胸怀顿生敬意,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可谓水到渠成。
  口语交际并非纯技术化、机械化的技巧的运用,更多时候还关乎一个人情商的高低,而有的时候也需要一个人拥有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气度。因此,要把握好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进行真实的口语交际演练。
  比如关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就可以向“交际式”的评价方式转变,变定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促进性评价,将教师的反激、点醒、启发等运用于评价中,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变得立体化、多元化。有的时候,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也可以多元地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将课堂教学的容量多维度地增加。
  语文课堂上,我们在关注了文本的结构、语言的积累、人物的性格的同时,还可以在人物的说话艺术品味上、课堂组织的互动上多下功夫。这些方面的玩味,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湖州市仁皇山小学 313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优质课评比活动,是对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笔者的参赛经验,对课前准备的规则理解、场地安排、学情分析、工具准备、课前沟通等具体细节进行剖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以期提高体育教师对优质课评比的驾驭能力。  关键词:体育;优质课;评比;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2410(2019)04-0058-03  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成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整理课伊始,按照惯例孩子们自主地拿出语文、数学、英语各学科学习用具,进入自我整理阶段。教室里静悄悄的,朱怡丹、厉人豪、陈浩博、苏温贤、唐毅来等7名学生从座位上轻轻向语文老师走来,簇拥在教室门口,大家一起交谈着今天语文学习的重点,学生提问、老师解答,学生尝试练习、老师讲解方法……    片段分析  这是五年级6班的整理课模式之一,就是在课伊始由老师辅导班级的几个学困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三个片段描写,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文本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善于阿谀奉承、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古代贵族女性形象。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并不熟悉,课文又
时近年终,又到盘点“收成”的时刻。2014年,语文课程改革依然热点不断,一些新思想、新思路、新策略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各方关注。  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版语文课本  “古诗消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新学年开始,上海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的全部8首古诗,这一教材改革引发了一片争议。  9月9日,习近平在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小学语文课本中去掉的现象,毫不掩饰地表示了“很不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人教版四下第六单元的习作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要求写出自己在农村的经历或者自己听到、看到的农村,可以是农村的人、事或景,也可以是感受、体会。如何把这些内容恰到好处地写进习作中,表达
【摘 要】学生自主性拟题是习作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之一。教师在开展拟题思路引导时,要让学生学会在文体形式中求新颖,在类比移植中求意蕴,在修辞手法中求韵味。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从三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拟题能力:多读,在阅读教学中模仿;多写,在日常习作中推敲;多积累,在课外阅读中赏析。  【关键词】自主性拟题 新颖 意蕴 韵味 多读 多写 多积累  题,原意指额头;目,原指眼睛。今天说的“题目”是用了这
【摘 要】语文毕业质量测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基点,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学习方法与策略等进行综合评定。就测评结果来看,“教”与“评”错位,导致学生平时所“学”非期末所“考”。基础教育工作者应处理好教材、教学方法、学业评价间的关系,使毕业质量测评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  【关键词】毕业质量测评;分析;语文课程  毕业质量测评是基于学科质量调查、以达标为核心的标准评价,难度区间一般在0.
一、小是小了点,但实用  2012年3月16日,笔者接到一个电话,来电的是周国华,全国小语会刊《小学语文》编辑部主任。在电话中,周老师提出想在第四期的杂志中做一个关于“选文中的删改”的选题,并向笔者约稿。  第四期就要用!时间很紧,笔者能行吗?周老师却说,他曾在一次备课会上听过笔者的一个讲座,认为笔者对教材的“修改比较”有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和依据,写这样一篇文章应该不会有困难。后来,周老师又在邮件
【教学过程】    师:古代有很多东西,跟现在是不一样的。知道那个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的老师叫什么吗?  (教师让学生说说古代老师和学生的称呼,再让一男生和一女生把自己的姓氏写到黑板上。)  师:孩子们,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老师是有点学问的,所以称为——(生答: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节课,我们就以“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日本著名动物小说作家椋鸠十。文章讲了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老狐狸想方设法来救小狐狸;正当老狐狸要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时,小狐狸却让别人带走了,正太郎在去追回小狐狸的路上不小心滚下山,老狐狸救了正太郎;最后,正太郎把小狐狸要了回来,和爸爸一起到山谷里把它放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基于预习,梳理人物关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