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2010年高考全国卷I历史第12题叫好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feng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超纲,五行学说,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2—03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经常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上命题,如阴阳概念、谥号庙号、姓氏来源等。今年的第12题又考查五行学说。对此,中学教师中反对者居多。与前几年一样,理由无外乎是“超纲、偏题、怪题”等。但笔者持赞同态度,拍案叫好。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知识不属于考纲范围,以西晋代曹魏为切入点是“超纲”。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05年全国卷1中的凯末尔改革试题、2009年全国卷1的三角贸易试题、2009年全国卷2中的三国时期荆州问题等,以及大量提供新情境的试题,都出自考纲之外。须知,新情境就是新内容,只要信息充分,并不妨碍答题。这道试题虽然涉及西晋取代曹魏,但考查的是五行学说,并不是西晋如何取代曹魏,无可非议。此题意图并不是考查朝代更替的历史知识,换句话说,有没有掌握西晋代魏的具体过程与能否正确解题,不存在必然联系。
  有人还提出“五行说”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属于超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4页,“哲学与宗教”一目介绍道教产生时,有这样一句话:“《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阴阳五行学说加以补充说明。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题、2009年的姓氏题都不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表述。如果说这是“超纲”,那么,此类试题屡次出现在高考中,就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注意,是否应该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呢?每次的反应都是惊讶、不解、无奈、甚至愤怒,有用吗?高考历史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讲了多少年,摆脱教材的束缚,灵活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已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等。《历史考试大纲》也明确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规定。此类题正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体现了这些目标或要求,无可厚非。怨声载道不如三省吾身。我们应当反思教学,加强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研究和理解,摆脱死扣教科书的高考复习模式。
  下面就今年第12题谈一下笔者的理解。
  12冲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答案:A
  此题考查了五行学说在历史解释中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相生、相克的顺序。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经应用于军事、哲学、医学、历法等领域。儒学和道家也都吸收了阴阳五行的内容。董仲舒的儒学就杂糅了阴阳五行、道、墨、法、名、杂家等思想。《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表达了阴阳五行同出于天地之气,是天意、天道的显现,可以通过明阴阳、辨五行来体察天意、天道的思想。道教也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东汉末年太平道黄巾军起义,即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认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婀。五德的说法衍生于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朝代变更以五行相克的顺序演变,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征伐”。从王莽新政权至元朝,开始采用汉人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朝代依五行相生顺序演变的说法,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禅让”。“在寻求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重大问题上,显然,‘禅让’更具有分量,也最为得体”。而且五德终始说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运用,影响千年,在中国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解释历史的功能。
  有人会说,在不了解这些相关的详细知识的情况下,考生是不可能答对此题的。我们先看一下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室《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统计报告》中对此题得分率的统计情况:
  河北省此题得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超过半数的考生能够答对,虽然不完全排除有蒙对的可能,但从一侧面也反映出此题发挥了它的考查作用。根据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调查,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之所以能答对此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有备无患。有了2008年高考对阴阳知识的考查,今年五行题的出现并不能算是意外,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建议中都提及了这一知识,在备考中做了相关准备。在最近召开的《河北省2010年普通高考试卷分析暨考试情况报告会》上,秦皇岛的老师介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专题的复习,相信这与他们能取得56%的高得分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历史学科素养是基础,认真审题、科学判断是保证。
  此题除考查考生对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也希望考生了解,中国朝代更替主要依据了相生规律,题中特意强调了西晋代魏,意在提醒“相生”的潜在信息。考生如果只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而用相克顺序推断,或用相生推断却不了解五行相生的具体顺序,都不能正确解答此题。这正是考查了历史学科中“组织和应用有效信息,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试题具有指挥棒作用。从2007年开始的历史常识类试题,意在强化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与当今弘扬国学的氛围相呼应。有人说,“很多历史专业大学生和高级教师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考?”其实这正反映出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性。历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格外必要。
  总之,我们依然赞同这样的考查,也许此类题让我们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但迎难而上,使我们重视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什么都重要。
其他文献
关键词博物馆,历史学科,游历任务单,教师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46-04  国际博物馆协会在1974年第十一届大会上拟定的章程中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盈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将教育列为博物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堂观察,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9-0037-04  在2013年12月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上,叶德元老师设计并执教了“浓郁的民俗文化”一课,他采用地道的方言、形象的实物,亲切而又生动,令观课者耳目一新。在课后的课例研讨和晚间的“学术沙龙”活动中,大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笔者在会后反复
[关键词]启发式讲授,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20)15-0052-07   如今我们处在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期。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引领下,历史教学翻开了新的一页。统编教科书的知识体量太大,《中外历史纲要》要在一年内完成,每学期都是一门通史;选择性必修三册也是一年完成,每一个单元都是一门专史,老师也不大可能再以句句
关键词 中学生,史料证据,内涵,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53-08  就历史知识的本质而言,史料证据是历史知识的根源,不能掌握史料证据的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素养是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关键素养。中学历史学科的史证性是由历史学特有的实证研究方法所决定的,是最具学科特色的特质
关键词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中外历史纲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它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①依此可见“时空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本质属性——意识和思维方式;方法论——时空联系;目的
民国元年唐绍仪内阁是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后根据《临时约法》组成的共和国第一届内阁。由于唐内阁存在时间不长,政绩不彰,因此历来对它的评价也不高。从唐内阁成立的政治环境与组建过程可以看出,这个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的责任内阁,实际上是经过协商形成的混合型内阁,主导权操在极权主义者袁世凯手中,内阁成立伊始,便面临种种矛盾并且不被列强所看好。唐绍仪内阁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唐氏有其内阁人事制度的原则与新政权内
时下,“满堂灌”授课方式越来越遭到大家的摈弃。相应的,有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上。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作法,倡导学生的参与、探究,这是符合新课改既定目标的。但具体到教师讲授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就意味着越少越好?就课改的整体实践而言,若说我们在针对教师讲得过多这个问题上已经矫枉过正,尚属夸张,但就某些具体现象而言,提出来讨论一下,未雨绸缪
关键词 课程标准,知识结构,专业发展,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5-0012-08  经过广大专家多年的努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终于2018年揭开神秘的面纱。该标准(2017年版)既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特色,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阐释,颇有精到之处,对此,方家们已有诸多的评价与高论,笔者不再做过多的阐述。然而,通过对课程标
[关键词]学术研究,教学引进,学生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21-03    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领域。两者的关系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善于引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为历史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同时,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上的重大问题。培养他们的史学思维能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主体性,历史知识,知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16-06  20世纪90年代初,“能力培养说”在历史教学领域异军突起,传统的知识教学开始了边缘化历程。在“能力”的风声里,知识的措置成了问题。  其实,知识、能力和思想是一个彼此照应的统一体,知识的教学可以实现能力的培养。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依附于知识并表现在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