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超纲,五行学说,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2—03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经常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上命题,如阴阳概念、谥号庙号、姓氏来源等。今年的第12题又考查五行学说。对此,中学教师中反对者居多。与前几年一样,理由无外乎是“超纲、偏题、怪题”等。但笔者持赞同态度,拍案叫好。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知识不属于考纲范围,以西晋代曹魏为切入点是“超纲”。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05年全国卷1中的凯末尔改革试题、2009年全国卷1的三角贸易试题、2009年全国卷2中的三国时期荆州问题等,以及大量提供新情境的试题,都出自考纲之外。须知,新情境就是新内容,只要信息充分,并不妨碍答题。这道试题虽然涉及西晋取代曹魏,但考查的是五行学说,并不是西晋如何取代曹魏,无可非议。此题意图并不是考查朝代更替的历史知识,换句话说,有没有掌握西晋代魏的具体过程与能否正确解题,不存在必然联系。
有人还提出“五行说”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属于超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4页,“哲学与宗教”一目介绍道教产生时,有这样一句话:“《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阴阳五行学说加以补充说明。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题、2009年的姓氏题都不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表述。如果说这是“超纲”,那么,此类试题屡次出现在高考中,就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注意,是否应该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呢?每次的反应都是惊讶、不解、无奈、甚至愤怒,有用吗?高考历史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讲了多少年,摆脱教材的束缚,灵活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已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等。《历史考试大纲》也明确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规定。此类题正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体现了这些目标或要求,无可厚非。怨声载道不如三省吾身。我们应当反思教学,加强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研究和理解,摆脱死扣教科书的高考复习模式。
下面就今年第12题谈一下笔者的理解。
12冲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答案:A
此题考查了五行学说在历史解释中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相生、相克的顺序。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经应用于军事、哲学、医学、历法等领域。儒学和道家也都吸收了阴阳五行的内容。董仲舒的儒学就杂糅了阴阳五行、道、墨、法、名、杂家等思想。《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表达了阴阳五行同出于天地之气,是天意、天道的显现,可以通过明阴阳、辨五行来体察天意、天道的思想。道教也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东汉末年太平道黄巾军起义,即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认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婀。五德的说法衍生于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朝代变更以五行相克的顺序演变,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征伐”。从王莽新政权至元朝,开始采用汉人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朝代依五行相生顺序演变的说法,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禅让”。“在寻求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重大问题上,显然,‘禅让’更具有分量,也最为得体”。而且五德终始说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运用,影响千年,在中国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解释历史的功能。
有人会说,在不了解这些相关的详细知识的情况下,考生是不可能答对此题的。我们先看一下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室《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统计报告》中对此题得分率的统计情况:
河北省此题得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超过半数的考生能够答对,虽然不完全排除有蒙对的可能,但从一侧面也反映出此题发挥了它的考查作用。根据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调查,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之所以能答对此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有备无患。有了2008年高考对阴阳知识的考查,今年五行题的出现并不能算是意外,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建议中都提及了这一知识,在备考中做了相关准备。在最近召开的《河北省2010年普通高考试卷分析暨考试情况报告会》上,秦皇岛的老师介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专题的复习,相信这与他们能取得56%的高得分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历史学科素养是基础,认真审题、科学判断是保证。
此题除考查考生对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也希望考生了解,中国朝代更替主要依据了相生规律,题中特意强调了西晋代魏,意在提醒“相生”的潜在信息。考生如果只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而用相克顺序推断,或用相生推断却不了解五行相生的具体顺序,都不能正确解答此题。这正是考查了历史学科中“组织和应用有效信息,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试题具有指挥棒作用。从2007年开始的历史常识类试题,意在强化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与当今弘扬国学的氛围相呼应。有人说,“很多历史专业大学生和高级教师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考?”其实这正反映出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性。历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格外必要。
总之,我们依然赞同这样的考查,也许此类题让我们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但迎难而上,使我们重视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什么都重要。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5—0022—03
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经常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上命题,如阴阳概念、谥号庙号、姓氏来源等。今年的第12题又考查五行学说。对此,中学教师中反对者居多。与前几年一样,理由无外乎是“超纲、偏题、怪题”等。但笔者持赞同态度,拍案叫好。
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知识不属于考纲范围,以西晋代曹魏为切入点是“超纲”。回顾近几年的高考试题,2005年全国卷1中的凯末尔改革试题、2009年全国卷1的三角贸易试题、2009年全国卷2中的三国时期荆州问题等,以及大量提供新情境的试题,都出自考纲之外。须知,新情境就是新内容,只要信息充分,并不妨碍答题。这道试题虽然涉及西晋取代曹魏,但考查的是五行学说,并不是西晋如何取代曹魏,无可非议。此题意图并不是考查朝代更替的历史知识,换句话说,有没有掌握西晋代魏的具体过程与能否正确解题,不存在必然联系。
有人还提出“五行说”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属于超范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44页,“哲学与宗教”一目介绍道教产生时,有这样一句话:“《太平经》是当时道教的主要经典,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对阴阳五行学说加以补充说明。2007年的谥号题、2008年的阴阳题、2009年的姓氏题都不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表述。如果说这是“超纲”,那么,此类试题屡次出现在高考中,就不能不引起教师的注意,是否应该做好心理和知识准备呢?每次的反应都是惊讶、不解、无奈、甚至愤怒,有用吗?高考历史不拘泥于教材的命题原则讲了多少年,摆脱教材的束缚,灵活考查历史学科能力已是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等。《历史考试大纲》也明确有“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的规定。此类题正是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体现了这些目标或要求,无可厚非。怨声载道不如三省吾身。我们应当反思教学,加强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研究和理解,摆脱死扣教科书的高考复习模式。
下面就今年第12题谈一下笔者的理解。
12冲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A 金德 B 木德 C 水德 D 火德
答案:A
此题考查了五行学说在历史解释中的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五行学说是古人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现。比如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甜、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情:喜、乐、欲、怒、哀;五常:仁、礼、信、义、智等等。每种事情的五项内容都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的五行顺序。五行有相生、相克的顺序。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所谓的万物相生相克。战国时期五行学说已经应用于军事、哲学、医学、历法等领域。儒学和道家也都吸收了阴阳五行的内容。董仲舒的儒学就杂糅了阴阳五行、道、墨、法、名、杂家等思想。《春秋繁露》中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表达了阴阳五行同出于天地之气,是天意、天道的显现,可以通过明阴阳、辨五行来体察天意、天道的思想。道教也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太平经》以奉天地、顺五行为主旨。东汉末年太平道黄巾军起义,即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运序,认为汉以火德王,汉运衰,代汉而兴者当为土德,土色黄,故张角自称“黄天”,以示将承汉祚而王天下婀。五德的说法衍生于五行学说。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朝代变更以五行相克的顺序演变,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征伐”。从王莽新政权至元朝,开始采用汉人刘向、刘歆父子提出的朝代依五行相生顺序演变的说法,喻示着政权的更迭是靠“禅让”。“在寻求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重大问题上,显然,‘禅让’更具有分量,也最为得体”。而且五德终始说为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运用,影响千年,在中国古代政治意识形态系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解释历史的功能。
有人会说,在不了解这些相关的详细知识的情况下,考生是不可能答对此题的。我们先看一下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研究室《2010年河北省普通高考统计报告》中对此题得分率的统计情况:
河北省此题得分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大部分地区接近或超过半数的考生能够答对,虽然不完全排除有蒙对的可能,但从一侧面也反映出此题发挥了它的考查作用。根据对学生答题情况的调查,学生在现有知识基础上之所以能答对此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有备无患。有了2008年高考对阴阳知识的考查,今年五行题的出现并不能算是意外,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建议中都提及了这一知识,在备考中做了相关准备。在最近召开的《河北省2010年普通高考试卷分析暨考试情况报告会》上,秦皇岛的老师介绍了他们对传统文化专题的复习,相信这与他们能取得56%的高得分率,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历史学科素养是基础,认真审题、科学判断是保证。
此题除考查考生对五行相生相克的认识,也希望考生了解,中国朝代更替主要依据了相生规律,题中特意强调了西晋代魏,意在提醒“相生”的潜在信息。考生如果只知道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而用相克顺序推断,或用相生推断却不了解五行相生的具体顺序,都不能正确解答此题。这正是考查了历史学科中“组织和应用有效信息,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的能力要求。
高考试题具有指挥棒作用。从2007年开始的历史常识类试题,意在强化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与当今弘扬国学的氛围相呼应。有人说,“很多历史专业大学生和高级教师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要考?”其实这正反映出传统文化缺失的严重性。历史课程弘扬传统文化显得格外必要。
总之,我们依然赞同这样的考查,也许此类题让我们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但迎难而上,使我们重视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