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新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各式各样的评比,一个个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优秀教学案例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这对推广新课程改革的成果,帮助教师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当教师兴冲冲地拿着这一个个优秀案例走向讲台时,又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实际教学效果有时会变得很差。这是我们不容回避的事实——优秀教学案例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
我们知道,医学上解释水土不服的原因是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身体不适。由此推理,造成优秀教学案例“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是与信息技术教学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变。
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它是一切与教与学有关的包含各种显性与隐性教学资源的总和。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指他们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出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它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重新赋予了新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还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教学设计中的所有学习任务应该处于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否则会使学习者既无法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渐由“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渐由“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真正主人。正是由于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变,使得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加关注“教学环境”的创设。
如何使优秀案例在自己的课堂上“落地生根”、焕发生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除了考虑情景创设、启发思考、案例分析、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协作交流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信息提供、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这类教学环节,否则教师的启迪诱导和学生的主动建构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习和认知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工具和方法;它可能构成问题的背景,可能成为问题的环节,它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答案;它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手段,提供了规定的情境,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各种交互环境,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等。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真实、复杂的情境相应形成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活动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的水平上促成学生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环境的设置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教学环境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成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建立与优秀教学案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任重而道远,而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够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必须担当起多方面的角色:课程领航员、课件制作员、课程辅导员、技术服务员。只有这样,渗透新教学理念的优秀教学案例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开花。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梅园中学)
我们知道,医学上解释水土不服的原因是由于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的身体不适。由此推理,造成优秀教学案例“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是与信息技术教学密不可分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改变。
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环境。它是一切与教与学有关的包含各种显性与隐性教学资源的总和。对于学习者来说,就是指他们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出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它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重新赋予了新的角色意义和相互关系,还增加了三种必不可少的新要素,即情境、协作与资源。教学设计中的所有学习任务应该处于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之中,否则会使学习者既无法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
随着数字化学习的开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已渐由“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灌输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渐由“耳听、手记、做题”为特征的被动接受转向以“自主、协作、探究”为特征的主动建构方式,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的真正主人。正是由于这种教与学的方式上的改变,使得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加关注“教学环境”的创设。
如何使优秀案例在自己的课堂上“落地生根”、焕发生机?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较强的交互性这两个最基本特征。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除了考虑情景创设、启发思考、案例分析、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协作交流等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外,还应更多地关注信息提供、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这类教学环节,否则教师的启迪诱导和学生的主动建构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
呈现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是一种广义的学习资源,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支持学习活动的、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对真实而复杂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活动而言,学习资源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学习和认知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工具和方法;它可能构成问题的背景,可能成为问题的环节,它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能本身就包含着问题的答案;它为学生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手段,提供了规定的情境,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提供了表现创造性的空间。
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各种交互环境,包括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等。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真实、复杂的情境相应形成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成为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以解决问题的充分自主权,保障学习活动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强调合作中的表现、交流、沟通、讨论等群体互动对知识建构的内在意义。通过社会化的交往,在更高的水平上促成学生个体经验、方式与信念的内化与提升。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环境的设置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亲切、轻松、愉快,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教学环境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促成他们个性的充分发展,才能有效提高教育的质量。建立与优秀教学案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任重而道远,而其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够做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必须担当起多方面的角色:课程领航员、课件制作员、课程辅导员、技术服务员。只有这样,渗透新教学理念的优秀教学案例才能在新的环境中生根开花。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梅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