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以CTA为诊断标准探讨TCD在急性严重头痛病人颅内血管病变的检测价值方法系统性地搜集神经功能健全、急性严重头痛且头颅CT平扫正常的病人。研究组包括65例病人,男性28例,平均年龄39岁。所有病人在头痛发作1d~2个月内行TCD和CTA检查,由神经放射学医生对CTA影像进行判读,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病变。结果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血管病变15例病人(15/65,23.1%),经CTA发现颅内血管病变11例(11/65,16.9%),前者诊断脑血管狭窄9例,脑动脉瘤6例,后者发现脑血管狭窄5例,脑动脉瘤5例和1例颈内动脉夹层。无性别及年龄相关性差异,均经DSA或手术协同证实。动脉瘤起源于大脑中动脉2例、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其中脑动脉瘤直径最大2.5cm,最小为0.7cm。分析动脉瘤腔和脑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结果5例脑动脉瘤患者TCD检测结果均有低流速低搏动的特点,频谱形态及声频均符合脑动脉瘤的改变;其CTA检测结果均显示出脑动脉瘤形态和部位。9例头痛患者TCD发现脑血管中重狭窄,经CTA标准检测有5例相应脑动脉轻中度狭窄(≤69%)。结论TCD用于急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头痛的筛查,对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继发性头痛通过CTA标准检测,可检出直径>0.6cm的动脉瘤和中重度狭窄的脑血管,在临床上诊断急性严重头痛病人颅内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具有价廉、无创、安全性高,是有临床价值的筛查手段。
关键词: 颅内血管病变;头痛;TCD;CTA
按照2013年国际头痛会议(IHC)制定的第三版标准,急性严重头痛的颅内血管病变是属于继发性头痛,临床多见于颅内动脉瘤、动脉夹层、烟雾病等,亦可见于部分脑动脉狭窄患者,后者常需与急性发作的偏头痛(原发性头痛)和巨细胞动脉炎等相鉴别。颅内动脉瘤多数发生于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起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其中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病理分6型:①酱果状动脉瘤:多呈小圆形、囊状、分叶状,直径1~5cm;②梭形动脉瘤: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③细菌性动脉瘤;④外伤性夹层动脉瘤;⑤假性动脉瘤;⑥粟粒状动脉瘤:为小型多发微小动脉瘤,多为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血的主要原因。按大小可分三类:<1.0cm者为一般动脉瘤,1.0~2.5cm者为大动脉瘤,>2.5cm者为巨大动脉瘤。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动脉瘤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使动脉内弹力层及中层的肌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化,并逐渐消失,使动脉管壁在较高的压力下向外突出,加速形成粟粒状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发病年龄较高。颅内动脉瘤TCD特点::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相对升高,脉动指数(PI)降低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像,主要是由于血液流过动脉瘤的动脉膨胀处,血管口经增大,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速度降低,出现收缩期低血流速度、低脉动指数的多普勒频谱图像。如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动脉瘤,则在经颅多普勒检测中往往在其他血管及该血管无动脉瘤处,均可检测到脑动脉硬化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像,如收缩峰圆钝,S1与S2融合,S2<S1或S1极陡直,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等。脑血管狭窄TCD特点::血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改变;血管远端血流减慢,脉动指数降低,波形圆钝。有学者对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发现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82.0%,特异度为95.0%,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椎动脉,大脑前后动脉。现将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狭窄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神经功能健全的急性严重头痛(可伴头晕)患者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13~65岁,平均39岁。所有病人在头痛发作期行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并经血液等相关辅检排除颅内或系统性感染,在头痛1d~2个月内行TCD和CTA检查。由神经放射学医生对CTA影像进行判读,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病变。结果16例病人(16/65,23.1%)按TCD标准发现颅内血管病变,其中6例动脉瘤(6/65,9.23%)和9例脑血管狭窄(9/65,13.8%)。11例病人按CTA标准发现颅内血管病变(11/65,16.9%),包括5例动脉瘤(5/65,7.77%)和5例脑血管狭窄(5/65,7.77%)及1例颈内动脉夹层(1/65,1.53%)。经CTA标准诊断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3-62岁,平均37.5岁;脑血管狭窄5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无性别及年龄相关性差异,均经DSA或手术协同证实。
1.2 仪器及方法 TCD仪器采用北京鑫悦琦JYG-TCD2000型经颅多普勒仪,探头频率2MHz,病人取坐位及仰卧位,经颞窗、眼窗和枕窗分别探测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所测动脉最大流速、搏动指数、频谱形态及声频特点等指标判定受检者血管有无异常。分析标准采用国人脑动脉血流PI、RI等正常参考值。CT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周期为1秒,扫描条件120kv,120mA,层厚1mm,pitch为1:1,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Vistron)单相注射,速率为2.5ml/s,按1.5ml/kg体重计算造影剂量。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对平扫怀疑和局部进行增强扫描,经过薄层处理后,在工作站进行了CTA显像。
1.3诊断标准
1.3.1脑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 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血流速度增快,收缩期血流速度>120cm/s,血流频谱紊亂(频音消失,涡流伴杂音)。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分级标准:⑴中度狭窄:(50%-69%):收缩期血流速度140-180cm/s,频窗充填,低调杂音;(2)重度狭窄(70%-95%):收缩期血流速度>180cm/s,低调高强度杂音;(3)极度狭窄(狭窄程度超过95%):收缩期血流速度>300cm/s或上界不清,高调高强度杂音[1,2]。 1.3.2TCD诊断颅内动脉瘤标准:脑动脉瘤腔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搏动指数降低,血流速度在48~83cm/s,平均56cm/s,搏动指数0.36~0.81,平均0.52,声频信号低弱,可伴涡流或紊流,声频粗糙、紊乱[1,2]。
1.3.3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标准:使用NASCET法分级,狭窄率=(狭窄远段正常ICA管径-狭窄段残余管径)/狭窄远段正常ICA管径×100%。根据不同狭窄程度分为4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轻度狭窄(狭窄率49%至局部软斑或溃疡形成)[3]。
2 结果
2.1TCD检测
本组9例脑血管狭窄中,5例为重度狭窄(70%-95%),4例为中度狭窄(50%-69%)其中4例中度狭窄患者发现有血管狭窄10条,5例重度狭窄的患者发现狭窄血管9条(大脑中动脉10条、大脑前动脉5条、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各2条),。
6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多普勒频谱形态均异常,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相对升高,脉动指数(PI)降低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5例声频信号低弱,伴涡流或紊流,声频粗糙、紊乱。
2.2CTA检测
2.2.1本组5例在TCD中显示为重度狭窄患者,在CTA检测中均显示相应脑动脉轻度狭窄6条(狭窄率49-69%),其中3条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处;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起始处、椎动脉起始处各1例,共计6条动脉。
2.2.2CTA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所在部位,5例动脉瘤2例来自大脑中动脉的A1段,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2)肿瘤呈圆形,类圆形2例,卵圆形2例,呈血管局限性增粗1例,直径0.8~2.5cm,平均为1.7cm,边界清楚、光滑。另1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经CTA检查为颈内动脉夹层。
3 讨论
TCD是利用超声的多普勒效应采用2MHz脉冲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動脉的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测方法。脑动脉瘤的体积大于0.6cm以上时,TCD探测在多普勒频谱图像上如出现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同时伴有搏动指数降低,则应考虑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由于动脉瘤一般直径较小,所以经颅多普勒检测时必须沿着动脉逐段地检测,这样才能发现脑动脉瘤的存在。深度进阶为1mm。病灶声频可伴有粗糙的涡流或紊流声频。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指由肘正中静脉高速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事先设置好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阈值,当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软件自动触发启动快速螺旋扫描,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血管重建的一种方法[4]。以往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但有创性,操作复杂,费用较高,有一定的并发症,患者不易接受。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怀疑颅内血管瘤患者的检查,特别是临床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动脉瘤破裂出血初发死亡率较低,约在5%~10%之间,但再出血复发死亡率增至45%~55%[6]。CTA对颅内较粗的动脉显示良好,对构成Willis环的细小动脉显示率低,而TCD能够很好显示构成Willis环的细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CTA明确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5例中,2例来自大脑中动脉的A1段,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本组研究病人脑血管病变的阳性率TCD为23.1%,CTA为16.9%,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TCD诊断的脑动脉瘤6例中与CTA诊断完全吻合有5例(83.3%),另1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经CTA检查为颈内动脉夹层,故TCD检测脑动脉瘤的灵敏度高。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继发性头痛)可能是急性严重头痛的原因之一,2014年《Stroke》杂志在线发表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多学科评估共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建议》,研究显示直径小于7mm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非常低。因此,一些医生认为这是决定是否进行修补手术的阈值。然而,小的动脉瘤常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原因,特别并发脑血管痉挛(CAV)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故用TCD及早筛查未破裂颅内血管瘤,在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监测有无脑血管痉挛以预测其预后均有较高临床价值。TCD检测的5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的狭窄血管9条多于CTA检测到的5条(55.5%),误诊4条,可能与侧支循环代偿性血流加速有关,另4例TCD诊断的中度脑动脉狭窄患者按CTA标准检测未发现狭窄,考虑头痛患者TCD改变可能为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的血流速度增快或巨细胞动脉炎(1例患者伴有血沉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阳性)所致[7]。CTA诊断的5例脑血管狭窄中,2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处;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起始处、椎动脉起始处各1例。脑血管狭窄的常见原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狭窄的最常见原因;②与不稳定斑块脱落产生的微栓密切相关,合理判断斑块性质有助于评估颈后及选择治疗方式;③烟雾病;④夹层动脉瘤;⑤纤维肌发育不良。血管狭窄继发头痛的机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后继发血管扩张,侧枝循环的开放以及新生小血管的开放。②文献提到与异常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胆碱能递质及5-羟色胺受体、一氧化氮和组织胺等的释放有关。TCD可用于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病因筛查和治疗,有效的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TCD用于急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头痛的筛查,对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通过CTA标准检测,可检出直径>0.6cm的动脉瘤和中重度狭窄的脑血管,在临床上诊断急性严重头痛病人颅内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上,具有价廉、无创、安全性高,是有临床价值的筛查手段。TCD与CTA有较好的符合性,TCD可作为CTA检查前的常规筛选检查。
参考文献:
[1]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0-58.
[2]高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8,13(1):32.
[3]Alexandrov AV,Demchuk AM,Wein TH,et al.Yield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acute cerebral schemia[J].Stroke,1999,30:1604.
[4] 张 政,韩剑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10,21(16):3332.
[5] 李 敏,周丽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6(48):73.
[6] 凌国辉,李建生,陈玉桂.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0,3(16):30.
[7]李舜伟,李焰生.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71
关键词: 颅内血管病变;头痛;TCD;CTA
按照2013年国际头痛会议(IHC)制定的第三版标准,急性严重头痛的颅内血管病变是属于继发性头痛,临床多见于颅内动脉瘤、动脉夹层、烟雾病等,亦可见于部分脑动脉狭窄患者,后者常需与急性发作的偏头痛(原发性头痛)和巨细胞动脉炎等相鉴别。颅内动脉瘤多数发生于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起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其中以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少数起自椎基底动脉,多数为单发。病理分6型:①酱果状动脉瘤:多呈小圆形、囊状、分叶状,直径1~5cm;②梭形动脉瘤: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③细菌性动脉瘤;④外伤性夹层动脉瘤;⑤假性动脉瘤;⑥粟粒状动脉瘤:为小型多发微小动脉瘤,多为中老年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血的主要原因。按大小可分三类:<1.0cm者为一般动脉瘤,1.0~2.5cm者为大动脉瘤,>2.5cm者为巨大动脉瘤。常见病因有先天性动脉瘤与动脉硬化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使动脉内弹力层及中层的肌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化,并逐渐消失,使动脉管壁在较高的压力下向外突出,加速形成粟粒状动脉瘤,这种动脉瘤的发病年龄较高。颅内动脉瘤TCD特点::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相对升高,脉动指数(PI)降低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像,主要是由于血液流过动脉瘤的动脉膨胀处,血管口经增大,血管阻力降低,血流速度降低,出现收缩期低血流速度、低脉动指数的多普勒频谱图像。如由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动脉瘤,则在经颅多普勒检测中往往在其他血管及该血管无动脉瘤处,均可检测到脑动脉硬化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像,如收缩峰圆钝,S1与S2融合,S2<S1或S1极陡直,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等。脑血管狭窄TCD特点::血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频谱形态改变;血管远端血流减慢,脉动指数降低,波形圆钝。有学者对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发现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度为82.0%,特异度为95.0%,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价值最大,其后依次为椎动脉,大脑前后动脉。现将颅内动脉瘤和脑血管狭窄的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神经功能健全的急性严重头痛(可伴头晕)患者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13~65岁,平均39岁。所有病人在头痛发作期行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并经血液等相关辅检排除颅内或系统性感染,在头痛1d~2个月内行TCD和CTA检查。由神经放射学医生对CTA影像进行判读,明确是否存在血管病变。结果16例病人(16/65,23.1%)按TCD标准发现颅内血管病变,其中6例动脉瘤(6/65,9.23%)和9例脑血管狭窄(9/65,13.8%)。11例病人按CTA标准发现颅内血管病变(11/65,16.9%),包括5例动脉瘤(5/65,7.77%)和5例脑血管狭窄(5/65,7.77%)及1例颈内动脉夹层(1/65,1.53%)。经CTA标准诊断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3-62岁,平均37.5岁;脑血管狭窄5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无性别及年龄相关性差异,均经DSA或手术协同证实。
1.2 仪器及方法 TCD仪器采用北京鑫悦琦JYG-TCD2000型经颅多普勒仪,探头频率2MHz,病人取坐位及仰卧位,经颞窗、眼窗和枕窗分别探测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根据所测动脉最大流速、搏动指数、频谱形态及声频特点等指标判定受检者血管有无异常。分析标准采用国人脑动脉血流PI、RI等正常参考值。CT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机,扫描周期为1秒,扫描条件120kv,120mA,层厚1mm,pitch为1:1,采用高压注射器(Medrad、Vistron)单相注射,速率为2.5ml/s,按1.5ml/kg体重计算造影剂量。经上肢静脉注射造影剂后,对平扫怀疑和局部进行增强扫描,经过薄层处理后,在工作站进行了CTA显像。
1.3诊断标准
1.3.1脑动脉狭窄诊断标准和分级标准 脑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血流速度增快,收缩期血流速度>120cm/s,血流频谱紊亂(频音消失,涡流伴杂音)。脑血管狭窄程度的分级标准:⑴中度狭窄:(50%-69%):收缩期血流速度140-180cm/s,频窗充填,低调杂音;(2)重度狭窄(70%-95%):收缩期血流速度>180cm/s,低调高强度杂音;(3)极度狭窄(狭窄程度超过95%):收缩期血流速度>300cm/s或上界不清,高调高强度杂音[1,2]。 1.3.2TCD诊断颅内动脉瘤标准:脑动脉瘤腔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搏动指数降低,血流速度在48~83cm/s,平均56cm/s,搏动指数0.36~0.81,平均0.52,声频信号低弱,可伴涡流或紊流,声频粗糙、紊乱[1,2]。
1.3.3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的标准:使用NASCET法分级,狭窄率=(狭窄远段正常ICA管径-狭窄段残余管径)/狭窄远段正常ICA管径×100%。根据不同狭窄程度分为4组:完全闭塞、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轻度狭窄(狭窄率49%至局部软斑或溃疡形成)[3]。
2 结果
2.1TCD检测
本组9例脑血管狭窄中,5例为重度狭窄(70%-95%),4例为中度狭窄(50%-69%)其中4例中度狭窄患者发现有血管狭窄10条,5例重度狭窄的患者发现狭窄血管9条(大脑中动脉10条、大脑前动脉5条、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各2条),。
6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多普勒频谱形态均异常,表现为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相对升高,脉动指数(PI)降低的经颅多普勒频谱图,5例声频信号低弱,伴涡流或紊流,声频粗糙、紊乱。
2.2CTA检测
2.2.1本组5例在TCD中显示为重度狭窄患者,在CTA检测中均显示相应脑动脉轻度狭窄6条(狭窄率49-69%),其中3条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处;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起始处、椎动脉起始处各1例,共计6条动脉。
2.2.2CTA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形态及所在部位,5例动脉瘤2例来自大脑中动脉的A1段,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2)肿瘤呈圆形,类圆形2例,卵圆形2例,呈血管局限性增粗1例,直径0.8~2.5cm,平均为1.7cm,边界清楚、光滑。另1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经CTA检查为颈内动脉夹层。
3 讨论
TCD是利用超声的多普勒效应采用2MHz脉冲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動脉的血流动力学及各血流生理参数的一项无创性的脑血管疾病的检测方法。脑动脉瘤的体积大于0.6cm以上时,TCD探测在多普勒频谱图像上如出现收缩期血流速度降低,同时伴有搏动指数降低,则应考虑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由于动脉瘤一般直径较小,所以经颅多普勒检测时必须沿着动脉逐段地检测,这样才能发现脑动脉瘤的存在。深度进阶为1mm。病灶声频可伴有粗糙的涡流或紊流声频。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是指由肘正中静脉高速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事先设置好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阈值,当靶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阈值后软件自动触发启动快速螺旋扫描,对所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血管重建的一种方法[4]。以往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但有创性,操作复杂,费用较高,有一定的并发症,患者不易接受。随着多排螺旋CT的不断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怀疑颅内血管瘤患者的检查,特别是临床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5]。动脉瘤破裂出血初发死亡率较低,约在5%~10%之间,但再出血复发死亡率增至45%~55%[6]。CTA对颅内较粗的动脉显示良好,对构成Willis环的细小动脉显示率低,而TCD能够很好显示构成Willis环的细小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本组CTA明确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5例中,2例来自大脑中动脉的A1段,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后交通动脉2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本组研究病人脑血管病变的阳性率TCD为23.1%,CTA为16.9%,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TCD诊断的脑动脉瘤6例中与CTA诊断完全吻合有5例(83.3%),另1例怀疑动脉瘤的患者经CTA检查为颈内动脉夹层,故TCD检测脑动脉瘤的灵敏度高。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继发性头痛)可能是急性严重头痛的原因之一,2014年《Stroke》杂志在线发表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多学科评估共识: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的建议》,研究显示直径小于7mm的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非常低。因此,一些医生认为这是决定是否进行修补手术的阈值。然而,小的动脉瘤常常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原因,特别并发脑血管痉挛(CAV)是患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故用TCD及早筛查未破裂颅内血管瘤,在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监测有无脑血管痉挛以预测其预后均有较高临床价值。TCD检测的5例脑血管重度狭窄患者的狭窄血管9条多于CTA检测到的5条(55.5%),误诊4条,可能与侧支循环代偿性血流加速有关,另4例TCD诊断的中度脑动脉狭窄患者按CTA标准检测未发现狭窄,考虑头痛患者TCD改变可能为偏头痛发作时出现的血流速度增快或巨细胞动脉炎(1例患者伴有血沉率升高和C反应蛋白阳性)所致[7]。CTA诊断的5例脑血管狭窄中,2例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处;发生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基底动脉起始处、椎动脉起始处各1例。脑血管狭窄的常见原因:①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狭窄的最常见原因;②与不稳定斑块脱落产生的微栓密切相关,合理判断斑块性质有助于评估颈后及选择治疗方式;③烟雾病;④夹层动脉瘤;⑤纤维肌发育不良。血管狭窄继发头痛的机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后继发血管扩张,侧枝循环的开放以及新生小血管的开放。②文献提到与异常血管活性物质包括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胆碱能递质及5-羟色胺受体、一氧化氮和组织胺等的释放有关。TCD可用于症状性脑血管狭窄患者病因筛查和治疗,有效的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TCD用于急性原发性和继发性头痛的筛查,对怀疑颅内血管病变的通过CTA标准检测,可检出直径>0.6cm的动脉瘤和中重度狭窄的脑血管,在临床上诊断急性严重头痛病人颅内血管病变及预测其预后上,具有价廉、无创、安全性高,是有临床价值的筛查手段。TCD与CTA有较好的符合性,TCD可作为CTA检查前的常规筛选检查。
参考文献:
[1]高山,黄家星.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50-58.
[2]高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J].中国卒中杂志,2008,13(1):32.
[3]Alexandrov AV,Demchuk AM,Wein TH,et al.Yield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in acute cerebral schemia[J].Stroke,1999,30:1604.
[4] 张 政,韩剑虹.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进展[J].医学综述,2010,21(16):3332.
[5] 李 敏,周丽萍.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8,6(48):73.
[6] 凌国辉,李建生,陈玉桂.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0,3(16):30.
[7]李舜伟,李焰生.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