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白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水压抑不住春天的热情,冲入诚实透明的玻璃杯子,静卧的白茶突然神奇般醒来,束束茶芽争相跳跃,毛茸茸的毫光晕眩人们的心神,而甜甜的清香刹时痴醉了一片。那旋转升腾的毫心,宛如闻曲起舞的佳人,裙袖生风。多情饮者便会品出诗一样的温柔;那瞬间冲上的毫锋。又像众多勇士仰射的银箭,冷然有声。自强饮者当然联想到了疾风劲草。
  茶可以绿,可以红;亦可黄,亦可黑,可是政和茶竟能自得茶王国“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得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也欣然命笔,“政和白牡丹茶形、香、味独珍”:白得百姓千年传唱,“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牡丹与银针。”白茶的芽茶,状如银针,通体身披白色茸毛,所以称“白毫银针”,白茶的叶茶,一芽加一、二叶,银白的毫心与绿叶相衬,形似花朵,仿佛人们用“国色天香”的花王呼之——白牡丹。白茶形神兼备,秀外慧中,以其“清鲜、纯爽、毫香”独立于世。
  银针牡丹,阳春白雪。有人把白茶喻为银,当作玉,看似花,疑如腴,还有“雀舌鹰爪”之说。我饮白茶,耳边却总响起那首古代名曲,那首天籁之声。白茶的高贵品相来自皇家的赞誉。“宣和殿里春风暖,喜动天颜是玉腴。”那位历史上委实没有多少作为的宋徽宗。倒为政和做了天大的好事。他把自己的年号赐给当时还是关隶县的政和。皇帝因茶而给一个地方取名在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个了吧?
  政和白茶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它独特的品质凝聚了青山绿水的厚爱。横贯全县的鹫峰山脉,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风。又挽留住了从东南沿海来的湿润,造就了高山和平原独特的二元地理结构。境内群山耸峙,峰峦竞秀,云雾缭绕,一河向西的星溪流水更是滋养繁育出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政和大白茶。
  政和白茶高雅韵味源于独特的加工工艺。一般来说。制茶不是让茶叶发酵或半发酵,如红茶、普洱和乌龙茶,就是大火炒青,如绿茶、花茶。而白茶是轻微的自然发酵。在睛好的天气条件下。将一芽或一、二叶芽,置于通风的茶楼里晾青萎凋,达到八九成后,进行烘干,然后精心挑拣,再稍加复烘就成了政和白茶。
  白茶自然朴素,冰清玉洁,似雪像冰如云。揣摩白茶之道,总会让人联想起政和“云根书院”那一历史去处。有人这样描写那个地方:“有源水自云中出,不夜珠临沼上来。满院清辉游月爽,被襟直觉远尘埃。”也就在政和得到新县名的第8年,朱熹的父亲到此为官,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但他却谨遵父教,一心办学,创建了两所学校,首开政和兴学教化之风。朱熹的父亲把政和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到他处任职避难还举家返回政和,也就是那年在政和孕育了朱熹。朱熹的祖父祖母百年都归葬于政和。隐约之间我总感到朱熹父子一定饮过政和白茶。他们都是爱茶之人。朱熹父亲吟诵政和的诗作中就有,“为问脱靴吟芍药,何如煮茗对梅花。”朱熹出生时,亲朋好友中就有人以茶诗唱酬祝贺,朱熹一辈子更是茶事人生。茶叶从种植到品赏,他都亲历亲为过。他的最后一幅题字,因为当时处境艰难不便冠以真名实姓,思来想去最后以“茶仙”落款。更重要的是白茶性理和朱子生态理论十分契合。朱子生态强调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人的内心的合谐统一,和谐共生。朱子“天人合一”主张。“仁”的思想,“生”的观念, “和”的范畴,众多思想都能从白茶中品出其味。政和白茶讲究的是自然天然、不偏不倚、不浓不淡,浑然一个自然之茶、中庸之茶、和谐之茶。过去我总不解朱熹父亲创办的书院为何取名“云根”,细细品饮政和白茶之后似有所悟。
  饮用白茶不仅拥有文化上的悦愉,还是一种健康的时尚。白茶原料十分讲究,茶农有九不采的规定: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新梢不采,紫色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损伤芽头不采,虫伤芽头不采,开裂芽头不采,畸形芽头不采。由于自然萎凋,既不破坏茶叶酶的活性,也不促进氧化作用。人们评价它不仅有生津止渴、去热降火功能。还有解毒、止泻、降血压、抗辐射、抗肿瘤的奇效。已故著名茶叶专家陈椽在专著中写道, “政和茶叶种类繁多,其最著者首推政和白毫银针,远销德国、中国香港、美国。每年总值以百万元计。”一直以来,政和白茶的产量和出口交货占全国一半以上。
  政和白、中国白、世界白。政和白,纯洁之白,动心之白。天下之君,不妨以此当酒,浮一大白!
其他文献
独坐寂然,有冻雨敲窗。  品一口清苦的香茗,凝重的心事淡去,若有若无,随氤氲的茶雾袅娜飘散。  想起了成都的盖碗茶。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盖上有字:可以清心也。  五字成一圆环,便有了五种读法。都是说茶。  其一:可以清心也。茶之为物,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皎然一饮、再饮,三饮得道。卢仝一碗、二碗,七碗风生。可以清心。 其二:以清心也可。此物清高。千万年的等待,茶,沐雨露,拂
期刊
茶友们说入冬了,要喝点金桔桂花,理气防干燥如果能搭配点普洱红茶等暖身茶,保健功效更好,但是除了保健之外,茶人们更追求口感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小试验,选出四款茶和金桔桂花搭配,由茶友们来评定它们在汤色、口感、香气的表现上,谁更出色,谁又稍逊一筹。    先介绍四款茶:  清香型铁观音:花香味明显,有观音韵,回甘平稳,叶底饱满整齐,叶片柔软。  六大茶山2006年熟茶1号:入口顺,茶汤甘甜,
期刊
随着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热播,福建詠春拳成了热门话题,受邀参与拍摄《李小龙传奇》的福建传统詠春拳传人张炳锋也成为当地的热门人物。  接到采访张炳锋的任务,我很兴奋,当得知他把约见地点选在朋友的茶庄时,我更好奇了,原来张炳锋在练拳之余也是一个好茶之人。  到了唐氏龙涓宝都茶行,经唐总引见,又得知张炳锋在篆刻、书法领域也有造诣,茶行名“龙涓宝都”和他自己名片上的书法笔迹都出自他手,寥寥数字,便得见深
期刊
自古佳人似佳茗,有佳人陪伴一起品茗,真的是一种享受。但有时这佳人却唐突了佳茗。  前几日听闻一好友弄来几泡特级水仙,忙邀上几个好茶的朋友约在茶馆一道品茗,然而好茶却喝得不是那么畅快。  围坐在茶台前,美丽的茶艺师为我们泡茶。毋庸置疑,她受过专业训练,姿势优雅。手法娴熟。但是她那悦己之妆却有点过了,眼影、睫毛膏、粉底、口红,或许她还喷了一点香水,耳垂下的水晶耳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妆容精致,打扮也很时
期刊
秋景正佳。正是第二届武夷山国际禅茶研讨会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的时间。祭拜完茶祖殿,趁着斋饭前的一段空闲时间。我邀请潘燕九老、寇丹老及茶友李彦峰先生到望月古楼随缘居饮茶。  望月古楼是天心永乐禅寺的一座古建筑,约建于清代中期,民国时经过改造,所以有一些“西式”楼房的痕迹。禅寺的新殿落成后此古楼就荒芜了,仅仅用作临时寮房。我到寺里的时候拜访主持泽道法师,说起我想住在望月古楼,和天悦禅师做邻居,泽道法师表
期刊
笔者有幸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居于闽西北将乐县。该县不仅山麓叠翠,风光如画;且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当地特有的一种客家民俗“喝擂茶”,独具魅力,其味之香、情之浓,至今宛在身边,萦绕心曲。  喝擂茶的习俗,在将乐已盛行1000多年,是民间招待客人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在将乐城乡,家家户户备有擂茶工具。当地产的擂茶工具,即擂钵、擂杖和笊篱,将乐人视之为“擂茶三宝”。用陶土烧制的擂钵,形状像
期刊
日本僧人荣西来华又带回了茶籽种在宇治,至今已有840年了。日本全盘模仿了中国饮茶方法相沿至今的就是抹茶法,即把茶叶磨成粉,点冲之后全部喝下去的饮茶法。后来,日本又有了像我们今天用条形等干茶直接用开水冲泡只喝茶汤的饮茶法,日本称为煎茶,这种饮法的传播者就是祖籍福建福清县万安乡东林村的隐元和尚禅师,法名隆琦。  隐元禅师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29岁在家乡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并在江浙参拜
期刊
茶,时闽南人来说,早已浸润进生命里但是与象州的“拼”、“斗”之风不同,在厦门,喝茶是一种闲适惬意的体会。此次鹭岛之行,三处饮茶让人记住了“慢闲”城里的茶香。    小区里的铁观音     或许是地域的优势使得铁观音占据了厦门大部分的茶叶市场。漫步小岛,随处可见的茶庄里都飘着那股熟悉的“兰花”香。不少小区里也都有几间或简约或精致的小茶庄,与大茶企精装的旗舰店不同,小区里的茶店就像羞涩的厦门新娘一般透
期刊
阮浩耕专栏  阮浩耕: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秘书长、著名茶文化专家    去年8月,陈宗懋先生告诉我:《中国茶经》应读者和作者的建议,决定编写出版修订本。《中国茶经》自1992年出版至今15年间,重印21次,共发行8万余册。如果作一个中国茶书排行榜,《中国茶经》无疑可以高居榜首。此书对普及茶知识、弘扬传统茶文化、促进茶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毕竟15年过去了,无论从研究的深入、知识的更新来看,还是从
期刊
五月,春归正浓,百花芳菲,百鸟争鸣。门前的花儿朵朵娇艳,柳丝悠长,榆钱串串翠绿,五颜六色的纸鸢满天飞舞。沙漠绿洲偶得的一场绵绵春雨,洗去了枝叶上连天纷落的尘沙,久违的清新沁脾。蛰伏在我的家乡敦煌季节分明、惠风和畅的春天里,沐浴着太阳的香味,读一本好书,无疑胜似一场有诗有远方的旅行。  当我熟悉的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如铁骑一般,或磅礴、或写意、或白描,从一个个赫赫有名的名家笔下的文字中,碾过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