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组织胞质菌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急性组织胞质菌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方法

对2019年4月从南美某共和国回国,并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诊治的10例集体发病的急性组织胞质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急性组织胞质菌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

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3.8岁;其中4例从事清理积土工作,2例气割作业,2例搬运工具,2例巡视。10例患者均为短时间内大量吸入带菌粉尘而致病,潜伏期9~13 d,以发热、失眠、头昏、头痛、咳嗽、纳差、皮疹、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患者头颅CT表现为双侧额颞顶枕叶脑膜广泛增厚、密度增高,其余9例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表现为:(1)多发结节影:4例胸部CT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分布粟粒结节影,结节直径大多<5 mm,分布均匀或不均;6例胸部CT表现为双肺散在分布结节影,直径2~15 mm,以胸膜下及双肺下叶分布明显。(2)实变影:2例表现为大小不一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主要分布在胸膜下及双肺下叶。(3)磨玻璃密度影:主要分布于结节周围,部分结节周围可见晕征。(4)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均有肿大。(5)胸腔积液:4例少量胸腔积液。(6)3例心包积液。腹部CT发现脾脏肿大8例,肝脏肿大1例。

结论

急性组织胞质菌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表现上有以下特点:双肺多发结节影伴晕征,肝、脾、纵隔淋巴结肿大,多浆膜腔积液。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分析并发心室血栓的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阜外医院并发心室血栓的心肌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125例,女性患者占24.8%。扩张性心肌病为最常见的病种(62.4%),其次为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13.6%)和肥厚性心肌病(11.2%)。血栓分布部位及比例:左室74.4%、右室12.8%、双室12.8%。ARVC
目的探讨近端保护技术下血管内重建颈动脉重度狭窄伴颅外段严重迂曲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1例颈动脉重度狭窄伴颅外段严重迂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为症状性,采用近端保护技术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入组患者术前及出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病情。术后定期对患者的临床预后和血管形态学进行随访。结
目的探讨首次发病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灰质体积的异常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至2016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0~16岁首次发病的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39例(病例组)与30名年龄、性别及受教育年限均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儿童少年(健康对照组)进行3.0T磁共振结构扫描,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方法(VBM)比较两组脑灰质体积值,得出差异脑区。采用中文版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
目的观察胫骨横向骨搬移传统术式与改良术式对家犬下肢微血管再生的情况。方法10只实验犬全身麻醉后,双侧胫骨分别施行传统和改良的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骨瓣骨膜完全游离),实验组采用改良方法(保留开窗骨瓣腓侧骨膜)。均于术后5 d开始每天以1 mm速度向外分次牵拉,搬移1周后间隔3 d进行回搬1周。观察伤口及双下肢活动情况,并于不同时期经股动脉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局部组织切片
期刊
缺失数据在公共卫生调查领域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统计功效减低并使结果产生偏倚。多重填补法是处理缺失数据的一种方法,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多重填补法以及在公共卫生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为公共卫生调查研究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方法学帮助,提高调查研究的质量。
机械通气是重症患者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但机械通气也可引起膈肌功能障碍,称为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VIDD)。VIDD所涉及的发病机制众多又相互关联。VIDD发生的重要机制包括线粒体损伤、机械通气诱导的膈肌氧化应激,此外膈肌蛋白水解途径激活、膈肌自噬增加、肌浆网兰尼定受体-1重塑等机制也参与了VIDD的发生。通过了解VIDD的发生机制,可更好地预防及治疗VIDD。本文对VIDD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本文报道一例因间断恶心1个月入院的女性患者。结肠镜示直肠多发黏膜下隆起,综合其形态、大小、质地、表面色泽等特征分析,内镜诊断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活检未取到阳性组织,腹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未见肿大淋巴结及可疑转移灶,遂内镜下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血栓形成伴机化、纤维化及玻璃样变性,出现误诊误治。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PGC)-1β在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向破骨细胞分化及活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慢病毒转染下调或过表达PGC-1β后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体外诱导RAW264.7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周期,并联合细胞免疫
本例患者男,33岁,主因"打鼾憋气10年余,间断心悸半年"就诊,入院诊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考虑SSS为OSAHS所诱发。患者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当晚症状即改善,坚持CPAP治疗并随访3个月,未再发生心律失常。提示睡眠呼吸暂停是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