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50岁后的人生新体悟

来源 :海外星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窗外》的清纯玉女,到《东邪西毒》刀里来剑里去,从影22年年,林青霞拍了100部电影,她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回忆。今年林青霞在台北的首场演讲,坦率地面对自己的生涩,却也让这位永远的大明星,更贴近真实。
  
  “我人生的每个‘零’都有个转变:20岁拍电影,30岁时认清自己,40岁有了结婚的打算,怎样都不想拍电影。50岁想追求文化艺术,未来60岁,我想做个艺术家。”一年多前,林青霞和美学大师蒋勋进行对谈时,对她自己的人生有了这番规划。
  一年多后的3月21日,在作家龙应台的劝说下,过去30几年一直被报纸影剧版包围的林青霞,做了人生第一场公开演讲,试图要以“文化人”的角色,跨越到文化版。
  第一次的演讲,林青霞表现稍嫌生涩,在约40分钟的演讲中,不断地觉得自己“讲得好干”、“讲得不好听”;龙应台甚至在台上教她,把眼神定在远方,像是那里有一个人,望着他的眼睛,想象自己是在和他聊天。
  说起来,龙应台这凭空想象的诀窍,不就像在演一场戏吗?但即使拍过百部电影,林青霞终究没能抓住其中奥妙。“我做了一个很烂的演讲,真不好意思!”影后林青霞不会演戏了吗?或者,是她还没习惯自在地演出最真实的自己。
  “我演自己演得最差!”这是她给自己这场演讲的结论。
  某种程度,也像是林青霞对自己下一阶段的生命宣示:回归本质,要演好最真实的自己。一则经过绚烂迷失、体验真实、堆积智慧之后的真切宣示。
  
  走出绚烂迷失
  
  1972年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窗外》,在香港造成风潮,林青霞一夕成名;第二部电影《云飘飘》,在台湾开出400万元新台币的票房。更让她从此片约不断。曾经,她手上同时有6部戏在轧,“二秦二林”(秦汉、秦祥林、林青霞、林凤娇)主导了20世纪70年代,林青霞在8年内,演了55部戏。
  林青霞在1984年转往香港发展。一直到1990年,拍了由三毛所写的剧本《滚滚红尘》。去年,她写一篇纪念三毛的文章时提到,当时三毛是把剧本一页一页地读给她听,当剧情需要音乐的时候,就播放音乐,让她能掌握整出戏想表达的情绪。这样读剧本的经验让林青霞难忘,也让她拿到了生平惟一一座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
  1994年,林青霞嫁给当时有新台币600亿元身价的香港富商邢李螈,自此林青霞很少做公开的演出,有关影剧版上的消息,多是她出席活动的报道,一出场总是光鲜亮丽,让人难得一窥她的真实生活。
  
  体验生命真实
  
  “我平常多半都待在家里,有时会出门和朋友喝下午茶,不过大部分时间都拿来陪女儿。有时会看看书、写文章。”林青霞在接受《永远的林青霞》(大块文化出版)作者铁屋彰子访问时,谈到她嫁作人妇的生活体验:“过去,我不知道怎么过正常的日子。我从来没有经验。当年我才高中毕业,就连续拍20多年电影;而现在,我可以自由运用自己的时间,我很喜欢这种感觉。”
  因为豪门将她和外界隔开了距离,让她有时间学着当平凡的林青霞,这门体验真实人生的课程,是在嫁人豪门之后才开始修习的。
  结婚至今15年,这段期间,一直有人探询林青霞复出的可能,她也曾希望它能是“遗憾减少了,庆幸增加了”。即使曾经得过金马奖,但林青霞仍没有令自己满意的代表作品,这是她的遗憾。
  30岁以前忙着拍浪漫的爱情文艺片,结果却是自己一点也不认识自己;30岁之后拍的电影类型多了,认清了自己的林青霞,对生活样貌有多一点的不同体会;但这还不够,40岁的她走人家庭,认真地生活,也开始感受到无常的人生课题,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能面对。
  
  堆积人生智慧
  
  像是对自己和生活的不满足,这不满足不是来自物质财富,而是性灵上的空虚,林青霞从接近文艺和宗教上找到出口。2000年,法鼓山圣严法师邀她坐禅三,当时的她觉得自己太计较,以为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对她好,不仅自己不开心,也影响别人的情绪,于是她决定修行,皈依圣严法师。
  这次的坐禅经验,林青霞在圣严法师圆寂后,为文投稿子到报社,她提到,“有几句真言,在我生命里面对最不可承受之痛时,因为用了它而顺利过渡。”也就是圣严法师在世时经常提及的“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林青霞也曾在刘嘉玲经历裸照事件时,用这四句话鼓励她,度过人生低潮。
  而文艺的接触,更变成林青霞日常修行的功课。2005年,她专程每周从香港飞台湾听蒋勋讲《红楼梦》,去年又跑到香港大学听了一学期龙应台的写作课;也找了香港作家金圣华学英文翻译。
  
  从追求自由到追求自在
  
  林青霞喜欢写作,题材有游记、有生活感言,多的是过去拍戏的种种。2005年接受《明报周刊》的邀约开始写专栏,她一度想用笔名,不想让别人知道作者是她。因为她认为“林青霞”这三个字,是靠电影培养出来的,如果她要往另一个领域发展,就应该用新的身份。做新的事情。她想挑战自己,是不是还有新的能耐。
  二十五六岁时候的林青霞,因为受不了成名压力而崩溃,远赴美国休息。年轻时,因为逃离众人的目光就觉得很自由;但过了50岁的她,追求的是自在,她要克服的功课,正是她自己。
  
  (编辑/胡译文)
其他文献
沙奎尔·奥尼尔和尼欧  12岁大的亚特兰大男孩丹尼尔·布鲁门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成人礼,他的父亲里克·布鲁门花钱邀请了美职篮前球星沙奎尔·奥尼尔、抒情歌手尼欧和两名当地知名饶舌歌手。《亚特兰大宪报》专门采访了里克·布鲁门,尽管他拒绝透露请这些明星的具体价格,但他表示典礼其他开销远大于请明星,这些明星也很愿意为他的儿子献上祝福。(图1)  史密斯飞船、50美分和汤姆·佩蒂  2005年大卫·布鲁克斯花费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黑市买卖与非法猎杀等行为导致犀牛数目下跌90%以上。目前,远东市场对据说有壮阳补肾功效的犀牛角的胃口依然难以满足。在黑犀牛的故乡肯尼亚,当局加大宣传教育攻势,呼吁人们“买伟哥、挽救犀牛”。  内罗毕街头,汽车保险杠上出现了新款宣传贴纸。画面是一个披着大红袍的中国官僚,还有一句孔夫子风格的至理名言——“买伟哥,救犀牛一命。”  堵在车龙中,这样的贴纸也许会给疲惫的司机带来一点幽
一年一度的美国网球公开赛如约而至,今年赛委会继续推出了专门为“吃货”球迷准备的赛事美食,用美食引关注这一举动不但刷新了观众数量,还刷新了美国网球公开赛在社交网站上的讨论度。
中央咖啡馆外观    有人说:中央咖啡馆是维也纳最美的咖啡馆。该咖啡馆开业于1860年,155年间,时间拉远又拉近。  名人聚集地  “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是很多小资青年都喜欢自我标榜的状态。事实上,这句话是别人对诗人阿尔滕伯格的描述,而这里的‘咖啡馆’,指的正是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中央咖啡馆内部美味甜点  中央咖啡馆由公爵府邸改建而来。所在的建筑在之前是一
对钟家姐妹来说,有春节,却没有家。2011年,血拆事件是否还会继续,她们没有答案。但是自焚的惨重代价,她们不想再看到有人承受。    两位裸露着上身的女病人,静静躺在解放军第304医院五楼的一间病房里,大面积烧伤后留下的暗红色皮肤下,新生的肌肉横七竖八彼此牵扯着,连她们的女性特征都难以辨认。旁边,两位年轻女孩默默为她们按摩身体,另一位女孩不时将剥好的桔子送进她们口中。  五个女人,一脸的悲戚。这五
跟约翰·厄普代克的功成名就、约翰·欧文中文翻译作品全面开花,以及理查德·耶茨正随着作品陆续出版而被主流媒体逐渐接受这些不同的是,同样操练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并试图将之变成画卷一点点翻卷展示的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在我们这里的待遇几乎可以用糟糕来形容。当然,他也是这里最年轻的一个,一切都等待时间来检验,从这方面来说,他可比死去的厄普代克和耶茨要好运得多,至少他已经作为“近十年唯一登上《时代》封面
阿拉斯加冬日的原野若是一张风景明信片,那上面要减掉野花、减掉小溪、减掉森林绿叶和棕熊,另外还要再加上:无尽的雪。  静静雪国里,白雪统治一切,滑雪场上的大人小孩,如在雪丘城堡上玩耍。  乘小飞机航游冰川,雪原上有麋鹿在游荡,安克拉治市(Anchorage)已经到了地球顶上的极圈地带,中心的Egen Center,居民在为期两天的啤酒节活动中呼朋引伴、试酒聊天,寒冷雪夜里,温暖没有边界。  棕熊 在
如果一段爱情能像贵腐葡萄酒的故事那么历尽艰辛、荡气回肠,最终又变得那么芳香甘甜,那这段爱情故事就可以被拍成电影了。    在情人节这种决定性的日子,选对一瓶酒,是可以改变你命运的。  近年葡萄酒大热,红白葡萄酒都是情人节晚餐的热门之选。平常小两口烛光晚餐随便喝点就好了,但在情人节这一天,总得来点特别的。2000年、2005年的波尔多Grand Cru都是众所周知的好酒,其实要在2011年饮用,20
今天的乐高,是全世界第二大、也是最赚钱的玩具公司,去年营收250亿丹麦克朗,连续9年创下历史新高。它的毛利率高达7成,获利金额则击败芭比娃娃的制造商美泰儿及孩之宝。过去3年的纯获利成长,甚至超过苹果公司。  但乐高的跨界与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这家82岁的家族老企业,也经历过一段长达10年的亏损。在上世纪90年代,乐高每开工一天,就亏损50万美元,在尝试创新与转型之际,差一点破产倒闭。  乐
美国记者白修德在华经历是影片《一九四二》重要的一条剧情线。跟随白修德的脚步,电影视角得以在重庆官场和河南灾场之间切换,让观众体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对比和悲凉。  现实中的美国记者白修德(Theodore White)是出生在美国的犹太移民第二代。在哈佛大学念书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他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国民政府任宣传部顾问,后来受雇于刚创刊不久、声名大噪的《时代》周刊。  1941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