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熏 1833—1897),浪漫主义时期重要德国作曲家,他一生恪守古典主义创作精神,沿着古典大师们的足迹继续开辟前行,被音乐学家视为 “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其最后一部声乐套曲《四首严肃的歌》是作曲家晚年艺术歌曲创作中的代表之作,分别为《人类遭遇的,兽类也遭遇》(Denn es gehet dem Menschen)、《我又转念》(Ich wante mich)、《死亡,你多么痛苦》(O Tod?熏wie bitter)和《我若能说万人语言》(Wenn ich mit Menschen und mit Engelszungen redete),被誉为其最后的“精神遗嘱”。套曲体现了勃拉姆斯生命最后几年里对于真我的回归,是对他一生创作观的总结。四首歌曲整体严谨的结构布局、威严庄重的旋律,代表着作曲家一生音乐创作中对古典主义气质的精神追求;朴素中色彩变幻的和声,以及音乐所迸发的激情又显示出他身为浪漫时代之子的精神烙印。这多种因素的融合形成了套曲极富个人特点和魅力的音乐语言,因而,“勃拉姆斯自认为这部作品体现了最深刻的个人情感”。①
勃拉姆斯平生隐忍克制、少言寡语,终其一生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使他的多数作品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情怀。他曾说:“德意志的统一和巴赫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②1871年德国的统一曾赋予他对于生活的极大希望,然而,统一后的德国,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暴力统治下,致使一度追求自由、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勃拉姆斯逐渐心灰意冷,萌生退隐之意,在其晚期音乐作品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消沉和听天由命的悲观情绪。这些心境均化为郁结的情绪体现在他的诸多音乐作品中,完成于1896年,即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的《四首严肃的歌》便带着这时作曲家退隐和自省性极强的情绪,作为他最后的经典诞生了。
作曲家晚年艺术歌曲的创作内容有很多是围绕对死亡的思索而展开的,如《旷野孤寂》、《在教堂的墓》等都是此时期的杰作。在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音乐中,对于死亡的冥思是一个重要题材,作曲家们经常用音乐来阐释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就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来看,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马勒的《亡儿之歌》,再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四首最后的歌》等,死亡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一个被作曲家们极力渲染的创作素材。但是在这些创作中,没有谁能像勃拉姆斯那样怀着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神圣而庄重的宗教信仰,通过音乐对此进行理智的深度思索和领悟。在青年时代,恩师舒曼的离世成为他心目中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他此时涉及到死亡的音乐作品往往带有某种懵懂的情绪和本能的抗拒;当人至中年,更加丰富的生活历练和双亲的相继亡故使他承受心灵痛苦的同时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多了一份坦然。晚年的勃拉姆斯过着质朴而平实的生活,比起人世间的喧嚣则更愿意亲近自然。不幸的是,自1890年起不断亲密的友人离世,只在1894年的一年中,就有台奥多尔·比洛特、汉斯·冯·彪罗、菲利普·施比塔三位挚友相继在三个月内离开人世③,这对作曲家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让他倍感孤独。1896年克拉拉·舒曼的去世是对勃拉姆斯的最后一击,年迈且拖着病体的他陷入彻底消沉,仿佛也预知自己大限将至,作曲家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哲学意味极强的思辨超然于生命本体之外。
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是对勃拉姆斯晚年艺术歌曲创作影响深刻的第二个方面。宗教与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均有着密切联系,身为那个时代之子,其思想深受基督教宗教观念的影响。在青年时期,他就曾与挚友克拉拉·舒曼共同钻研宗教音乐,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勃拉姆斯传记作者汉斯·诺伊齐奇曾经指出:“勃拉姆斯在巴洛克音乐方面的知识构成了他许多歌曲的起点和基础。”④作曲家将从古老年代继承的形式体裁、创作技法与浪漫主义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性的运用于自己的诸多音乐作品中,如《第四交响曲》的整个第四乐章,便运用了帕萨卡利亚这种巴洛克时期的变奏曲体裁,体现出勃拉姆斯丰厚的音乐内涵和身处浪漫主义时期的独特艺术视角。《四首严肃的歌》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他的深刻影响,而把这种情怀透过音乐表现的无比人性和深沉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不是第一次。例如在60年代的创作中期,勃拉姆斯为母亲去世而作的《德意志安魂曲》便是受巴洛克风格影响,深深扎根于德国新教的声乐作品,音乐表现内容与《四首严肃的歌》一脉相承,融入了作曲家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将死亡看作另一个永生的开始,为生者带来了深远的慰籍。
《四首严肃的歌》的歌词皆选自《圣经》,围绕着基督教对于死亡的思考延伸展开,最终结束于对“上帝之爱”的赞颂。歌词选词并没有遵循《圣经》原有的章节次序,而是将这四首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构思,以情感发展的逻辑作为这部套曲内在统一的重要依据。自第一首歌曲(选自《旧约·传道书》第三章),作曲家最先以自省的心态平静超然地讲述着“死亡面前众生平等”,经过第二首歌曲(选自《旧约·传道书》第四章)控诉人间疾苦从而怀着某种渺茫的希望叹息般的赞美死亡,转而在第三首歌曲(选自伪经《耶稣的智慧》第四十一章)领悟到生死哲理,怀着对永生的憧憬将死亡看作最好的归宿,最终于第四首歌曲(选自《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走出阴霾,对“爱”进行肯定和赞美。按照上述情感线索,整部作品由前三首歌曲低沉、阴暗的色彩逐渐向第四首歌曲舒展、明朗的情绪转变。四首歌的结构布局融入了作曲家对于圣经的领悟和解读,从人对生命本体消亡的恐惧到与“上帝之爱”的宗教精神相关联,从而告诉世人,死亡并不是生命所受苦难唯一的解脱,象征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爱”是能够战胜死亡消解疾苦的救赎。第一首与第四首歌曲篇幅较长,均为复合型曲式结构,都分别采用了对比性较强的两个不同主题材料来构思全曲。以第四首歌曲为例,从第一部分对爱进行肯定到第二部分将“爱”提高到信仰的高度进行赞美,采用了对比鲜明的音乐处理。前者为生动活泼的行板,伴奏中主要运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将音乐情绪衬托得激昂饱满;后者为柔板,伴奏中右手声部变为持续流动的三连音,使音乐具有柔美的抒情性。第二、三两首歌曲的篇幅较为短小,歌词内容相近,呈递进式由第二首歌曲对死亡的肯定到第三首歌曲进一步表现出对死亡的赞美和向往,均采用单一主题材料写成,音乐抒情委婉,与两端的第一、四首歌曲形成对比。综上所述,四首歌曲的总体布局体现了音乐结构中“起、开、合”的结构布局原则,从而增强了整首套曲的结构力。
《四首严肃的歌》吸收借鉴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体裁的一些特点。德国音乐学家马克思·弗里德朗德尔(1852—1934)认为这部作品是巴洛克独唱康塔塔的复兴⑤,这种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已鲜有人问津。勃拉姆斯从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创作中获取灵感,并同时融合了世俗康塔塔的一些特点。17世纪的世俗康塔塔常以对比的朗诵性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于其中,勃拉姆斯将这种特点创造性的运用在《四首严肃的歌》中。例如第三首歌曲的开头部分(谱例2b),虽然旋律并非典型的同音反复式宣叙调,但是连续下行的三度音程,伴奏中二分音符柱式和弦的呼应以及呐喊式的演唱处理,明显体现了宣叙调的风格特性。第一首歌曲中的A、B两段的音乐布局也类似世俗康塔塔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交替,A段为行板,旋律平稳,和声简洁,主要运用主和弦,伴奏中采用固定低音;而B段引进新的对比主题材料,波浪式起伏的旋律线条和快速而华丽的钢琴伴奏带动了音乐情绪,和声也较A段丰富多变,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但与传统康塔塔不同的是,作曲家并未把A段的音乐配写成典型念白式的宣叙调,而更像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这种处理使原本应是宣叙调的部分表达更为感性,也有助于音乐内部的情感变化的自然、平稳。
谱例1:《人类遭遇的,兽类也遭遇》
谱例1即为第一首歌曲开始部分,声乐旋律以二度音程的级进为主,有咏叙调的特点,其伴奏采用了固定低音的形式,而固定低音的旋律来自声乐主题,并持续贯穿,中声部采用高十五度重复低音,高声部及次中声部一直持续f小调主和弦的五音。这段音乐的伴奏采用固定低音,只持续了一个主和弦的简洁处理方式仿佛又回到了巴洛克时期独唱康塔塔的宣叙调中。
从套曲的整体来看,四首歌曲相当于一种四个乐章布局的独唱康塔塔,第四首歌曲无论在歌词内容、调式、速度、情绪等方面都显示出与前三首歌曲较大的不同,这首歌曲虽为独唱形式,但其明朗的大调式色彩和情绪饱满的赞美“上帝之爱”的唱词符合宗教康塔塔最后乐章所常用的众赞歌的基本特点。套曲的每一首歌曲均不同程度运用了对位手法,例如第三首歌曲结束前的两个乐句中,钢琴伴奏的高声部以优美抒情的一个旋律线条与声乐旋律形成对位,低声部偶尔也以对位形式与上方的旋律呼应。此外,在四首歌的整体伴奏中,局部以对位化的和声处理的方式俯拾皆是,这些都体现了与巴洛克音乐的密切联系。
在旋律方面,《四首严肃的歌》以持续下行的旋律线条为主,以表现探讨死亡时的低落迷茫。套曲中常出现连续三度下行的旋律进行,而这种进行并非作曲家创作手法的偶然现象,从其创作中期的著名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第三乐章开始处的唱句“主啊,求你使得我晓得我身之终”,到史诗般的充满悲剧性的《第四交响曲》末乐章的变奏主题等诸多涉及到死亡内容的音乐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连续二、三度的下行旋律线条⑥,这已成为勃拉姆斯表达忧郁和沉思时典型化的音乐语言。
谱例2:
a《我又转念》
b《死亡,你多么痛苦》
谱例2为第二首《我又转念》和第三首《死亡,你多么痛苦》的开头部分,两处的旋律均采用了相同的连续下三度的旋律进行,尤其在第二首歌曲临近末尾的段落,作曲家以迷惑、试探的口气第一次表明观点“因此,我赞叹死者”时,采用的便是与开头部分相同的连续三度下行旋律。
勃拉姆斯晚年所生活的时代,传统和声的艺术表现力已经得到空前的挖掘,调性和声已经扩张到了极限,走到了调性瓦解的边缘,他却一如既往的沿袭古典主义音乐理性和严谨的精神,正如桑桐先生所指出的,“勃拉姆斯的和声运用是带有个性的古典和声成熟的典范”。⑦《四首严肃的歌》和声语言古典朴素,并没有使用瓦格纳、马勒、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等人所刻意追求高度半音化的复杂和声语言,甚至与他自身比较,比前两个时期的和声语言还要更加趋于古典和传统,伴其一生的宗教情怀也更为浓郁,体现出一个忠于传统的敏感的贵族式灵魂。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此时的创作就与浪漫主义的和声语言绝缘,例如作曲家在套曲中多次运用了变格进行的色彩表现力,使得变格进行得到足够的“升值”,从而弱化了古典主义时期通常所用的属主关系的强功能进行。
谱例3:《我又转念》
bb:t6s/ss D
上例的和声进行通过采用下属的离调和弦,强调了下属功能,然而离调和弦并非属功能,而是采用了附属的下属和弦,这样就形成了t6-s/s-s的变格进行。这个片段的整句歌词为“因此我赞叹早已逝去的死者”,是作者在套曲中第一次表明“赞美死亡”这个观点,此处中间两小节离调式的变格进行富于迷离的色彩,将歌词语气的试探性充分体现出来。
结语
通过以上对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勃拉姆斯作为德奥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和虔诚的基督教的信奉者,将他一生所沉淀的深厚艺术造诣和崇高的宗教情感融汇到这生命最后的绝唱里,成就了这部传世经典。
就勃拉姆斯一生的音乐创作而言,他尊重历史、尊崇古典,沿着巨人们的足迹一路探索,但又不是单纯的复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他的交响曲和钢琴曲创作的恢宏性和史诗性不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更为亲和,更注重内在的抒情性。《四首严肃的歌》是勃拉姆斯一生个人情感的总结,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探索与思考,他在音乐中摒除华丽而空洞的修饰,旋律朴实、真切,以音乐最本真的面貌诠释内心庄重深沉的情感。他通过音乐所构建的主题,以歌词内容的发展逻辑、统一的整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展现出音乐表达的全部意义。套曲音乐所散发出的古典主义芬芳沁人心脾,而作品中不拘一格散文诗般的句法、富于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又无一不体现出他与浪漫主义时代精神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曲家一生创作原则的总结。他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倾听来自内心最深处对于生命的感悟,选择了最贴近上帝的古老音乐艺术形式敲响了生命的晚钟,人们在聆听之时,能够感受到这位开辟了古典音乐艺术新纪元的大师脆弱而坚忍、生涩而沉香的人生轨迹。这部充满了古典气质的时代精品,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也永远闪烁着独特光辉。
参考文献
[1]Frisch,The “Brahms Fog”?押On Analyzing Brahmsian Influence at the fin de Siecle,Brahms and His World,Walter Frisc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Bernard Jacobson,The Music of Johannee Brahms,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3]〔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眼德?演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勃拉姆斯的两重性》,顾耀明译,《音乐艺术》1985年第3期。
[5]杜蕾《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音乐天地》2004年第10期。
①⑤⑥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②李近朱《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介绍德国作曲家勃
拉姆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③李晶《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死亡情结”
之解析》,《交响》2011年第1期。
④?眼德?演汉斯·诺伊齐奇《勃拉姆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7页。
⑦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5页。
王明怡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9级硕士生(责任编辑 张萌)
勃拉姆斯平生隐忍克制、少言寡语,终其一生的悲观主义人生观使他的多数作品笼罩着一种感伤的情怀。他曾说:“德意志的统一和巴赫全集的出版是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②1871年德国的统一曾赋予他对于生活的极大希望,然而,统一后的德国,在“铁血首相”俾斯麦的暴力统治下,致使一度追求自由、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勃拉姆斯逐渐心灰意冷,萌生退隐之意,在其晚期音乐作品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消沉和听天由命的悲观情绪。这些心境均化为郁结的情绪体现在他的诸多音乐作品中,完成于1896年,即作曲家去世的前一年的《四首严肃的歌》便带着这时作曲家退隐和自省性极强的情绪,作为他最后的经典诞生了。
作曲家晚年艺术歌曲的创作内容有很多是围绕对死亡的思索而展开的,如《旷野孤寂》、《在教堂的墓》等都是此时期的杰作。在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音乐中,对于死亡的冥思是一个重要题材,作曲家们经常用音乐来阐释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就艺术歌曲创作领域来看,从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死神与少女》、马勒的《亡儿之歌》,再到理查·施特劳斯的《四首最后的歌》等,死亡已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一个被作曲家们极力渲染的创作素材。但是在这些创作中,没有谁能像勃拉姆斯那样怀着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神圣而庄重的宗教信仰,通过音乐对此进行理智的深度思索和领悟。在青年时代,恩师舒曼的离世成为他心目中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也影响到他的音乐创作。他此时涉及到死亡的音乐作品往往带有某种懵懂的情绪和本能的抗拒;当人至中年,更加丰富的生活历练和双亲的相继亡故使他承受心灵痛苦的同时在看待死亡这一问题上多了一份坦然。晚年的勃拉姆斯过着质朴而平实的生活,比起人世间的喧嚣则更愿意亲近自然。不幸的是,自1890年起不断亲密的友人离世,只在1894年的一年中,就有台奥多尔·比洛特、汉斯·冯·彪罗、菲利普·施比塔三位挚友相继在三个月内离开人世③,这对作曲家无疑是一种沉重的打击,让他倍感孤独。1896年克拉拉·舒曼的去世是对勃拉姆斯的最后一击,年迈且拖着病体的他陷入彻底消沉,仿佛也预知自己大限将至,作曲家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哲学意味极强的思辨超然于生命本体之外。
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是对勃拉姆斯晚年艺术歌曲创作影响深刻的第二个方面。宗教与他一生的音乐创作均有着密切联系,身为那个时代之子,其思想深受基督教宗教观念的影响。在青年时期,他就曾与挚友克拉拉·舒曼共同钻研宗教音乐,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勃拉姆斯传记作者汉斯·诺伊齐奇曾经指出:“勃拉姆斯在巴洛克音乐方面的知识构成了他许多歌曲的起点和基础。”④作曲家将从古老年代继承的形式体裁、创作技法与浪漫主义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性的运用于自己的诸多音乐作品中,如《第四交响曲》的整个第四乐章,便运用了帕萨卡利亚这种巴洛克时期的变奏曲体裁,体现出勃拉姆斯丰厚的音乐内涵和身处浪漫主义时期的独特艺术视角。《四首严肃的歌》的创作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对他的深刻影响,而把这种情怀透过音乐表现的无比人性和深沉在其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也不是第一次。例如在60年代的创作中期,勃拉姆斯为母亲去世而作的《德意志安魂曲》便是受巴洛克风格影响,深深扎根于德国新教的声乐作品,音乐表现内容与《四首严肃的歌》一脉相承,融入了作曲家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将死亡看作另一个永生的开始,为生者带来了深远的慰籍。
《四首严肃的歌》的歌词皆选自《圣经》,围绕着基督教对于死亡的思考延伸展开,最终结束于对“上帝之爱”的赞颂。歌词选词并没有遵循《圣经》原有的章节次序,而是将这四首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构思,以情感发展的逻辑作为这部套曲内在统一的重要依据。自第一首歌曲(选自《旧约·传道书》第三章),作曲家最先以自省的心态平静超然地讲述着“死亡面前众生平等”,经过第二首歌曲(选自《旧约·传道书》第四章)控诉人间疾苦从而怀着某种渺茫的希望叹息般的赞美死亡,转而在第三首歌曲(选自伪经《耶稣的智慧》第四十一章)领悟到生死哲理,怀着对永生的憧憬将死亡看作最好的归宿,最终于第四首歌曲(选自《新约·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走出阴霾,对“爱”进行肯定和赞美。按照上述情感线索,整部作品由前三首歌曲低沉、阴暗的色彩逐渐向第四首歌曲舒展、明朗的情绪转变。四首歌的结构布局融入了作曲家对于圣经的领悟和解读,从人对生命本体消亡的恐惧到与“上帝之爱”的宗教精神相关联,从而告诉世人,死亡并不是生命所受苦难唯一的解脱,象征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爱”是能够战胜死亡消解疾苦的救赎。第一首与第四首歌曲篇幅较长,均为复合型曲式结构,都分别采用了对比性较强的两个不同主题材料来构思全曲。以第四首歌曲为例,从第一部分对爱进行肯定到第二部分将“爱”提高到信仰的高度进行赞美,采用了对比鲜明的音乐处理。前者为生动活泼的行板,伴奏中主要运用的切分和附点节奏将音乐情绪衬托得激昂饱满;后者为柔板,伴奏中右手声部变为持续流动的三连音,使音乐具有柔美的抒情性。第二、三两首歌曲的篇幅较为短小,歌词内容相近,呈递进式由第二首歌曲对死亡的肯定到第三首歌曲进一步表现出对死亡的赞美和向往,均采用单一主题材料写成,音乐抒情委婉,与两端的第一、四首歌曲形成对比。综上所述,四首歌曲的总体布局体现了音乐结构中“起、开、合”的结构布局原则,从而增强了整首套曲的结构力。
《四首严肃的歌》吸收借鉴了巴洛克时期音乐体裁的一些特点。德国音乐学家马克思·弗里德朗德尔(1852—1934)认为这部作品是巴洛克独唱康塔塔的复兴⑤,这种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已鲜有人问津。勃拉姆斯从巴赫的宗教康塔塔创作中获取灵感,并同时融合了世俗康塔塔的一些特点。17世纪的世俗康塔塔常以对比的朗诵性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于其中,勃拉姆斯将这种特点创造性的运用在《四首严肃的歌》中。例如第三首歌曲的开头部分(谱例2b),虽然旋律并非典型的同音反复式宣叙调,但是连续下行的三度音程,伴奏中二分音符柱式和弦的呼应以及呐喊式的演唱处理,明显体现了宣叙调的风格特性。第一首歌曲中的A、B两段的音乐布局也类似世俗康塔塔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交替,A段为行板,旋律平稳,和声简洁,主要运用主和弦,伴奏中采用固定低音;而B段引进新的对比主题材料,波浪式起伏的旋律线条和快速而华丽的钢琴伴奏带动了音乐情绪,和声也较A段丰富多变,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但与传统康塔塔不同的是,作曲家并未把A段的音乐配写成典型念白式的宣叙调,而更像介于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咏叙调,这种处理使原本应是宣叙调的部分表达更为感性,也有助于音乐内部的情感变化的自然、平稳。
谱例1:《人类遭遇的,兽类也遭遇》
谱例1即为第一首歌曲开始部分,声乐旋律以二度音程的级进为主,有咏叙调的特点,其伴奏采用了固定低音的形式,而固定低音的旋律来自声乐主题,并持续贯穿,中声部采用高十五度重复低音,高声部及次中声部一直持续f小调主和弦的五音。这段音乐的伴奏采用固定低音,只持续了一个主和弦的简洁处理方式仿佛又回到了巴洛克时期独唱康塔塔的宣叙调中。
从套曲的整体来看,四首歌曲相当于一种四个乐章布局的独唱康塔塔,第四首歌曲无论在歌词内容、调式、速度、情绪等方面都显示出与前三首歌曲较大的不同,这首歌曲虽为独唱形式,但其明朗的大调式色彩和情绪饱满的赞美“上帝之爱”的唱词符合宗教康塔塔最后乐章所常用的众赞歌的基本特点。套曲的每一首歌曲均不同程度运用了对位手法,例如第三首歌曲结束前的两个乐句中,钢琴伴奏的高声部以优美抒情的一个旋律线条与声乐旋律形成对位,低声部偶尔也以对位形式与上方的旋律呼应。此外,在四首歌的整体伴奏中,局部以对位化的和声处理的方式俯拾皆是,这些都体现了与巴洛克音乐的密切联系。
在旋律方面,《四首严肃的歌》以持续下行的旋律线条为主,以表现探讨死亡时的低落迷茫。套曲中常出现连续三度下行的旋律进行,而这种进行并非作曲家创作手法的偶然现象,从其创作中期的著名作品《德意志安魂曲》第三乐章开始处的唱句“主啊,求你使得我晓得我身之终”,到史诗般的充满悲剧性的《第四交响曲》末乐章的变奏主题等诸多涉及到死亡内容的音乐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连续二、三度的下行旋律线条⑥,这已成为勃拉姆斯表达忧郁和沉思时典型化的音乐语言。
谱例2:
a《我又转念》
b《死亡,你多么痛苦》
谱例2为第二首《我又转念》和第三首《死亡,你多么痛苦》的开头部分,两处的旋律均采用了相同的连续下三度的旋律进行,尤其在第二首歌曲临近末尾的段落,作曲家以迷惑、试探的口气第一次表明观点“因此,我赞叹死者”时,采用的便是与开头部分相同的连续三度下行旋律。
勃拉姆斯晚年所生活的时代,传统和声的艺术表现力已经得到空前的挖掘,调性和声已经扩张到了极限,走到了调性瓦解的边缘,他却一如既往的沿袭古典主义音乐理性和严谨的精神,正如桑桐先生所指出的,“勃拉姆斯的和声运用是带有个性的古典和声成熟的典范”。⑦《四首严肃的歌》和声语言古典朴素,并没有使用瓦格纳、马勒、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等人所刻意追求高度半音化的复杂和声语言,甚至与他自身比较,比前两个时期的和声语言还要更加趋于古典和传统,伴其一生的宗教情怀也更为浓郁,体现出一个忠于传统的敏感的贵族式灵魂。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他此时的创作就与浪漫主义的和声语言绝缘,例如作曲家在套曲中多次运用了变格进行的色彩表现力,使得变格进行得到足够的“升值”,从而弱化了古典主义时期通常所用的属主关系的强功能进行。
谱例3:《我又转念》
bb:t6s/ss D
上例的和声进行通过采用下属的离调和弦,强调了下属功能,然而离调和弦并非属功能,而是采用了附属的下属和弦,这样就形成了t6-s/s-s的变格进行。这个片段的整句歌词为“因此我赞叹早已逝去的死者”,是作者在套曲中第一次表明“赞美死亡”这个观点,此处中间两小节离调式的变格进行富于迷离的色彩,将歌词语气的试探性充分体现出来。
结语
通过以上对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勃拉姆斯作为德奥古典传统的继承者和虔诚的基督教的信奉者,将他一生所沉淀的深厚艺术造诣和崇高的宗教情感融汇到这生命最后的绝唱里,成就了这部传世经典。
就勃拉姆斯一生的音乐创作而言,他尊重历史、尊崇古典,沿着巨人们的足迹一路探索,但又不是单纯的复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与他的交响曲和钢琴曲创作的恢宏性和史诗性不同,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更为亲和,更注重内在的抒情性。《四首严肃的歌》是勃拉姆斯一生个人情感的总结,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探索与思考,他在音乐中摒除华丽而空洞的修饰,旋律朴实、真切,以音乐最本真的面貌诠释内心庄重深沉的情感。他通过音乐所构建的主题,以歌词内容的发展逻辑、统一的整合在一起,恰如其分地展现出音乐表达的全部意义。套曲音乐所散发出的古典主义芬芳沁人心脾,而作品中不拘一格散文诗般的句法、富于色彩变化的和声语言又无一不体现出他与浪漫主义时代精神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作曲家一生创作原则的总结。他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倾听来自内心最深处对于生命的感悟,选择了最贴近上帝的古老音乐艺术形式敲响了生命的晚钟,人们在聆听之时,能够感受到这位开辟了古典音乐艺术新纪元的大师脆弱而坚忍、生涩而沉香的人生轨迹。这部充满了古典气质的时代精品,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也永远闪烁着独特光辉。
参考文献
[1]Frisch,The “Brahms Fog”?押On Analyzing Brahmsian Influence at the fin de Siecle,Brahms and His World,Walter Frisch,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2]Bernard Jacobson,The Music of Johannee Brahms,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3]〔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汤亚汀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眼德?演康斯坦丁·弗洛罗斯《勃拉姆斯的两重性》,顾耀明译,《音乐艺术》1985年第3期。
[5]杜蕾《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音乐天地》2004年第10期。
①⑤⑥钱仁康译注《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精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②李近朱《德奥古典作曲大师中的最后一人——介绍德国作曲家勃
拉姆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13页。
③李晶《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勃拉姆斯音乐创作中“死亡情结”
之解析》,《交响》2011年第1期。
④?眼德?演汉斯·诺伊齐奇《勃拉姆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
第187页。
⑦桑桐《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第145页。
王明怡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09级硕士生(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