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随文练笔作为语用训练的重要形式,已经成为了很多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座上客。但事实上,不少随文练笔的运用都还处于肤浅层面,没有真正触及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和语言品质,形成高耗低效的尴尬。
一、方法与内容脱节,学生练得不知所然
很多教师为了迎合语用理念,常常在随文练笔的指导过程中,过于强化写作方法的关注,使得整个课堂融入了浓烈的技术主义气息,学生意识中也仅仅形成了一些概念认知的堆积,并没有真正将内在意识融入其中,收获自然非常有限。
以《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都会将随文练笔的价值点设置在课文点面结合的方法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段落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不少学生都面面相觑,学生的回答也仅仅只是概括出了两段的段意,而对于如此描写的好处,根本不理解。但教师却一厢情愿地为该生点赞,并兴致勃勃地向学生介绍起“点”与“面”的特点。随后,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强行进行了这样的练笔设置:结合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模仿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片段。
表面上看,这段教学扎实而富有含量,事实上并没有能够真正潜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中。我们都知道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于两点:一是用思维去理解,要能“读得懂”;一是用思维去表述,要能“说得清”。只有在“言意兼得”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储备,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意识中“情动而辞发”,为学生的表达奠定基础。这种无视学生内在感知,而仅仅局限在技术主义层面的教学,只能将学生在随文练笔的道路上越推越远。
二、情感与要求割裂,学生练得捉襟见肘
当下阅读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潮流,随文练笔的开发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殊不知,这样肆意的练笔根本没有将学生自身的意蕴考量在内,很多学生出现言不达意,甚至是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出自这里。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总结完课文后,就直接对学生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林则徐无比的敬佩吧!那现在我们看着林则徐的塑像,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随后,教师则出示一尊林则徐的雕塑,要求学生直接将自己内心的感想写出来。不少学生一脸茫然,在教师的敦促下,学生不紧不慢地拿出纸笔,极不情愿地写起来,其练笔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針对这一案例,笔者不禁想问:课文并没有介绍林则徐的生平,也没有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而教师的教学中也并没有揭示出“虎门销烟”的价值,学生内心的冲动从何而来,学生练笔的内容也从何抒发?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对相关资料和背景进行拓展性介绍,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才能充实学生练笔倾吐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板块与结构抵触,学生练得莫名其妙
阅读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教学之处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都应该紧紧依循一条主线展开。但很多教师为了语用而语用,根本无视这根主线的存在,常常硬性穿插一些练笔设置,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感。
如在教学《九色鹿》时,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文本的故事情节、体验人物的内心品格,但在教学到张贴皇榜时,教师却教“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见过皇榜吗?你们知道皇榜怎么写吗?”随后,还出示了一幅皇榜的例文,并要求学生在诵读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模仿写一篇榜文。在学生练笔、交流之后,教师又开始了梳理文本故事情节的教学。
这一案例中,关于榜文的练笔就严重割裂了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情节的教学板块。虽然练笔内容,教师提出要“结合课文内容”,试问梳理文本故事情节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学生练笔中“结合课文内容”又何从谈起?而当学生正沉浸在故事内容之中时,练写皇榜的内容却横插一杠,不仅破坏了课堂结构的设置,同时也是对学生内在思维的严重干扰,真是得不偿失。
鉴于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设置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材中文本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入手,切不可随心所欲,而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切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富民小学(225252)
一、方法与内容脱节,学生练得不知所然
很多教师为了迎合语用理念,常常在随文练笔的指导过程中,过于强化写作方法的关注,使得整个课堂融入了浓烈的技术主义气息,学生意识中也仅仅形成了一些概念认知的堆积,并没有真正将内在意识融入其中,收获自然非常有限。
以《大江保卫战》一文的教学为例,很多教师都会将随文练笔的价值点设置在课文点面结合的方法上。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段落在写法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不少学生都面面相觑,学生的回答也仅仅只是概括出了两段的段意,而对于如此描写的好处,根本不理解。但教师却一厢情愿地为该生点赞,并兴致勃勃地向学生介绍起“点”与“面”的特点。随后,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强行进行了这样的练笔设置:结合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模仿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个片段。
表面上看,这段教学扎实而富有含量,事实上并没有能够真正潜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中。我们都知道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于两点:一是用思维去理解,要能“读得懂”;一是用思维去表述,要能“说得清”。只有在“言意兼得”的情况下,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储备,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意识中“情动而辞发”,为学生的表达奠定基础。这种无视学生内在感知,而仅仅局限在技术主义层面的教学,只能将学生在随文练笔的道路上越推越远。
二、情感与要求割裂,学生练得捉襟见肘
当下阅读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潮流,随文练笔的开发已经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殊不知,这样肆意的练笔根本没有将学生自身的意蕴考量在内,很多学生出现言不达意,甚至是捉襟见肘的情况,其根本原因就出自这里。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总结完课文后,就直接对学生说:“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对林则徐无比的敬佩吧!那现在我们看着林则徐的塑像,会对他说些什么呢?”随后,教师则出示一尊林则徐的雕塑,要求学生直接将自己内心的感想写出来。不少学生一脸茫然,在教师的敦促下,学生不紧不慢地拿出纸笔,极不情愿地写起来,其练笔的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針对这一案例,笔者不禁想问:课文并没有介绍林则徐的生平,也没有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而教师的教学中也并没有揭示出“虎门销烟”的价值,学生内心的冲动从何而来,学生练笔的内容也从何抒发?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对相关资料和背景进行拓展性介绍,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才能充实学生练笔倾吐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内在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板块与结构抵触,学生练得莫名其妙
阅读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教学之处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都应该紧紧依循一条主线展开。但很多教师为了语用而语用,根本无视这根主线的存在,常常硬性穿插一些练笔设置,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支离破碎,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整体美感。
如在教学《九色鹿》时,教师引领学生梳理文本的故事情节、体验人物的内心品格,但在教学到张贴皇榜时,教师却教“锋”一转:“同学们,你们在电视上见过皇榜吗?你们知道皇榜怎么写吗?”随后,还出示了一幅皇榜的例文,并要求学生在诵读之后结合课文内容模仿写一篇榜文。在学生练笔、交流之后,教师又开始了梳理文本故事情节的教学。
这一案例中,关于榜文的练笔就严重割裂了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文本情节的教学板块。虽然练笔内容,教师提出要“结合课文内容”,试问梳理文本故事情节的任务并没有结束,学生练笔中“结合课文内容”又何从谈起?而当学生正沉浸在故事内容之中时,练写皇榜的内容却横插一杠,不仅破坏了课堂结构的设置,同时也是对学生内在思维的严重干扰,真是得不偿失。
鉴于此,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设置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材中文本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入手,切不可随心所欲,而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最适切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富民小学(22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