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wj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相当多的老师在课堂上先自己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表面看很热闹,实际效率却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是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思维始终不能跳开老师的局限。如何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构建心理安全区域,使学生敢问
  
  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扮演着权威、严师的角色,在课堂上板着脸孔说教,就莫名的紧张。学生天生好问,要让学生敢问,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消除他们在教师中的紧张、压抑和焦虑感。只有在明主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平等对话,教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学生的心情才能愉悦,思维才能激活,个性才能张扬,才会敢想、敢说、敢问、敢答。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乐问
  
  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让他们有强烈的自主选择的愿望。应该给予
  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余映潮老师就始终追求一种学生充分活动的高层教学境界,始终关注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比如学习《口技》,他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要抓住一个’善’字,针对课文内容,用“善”这个词来造句,造出的句子越多,你对课文理解的内容就越深刻。比如说,“善”在“遥问”一词,他写出了深夜的寂静,写出了口技声音的由远及近;“善”在“深巷”一词,他写出了“犬吠”的回音,表达了口技的高超。在余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被激活了,有的说‘善’在声音有输有密,“善”在“伸颈”一词写出了宾客在听表演时那种惊愕好奇的神情;也有的说,‘善’在全文通过听众的种种反映来衬托口技之精湛。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善问
  
  于漪老师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方面做的很好。她认为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提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当学生的提问有进步时,老师在拓宽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步步引导、持之以恒,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可大大提高。开始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入门的方法。
  1.指导学生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冀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质疑,正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如阅读《故乡》时,由于篇幅较长,教师有必要把阅读关注点聚集到涉及文章主旨的段落上来。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关注“我”与中年闰土重逢时和离开故乡时的不同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研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2.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
  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解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在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
  3.指导学生就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阅读《春》时,我们可以着力指导学生重点把握“草”“风”“雨”等词,进而领会全文的主旨。带领学生去体味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去感受春天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阅读《紫藤萝瀑布》时,“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较难理解,许多学生针对此句问“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怎么能说生命的长河时无止境的”,我们可以在此处深入挖掘。
  总之,教师要不失时机的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给予积极评价,营造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生理体验,从而激励学生,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内部的创新能力,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其他文献
朱永新说过:“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却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烛照。因此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崇高行为,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期刊
据我国心理学家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中学生存在课堂问题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其中高中生经常有的占21.7℅,有时有的占69.8℅。相对而言,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职业学校)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更集中、更严重。  一、职业学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  在职业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存在以下一些行为:讲废话、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吃东西、睡觉等等。如果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问不管,长期以往,学
期刊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诸城市的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这几年都走过了这样一条路:学习、借鉴、模仿、改变、反思、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曾有过疑问,有过困惑,有过很多的不适应。但是,我们终于有了理解、有了认同、有了参与、有了课堂教学的质的改变,并在摸索与反思中有了创新。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日之功,在诸多环节还需要不断完善。下面是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期刊
现代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中心论”的教育模式迅速发展起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期刊
【摘要】 高三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很多压力,自信心的培养是成功的关键。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信心教育:1、接纳、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是建立自信的基础。2、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感觉。3、引导学生把在一个领域里取得的成功经历“移植”到需要自信心的新领域中来。4、在活动中适时激发学生的自信心。5、以信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信心。  【关键词】 高三;压力;自信    当今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期刊
语文新“课标”把能否提高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标准。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理念。面对新“课标”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语文教学将进行一场新的革命。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语文课堂,要达到这一目的,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今语文教学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思维惰情乃至僵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
期刊
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类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森堡深有体会地说:“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其次才是问题的解答”。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进步的历程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提出问题对创造思维
期刊
随着计算机应用发展的日益深入.计算机学科教育己成为初级中学必不可少的必修或选修课科目之一。如何使初中计算机教学真正体现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落实初中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打开学生思路帮助学生提高智力、发展能力,  成为计算机教师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要求    过去的十年,初中计算机和高中计算机课同使用一本教材,没能按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
期刊
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又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德国莱因兰-法耳茨州教育部门对历史地理课程内容删减提出自己的原则,凡百科全书中能够查阅到的具体的历史与地理知识,都从教材中略去。他们认为只要帮助学
期刊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所以要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根据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