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针对聋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常见的错误,结合聋生的认知特点分析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聋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常见的错误;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4-02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也是算术法向代数法过渡的关键。一元一次方程更是方程的基础,在生活中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解一元一次方程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我们常常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常发现:聋生学得困难,练习时更是错误百出。
一、学生常见的错误
1、移项时忘记变号
如:5X-6=7X+18 5X+7X=18+6
2、去括号时忘变号
如:2(x+3)-(1-X)=3 2X+6-1-X=3
3、去括号时,括号外的常数项与括号内的代数式漏乘
如:5X+2=2(2X+7) 5X+2=4X+7
4、去分母时,分子是代数式时忘记添括号
如:2X+1/3-10X+7/6=1 2(2X+1)-10X+7=6
5、去分母时漏乘没有分母的项
如:2X-1/6-5X+1/4=2 2(2x-1)-3(5X+1)=2
二、常见的错误的分析
1、教材内容编排不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
聋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知识的方法与正常学生不同,聋校教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小节的内容有跳跃,有跨度。如:教材中刚引进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是将方程变形,具体说就是移项后,接着就学要去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聋生来说,内容有跨度,思维容易产生混乱,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聋生的自身原因
(1)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影响或决定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聋生在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能针对变化了的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在解决问题时受经验和习惯的盲目支配。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受以往用算术方法解方程(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影响,难以接受用代数的方法(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以致学习时困难,练习时错误百出。
(2)学习习惯的影响。聋生在学习中反复出错时,便会急躁,容易形成坏的学习习惯——做事马虎了事,以致影响知识的接受,并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优化策略
(1)重组教材,重新教学。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知识间的迁移。数学知识如同链条般环环相扣,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块知识都以螺旋式上升,不断推进学生的知识拓展。教学中应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又注意学科间知识点的结合和应用,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固有的模式,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度量学生把握知识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程度。教师做好平铺搭桥的工作,在各种转换之间设计一个良好的过渡程序,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就容易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习过程也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好。
(2)利用错误,改变习惯。聋生也和正常学生一样在学习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应把学生犯错看成是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将错误当作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互动发展如在解方程的练习课中,先安排学生独立做题,我发现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随即请学生板演,并提问:“你能说出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学生找出错误后,我又追问:“看来这几道错题,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不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还使学生他们在反思中改变坏的学习习惯,思维水平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3)补充练习。强化训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而数学练习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补充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习题让学生做,以此来强化知识点,同时还训练了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首先复习好“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等式的基本性质”、“合并同类项”,选择必要的练习题,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再进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这样组织教学,聋生才能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领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脉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组合作,互相促进。聋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要住校学习,根据聋生的这一特点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学生分组,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如:我所教的级班里有6个同学,其中两组都是一优一后,另一组则是2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前两组都是优生带后进生,这样优生既帮助了同学,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有进一步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后进生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在生活上的互助可加深他们的友情;后一组水平相当的学生学习上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生活上也互相帮助。
总之,一个正确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总要经过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为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引导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难点疑点所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效率,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能力、形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鲁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内蒙古教育》月刊
关键词:聋生;解一元一次方程;常见的错误;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64-02
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工具,是小学与初中知识的衔接点,也是算术法向代数法过渡的关键。一元一次方程更是方程的基础,在生活中常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解一元一次方程是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我们常常在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常发现:聋生学得困难,练习时更是错误百出。
一、学生常见的错误
1、移项时忘记变号
如:5X-6=7X+18 5X+7X=18+6
2、去括号时忘变号
如:2(x+3)-(1-X)=3 2X+6-1-X=3
3、去括号时,括号外的常数项与括号内的代数式漏乘
如:5X+2=2(2X+7) 5X+2=4X+7
4、去分母时,分子是代数式时忘记添括号
如:2X+1/3-10X+7/6=1 2(2X+1)-10X+7=6
5、去分母时漏乘没有分母的项
如:2X-1/6-5X+1/4=2 2(2x-1)-3(5X+1)=2
二、常见的错误的分析
1、教材内容编排不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
聋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处理知识的方法与正常学生不同,聋校教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小节的内容有跳跃,有跨度。如:教材中刚引进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也就是将方程变形,具体说就是移项后,接着就学要去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聋生来说,内容有跨度,思维容易产生混乱,从而阻碍了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理解和掌握。
2、聋生的自身原因
(1)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是指影响或决定后续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聋生在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能针对变化了的新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即在解决问题时受经验和习惯的盲目支配。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受以往用算术方法解方程(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的影响,难以接受用代数的方法(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以致学习时困难,练习时错误百出。
(2)学习习惯的影响。聋生在学习中反复出错时,便会急躁,容易形成坏的学习习惯——做事马虎了事,以致影响知识的接受,并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优化策略
(1)重组教材,重新教学。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应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知识间的迁移。数学知识如同链条般环环相扣,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每一块知识都以螺旋式上升,不断推进学生的知识拓展。教学中应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数学知识点内在联系,又注意学科间知识点的结合和应用,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固有的模式,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度量学生把握知识整体性和联系性的程度。教师做好平铺搭桥的工作,在各种转换之间设计一个良好的过渡程序,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就容易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习过程也轻松愉快,学习效果也好。
(2)利用错误,改变习惯。聋生也和正常学生一样在学习中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应把学生犯错看成是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将错误当作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互动发展如在解方程的练习课中,先安排学生独立做题,我发现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随即请学生板演,并提问:“你能说出这几道题错在哪里?”学生找出错误后,我又追问:“看来这几道错题,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不但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还使学生他们在反思中改变坏的学习习惯,思维水平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3)补充练习。强化训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而数学练习正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由懂到熟,由熟到巧的必由之路。因此,每节课后,我都补充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习题让学生做,以此来强化知识点,同时还训练了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4)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注重归纳总结。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每一部分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知识是前者的发展,数学知识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教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首先复习好“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等式的基本性质”、“合并同类项”,选择必要的练习题,把学生的思路打开,再进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这样组织教学,聋生才能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理解和领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脉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分组合作,互相促进。聋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要住校学习,根据聋生的这一特点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给学生分组,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如:我所教的级班里有6个同学,其中两组都是一优一后,另一组则是2个水平相当的同学。前两组都是优生带后进生,这样优生既帮助了同学,同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也有进一步的理解,提高了一个层次,后进生也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在生活上的互助可加深他们的友情;后一组水平相当的学生学习上可以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生活上也互相帮助。
总之,一个正确的数学知识的获得,总要经过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为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的引导下,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弄清学生的难点疑点所在,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效率,学生才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能力、形成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尧城,向鹤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鲁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内蒙古教育》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