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规律教学模式刍议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事物间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联系。物理规律从获得途径的角度来讲,分为理论规律和实验规律,而若从知识形式的角度来看,物理规律主要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和定则等,它作为中学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是建构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因此,规律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
  1物理规律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与物理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于概念是属于一种思维形式,而物理规律是有条件的客观规律,它反映了相关物理概念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它不同于物理概念教学,具备它“特有的”教学模式,物理规律教学模式通常划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1。1创设情境、形成问题
  常用的创设物理规律教学的情镜、方法有:
  (1)运用实验;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3)用多媒体把学生不易观察的物理问题形象展示出来;
  (4)以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5)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
  1。2定性探究——物理到模型——分析表征
  定性分析是通过对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剖”,重新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再应用物理知识定性地描述其物理过程,或定性地解释物理现象。定性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领会物理规律定性探究、设计方案的思路和过程。
  1。3定量探究——物理到模型——数学表达
  定量研究则是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将物理模型清晰化,再应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求出问题的精确解。定量分析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领会定量探究(理论或实验)、建立规律的思路和过程。
  1。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因此习题教学也是物理规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教师要精心筛选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能够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案例
  下面以“阿基米德原理”一节教学为例,阐述采用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方案。
  2。1创设情境、形成问题(让生活中的浮力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中,针对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对同学们提出相应的物理问题:
  [TP7CW25。TIF,BP#]
  (1)图1中为什么水能托住万吨巨轮,却托不起小铁块?
  (2)图2中浮于水面的木块受到的浮力比同体积的铁块大吗?
  (3)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通过向学生提出生活中常遇到的物理问题,可以激发同学们对浮力学习的好奇心,并使其带着问题的思考进入较好的学习状态。
  2。2定性探究物理规律(对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分析、思考)
  在定性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参与实验,并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对影响物体所受液体浮力大小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探究。
  2。2。1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TP7CW26。TIF,BP#]
  如图3实验,在水面上放一个盆子,让它浮在水面上,然后用手将它慢慢向下按,让同学们描述手感觉的变化。如图4所示,将物体从部分浸入水中到完全浸没后,并继续往下放物体,观察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
  通过图3、图4实验的探究,会发现随着手慢慢地向下按压盆子,受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水对盆子的浮力是逐渐变大的;当物体在完全浸没水中之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再发生变化,即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变了。
  得到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2。2。2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TP7CW27。TIF,Y#]
  如图5实验所示,首先将鸡蛋放入水中,鸡蛋沉到水底,此时逐渐向水中加盐,仔细观察会发现,加盐的同时,鸡蛋也会慢慢地从杯底部向上浮起,并直至到漂浮在液体表面。
  实验中,在水中逐渐加盐的过程实质是盐水的密度逐渐增大的变化过程,而随着盐水密度的变大,鸡蛋“漂”了起来,说明了鸡蛋所受到的浮力增大。
  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物体所受浮力越大。
  通过上面两组实验探究分析,可以对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做出定性的表征: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所受浮力越大,并且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密度也存在着关系。
  2。3定量探究物理规律(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形式)
  在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物体所受液体浮力的大小既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同时也和液体密度大小有联系,在以这些结论为前提,来进一步探究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间存在的定量关系。
  [TP7CW28。TIF,Y#]
  如图6,先用弹簧测力计称出物块重力,然后将物块浸入液面与溢水口相平的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两次示数之差即为物块所受浮力。然后再测出溢出水(排开液体)的重力,与浮力进行比较。通过实验结果发现:F浮=G排。
  最终得出物体所受液体浮力的数学表达式:
  F浮=G排=m排·g=ρ液V排g。
  教师讲述阿基米德鉴定王冠的故事,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总结。
  2。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问题)
  (1)跳水运动员离开跳台后,从接触水面到全部浸入水中,他受到的浮力将[CD#3];在他全部浸入水中后下沉的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将[CD#3]。(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答案:变大、不变 )
  2。如图7所示,一个边长为4 cm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有溢水口的水槽中,在没有把物体放到水槽时,水槽中水面正好在溢水口,[TP7CW29。TIF,Y#]当木块浮在水槽的水面上静止不动时,从溢水口中溢出的水的体积是34 cm3,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大小和木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分别是(g取10 N/kg)
  A。64 cm3,0。6 N
  B。30 cm3,0。3 N
  C。34 cm3,0。34 N
  D。30 cm3,0。34 N
  答案D
  通过上述规律教学模式对“阿基米德原理”一节进行教学,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同时也经历了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从开始对有关浮力问题的疑惑,到最后可以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物理规律是实验观察再加数学推理相结合得出的产物,上述物理规律教学模式通过形成问题、定性探究、定量探究再到解决问题这四个基本环节,体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物理规律,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该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体现了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带进课堂,通过科学的探究环节,将所学习到的物理规律“回归”应用到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满足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做到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其他文献
时下,看到不少老师开设观摩课的教案,流行将教学目标分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同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管他有没有真正理解这些目标的含义,也不管他在课堂上做得如何,总是先苦思冥想地按照教学内容凑合成三类目标将它写进教案,仿佛这样就等于落实了三维目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对这三个维度的目标规定了详细的要素,笔者不想在这里进行一一罗列.个人只是觉得:无论是知
[摘 要] 作为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中俄人文交流在服务两国关系大局、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夯实社会民意基础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独树一帜,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借鉴。结合中俄人文交流最新动态,联系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交流实践,重点结合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创新发展路径,阐述在新形势下,创新理念,突出特色,中俄工科大学联盟引领中俄两国精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课标指出:初中物理实验“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波利亚(美籍匈牙利数学家)说过,“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该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那种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
[摘 要] 近年来,河北大学以参加“龙芯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为契机,开展面向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分析教学改革现状,提出了以竞赛倒逼教学的改革思路,探讨了以竞赛倒逼教学的改革实践: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分析比赛要求,建立覆盖比赛知识结构的授课内容;在实践教学上设计评分便捷的分层次实验项目,贯彻“软硬件全栈贯通”的思路;在考核方式上不局限于理论考试,引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
前一段时间,笔者有幸到城区一所中学听初中物理研讨公开课,内容是《欧姆定律的应用》.在做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时,实验桌上所给的器材是电池盒(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标有“2.5 V 0.3 A”字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学生分组实验后,教师请一组学生汇报数据,在投影上打出结果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灯泡的电阻不是一个定值,而是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原因是灯丝电阻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边学边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让全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能力的过程.边学边实验,时间可长可短,灵活机动,与学习新课结合紧密,不一定需要正规的实验室,也不需要写正规的实验报告,很受学生欢迎,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开设这类教学实验,对于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边学边实验教学能
[摘 要] 近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学研究者将视角投放于外语习得等方面,从而使得实证实验迅速发展。分析此类实证实验,不仅有利于研究者立足于先行研究,进一步沿同一研究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更对日语教育教学有积极引导及借鉴意义。鉴于该类实证实验的积极作用,将针对“中国人日语学习者日语结构歧义句的韵律特征”这一实证实验进行分析,分别从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研究结果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
摘要:在农业农村蓬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蔬菜栽培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應该与社会和时代发展相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园艺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蔬菜栽培学;乡村振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5-0113-02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改变,高校人才培养重点也
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键在得法。教法的确定,要依据教材内容和要求,要考虑设备、环境的因素,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以往成功的教法,此时未必适用;别人成功的教法,對我未必适用;對甲学生成功的教法,對乙学生未必适用。得法的前提是会“望闻问切”,知道“天时、地利、人和”。得法的实质就在于,在恰当的时机,将恰当的方法用到恰当的学生身上。  如何教才能有好效果,见仁见智,然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集中教学实习有助于校内实践教学的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该文以安徽大学合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实践教育基地为例,重点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校外集中教学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期待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集中教学实习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