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物”正在进化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ll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生命和进化,我们想到的一定是动物、植物,或细菌、病毒。但有谁能想到,枯燥的数字也一样具有生命,也能复制、进化呢?数字进化的发现者、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克吉斯?阿加米说,数字是没有DNA的生命,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外的第四种生命体,别看它们是些无声又无形的家伙,可在复制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神奇本领,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计算机中的“生命气息”
  进化是逐渐适应与慢慢演变的过程。生物的进化遵循的规律是用进废退,力求在利于自己繁衍与生存的环境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早在140多年前,当欧洲的博物学家赞美上帝为取悦人类而创造了无数鲜艳的花卉时,达尔文便尖锐地指出,花卉是为了吸引传授花粉的昆虫才进化得五彩缤纷,那完全是它们传宗接代的本能使然,与取悦人类毫无关系。 那么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数字也会有进化吗?
  克吉斯·阿加米是美国加州大学计算机系的教授,10多年前,他想让计算机程序在特定的环境中进化出额外的本领。于是,他制造了一些低级的“数字生物”,并定期给它们输入数字。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做法,使他发现了神奇的数字生命。
  开始,这些数字傻乎乎的,没有任何反应,但引人注意的是,它们每复制一次,指令链上的某个指令就有一次产生突变的机会。这些突变会使“数字生物体”以同样简单的方式加工其中的某个数字,比如某个“数字生物体”可能会生成阅读某个数字和产生相同数字的能力。这说明“数字生物”具有智能进化的本领。
  后来阿加米设计制作了一套名叫“阿威塔”的程序,专门展示“数字生物”的演化过程。再后来,阿加米的研究小组不断壮大,除了计算机专业人士外,还有微生物学和哲学等不同领域的知名学者。密歇根大学专门从事细菌进化研究的微生物学家理查德·伦斯奇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明显有生命的气息。它有待揭示的规律对我们认识世界一定具有无法比
  拟的重要价值。”
  》“数字生物”也在“进化”
  在很多时候,自然界中的进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时间漫长,有的时间短促,谁也挡不住繁衍和生存的力量。微生物的进化也很有趣,100多年前,青霉素刚刚问世之时,它对病菌引起的炎症可谓药到病除。可病菌微生物通过不断的进化变异,逐步具备了抵抗青霉素的功能。
  科学家发现,这个规律在“数字生物”的进化中依然适用,计算机病毒也是靠进化变异不断增强自己的杀伤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化变异不仅是所有生物的制胜法宝,还蕴含着庞大深奥的未知道理。
  “数字生物”在其进化变异中表现出的超强智慧充分证明了这
  一点。“数字生物”的进化与计算机病毒一样,是靠一系列的命令来实现的。它们由二进制数字构成,能以和DNA突变相同的方式产生突变,每一个“生物”都能在几秒之内复制出好几万个。借助“阿威塔”软件,我们可以在显示器上看到潮水般涌现的一组组数字,清楚地观察它们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经过10多年的发展,“阿威塔数字生物”差不多已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了。克吉斯·阿加米说:“这些小东西的进化速度惊人,具备的本领越来越多。最让人兴奋不已的是,它们所走的路线与进化论的路线不谋而合,几乎完全重叠了。它们复制、突变、竞争,自然选择的环节一个都不少。总之,几乎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规则毫无二致,只是速度奇快,有时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理查德·伦斯奇是遗传进化学家,专门研究细菌的进化规律,他从大肠杆菌的后代身上发现了12个不同的菌落。这一发现为生物的最新进化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他的研究花费了17年——因为这些菌落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经历了30000多代的进化变异。只有这样,伦斯奇才能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遗传变异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如今,借助“阿威塔”程序,这一实验的进程大大缩短了。伦斯奇为菌落建立了数字进化模式,不仅实验条件可以随意改变,还能自动记录下每个生物的每次突变。现在,他在1小时收集到的信息比在真的细菌身上收集1年得到的还要多。
  》深层次验证达尔文的进化论
  “数字生物”的存在第一次使我们脱离考古领域来验证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往,进化生物学家只能靠大量的化石进行研究推论,虽然碳14测年法等科学手段使考古学成绩斐然,但科学家怎么也不可能看到每一代以及每一个基因的进化过程,比如现今的海豚究竟是由哪一种陆地生物演变而来的,其间的几个重要的进化过程又是怎样的。
  “阿威塔”的“数字生物”却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几百万代“数字生物”随机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可能。它们的进化过程为科学家回答某些重大进化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数字生物”的进化实验不仅生动证明了“复杂系统来自简单的祖先,不同的进化渠道能产生相同的复杂器官”的进化论观点,还有两项实验与自然界生物的进化惊人的相似,比如能量过剩可能导致生命凋零。森林中的植物吸收阳光的多寡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如此,才有森林植物的丰富多彩。有人做过实验,给林地中不同的植物赋予一样的光照。开始时它们都长势旺盛,但不久便会逐渐凋零,最终只有几种植物能够生存下来。在一定意义上,获得阳光的差异性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数字生物”的成长过程同样受这一规律的制约。研究人员无限制地给它们提供食物——也就是数字。开始时,它们也像饥饿的人获得食物一样很兴奋,大吃特吃,并且生长极快。可是不久它们就会慢慢死去,只剩下少得可怜的几个“生物”在那里苟延残喘。相反,如果让它们有节制地进食,吃的量也各不相同,它们就像自然界的物种一样,进化出不同的种类。“数字生物”“消化”数字的速度一旦过快,它们的正常生长便会受到影响,如果有太多“生物”去争抢某一个数字食物,它们的生长功能就会丧失。
  对“数字生物”的观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个中奥秘,就连研究者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参与研究的科学家相信,数字生命与地球生命的共有模式等一系列进化巧合绝非偶然,一定是某种规律在起作用,或者说是有某种奥秘等待我们去揭示。
其他文献
一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遗传学家称,由于基因突变,人类已不及其祖先那般聪明,且情况越变越糟。而在100 多年前,优生学家就曾提出相似的假设。   在经典短剧《周六夜现场》中,菲尔·哈特曼扮演一位解冻后复活的穴居野人。这个原始时代的人物来到了法学院,一边对美国的司法制度夸夸其谈,一边对现代科技惊叹不已,看起来就像“魔盒中的小人”。这当然符合大众的既成观点:人类的祖先不过是野人,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聪明。然
期刊
长期以来,富拉基亚人一直被视为野蛮人。但是,近20年在巴尔干半岛发掘出来的文物反驳了这一观点。在特洛伊文明鼎盛之前,这里就制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精美黄金制品。当地建在山顶上的一座寺庙比雅典卫城还要大。  这些发现证实富拉基亚人的文明可以与米诺斯、迈锡尼和特洛伊的文明相媲美。特洛伊城甚至可能是富拉基亚人的一个移民区或海外的商贸站。  青铜器时代的黄金  保加利亚的土地下隐藏着不少的秘密。有时候,这些
期刊
如何在金星上空建造天空之城? 文/乔治·德沃尔斯基 译/田也  鉴于金星表面极端险恶的环境,人类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踏上这颗星球。美国航空航天局也因此打算在金星上空建造一个可供人类居住的天空之城,当然了,终极目标是永久定居。  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记者埃文·阿克曼说,由戴尔·阿尔内和克里斯·琼斯组成的研究小组正在对这一构想进行探讨,他们是来自美国航空航天局兰利研究中心系统分析与概念理事会
期刊
DNA 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比喻,它传达了一个强有力的理念,即我们的性状可以科学地还原为明确的决定性的代码。我们随处都能听到这种理念,比如宾利汽车公司的招工广告里说“我们的DNA 里就有勤奋努力”,足球运动员大卫·贝克汉姆说“英国人的DNA 里就有足球”,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收费员也说“我们的DNA 就镶嵌在这座桥上”。  大家都知道,这种说法就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尽管我们能理解它的比喻意
期刊
1阿塔卡马盐礁上空的银河  星系、恒星和一座映着星空倒影的静谧水塘,组成了这幅令人难忘的天地景观。这张由12幅照片拼接而成的全景影像,摄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盐沼。夜空中无数恒星在闪耀,左方有大小麦哲伦星系,以及从中下往右上伸展的银河系盘面。地平线附近是一座邻近城镇的灯光。  2太阳的庞大黑子群  在这幅摄于2014年10月22日的清晰影像里,大小和木星相当的太阳活跃区AR2192相当出众。与其他较
期刊
升上去的必定会掉下来。但其背后的原因让人类最伟大的头脑苦思冥想了好几个世纪,至今,引力的许多方面仍是个谜。  宇宙中有4种基本作用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和引力。在它们中,引力最为明显,但也是最难破解的谜题。  古希腊人认为,引力是元素的特性。亚里士多德描述了土和水具有引力的原因,它们会倾向于朝宇宙的中心(地球)运动,即下落。他认为,由于空气和火较轻,于是它们会朝远离中心的方向运动,即上升。但是
期刊
人类作为一个族系究竟是何时与黑猩猩分道扬镳的?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即将尘埃落定,随之而来的是对史前历史的重大改写。   将以下内容在你的脑海中排列好:一代又一代的祖先,从现代文明开始回溯,历经冰河世纪和走出非洲的史诗般的大迁徙,一直到种族的最初起源。另一条线是:将黑猩猩的祖先也按此顺序排列起来。问题是:要回溯多久,历经多少代,这两条线才能相遇?   这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大和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确信,
期刊
现在,故事又回到1 9 4 9年1月空军调查绿色火球之时。在这个国家的另一个地方,也发生了一系列奇怪的事情。因为事件发生地属于高度机密,因此略去地点名称。这次,UFO事件报告的收件人是美国陆军。  当时,负责这一地区安全的军事巡逻人员在巡逻过程报告说,他们在天空中发现一排飞行的发光体编队。最初,事件报告的频率是三四天,但两周之内,报告越来越频繁。不久之后,这些编队每晚都会出现。有些巡逻人员报告说,
期刊
怎么解释“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必须有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和暗能量是观测误差吗?目前已观测到的宇宙现象,必须要通过暗物质和暗能量才能解释吗?这个观点是否已经被科学家广泛接受?  在讨论暗物质以前,我写过几篇这方面的文章,几乎总能收到某种反馈,指责物理学家懒惰、顽固,甚至在学术上不诚实。对某些人来说,暗物质似乎像物理学家的胡言乱语,用来掩饰他们对宇宙一无所知的事实。  我们回顾一下,在20世纪20年代
期刊
亲爱的编辑:  你们好!我爸爸是《飞碟探索》的超级粉丝,多年来,他几乎收集了《飞碟探索》的所有杂志,但是独缺创刊号。为此,他每到一地,都要去当地的旧书市场溜达,想要买到那本创刊号,可一直没能成功。  我和哥哥因为工作原因,也不太关心父母的个人爱好,总觉得那不过是个爱好,由着他自己折腾就好。但是,周末和爸爸一  起去看《星际穿越》,我才明白《飞碟探索》和宇宙起源、生命奥秘这类事物对他有多么重要。他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