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的现实困境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叙事主体单一化
  教育叙事研究的正确运用需要理论者与实践者在深入了解普通个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解读教育生活的意义;需要理论者与实践者在平等参与教育生活的同时成为教育叙事的主体。但在我国教育叙事研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叙事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以至于教师几乎成为叙事研究的唯一主体,这一点可以从目前我国一些教育期刊开设的“教育叙事”专栏中所刊登论文的类型、内容等方面得以验证。这些“教育叙事”论文的内容多是一线教师写的教学小故事,把教育叙事等同于教师叙事、教学叙事,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仅仅应用于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领域,这实在是对教育叙事内涵理解的偏狭。其实,教育叙事的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教育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不仅包括一线的教育实践者,更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低下头来,弯下腰来,真正地融入教育实践,成为教育叙事研究的中坚力量。
  2.叙事视野狭窄化
  教育叙事走进教育生活,解读教育生活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经历的各种真实事件,并通过生活故事和经验叙事,展现现实的教育生活,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的视野应该是非常广阔的。但是,叙事视野的狭窄化却是我国目前教育叙事研究发展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浏览我国关于教育叙事的研究,不难发现,教育叙事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学生管理中的一些经验体会,仅仅是用“事实说话”,而不能从更广的视野去理解反思教育。
  3.叙事体悟肤浅化
  教育叙事在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时,不应该仅仅是纯粹客观的记叙,更重要的是要把事件背后的意义在故事讲述过程之中自然流露出来。通过对故事的体悟反思、意义的诠释和经验的分享达成对真理的理解,这是教育叙述的真正目的。然而,目前我国多数教育叙事研究却仅关注事实的描述,这些研究一般能用平实的语言把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清楚叙述出来,但对叙事的体悟则比较肤浅,对事件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的剖析也不够深刻。即便偶尔有一些研究心得与对教育事件或故事的评价,也往往只出现在叙事故事之后,而不是融入故事之中,很难让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
  4.叙事形式模式化
  从叙事文本的写作方式来看,叙事形式过于模式化,是目前我国教育叙事研究所面临的又一现实困境。在叙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上,多数叙事者采用了同样的写作框架和程序: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对于叙事者来说有一定的写作形式是必要的,但过于固化的形式往往又会阻抑研究的生机和活力,教育叙事研究更是如此。教育叙事研究回归教育生活,使教育具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的生命力,这些特征决定了面对丰富多彩的真实的教育生活,教育叙事研究不可能只有一副“合格的面孔”,而应具有多样的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叙事形式的多样并不是意味着不要任何形式,只是主张形式应该为叙事研究服务,而叙事研究最起码的定位还是应接近我国教育历史和现实中所发生的各种真相,去叙述体悟真实的教育生活。每个叙事者心中都有他自己追求的标准,而且是只适用于当前叙事的。所以文本化的叙事其表现形态不能苛求统一,历史感、文学色彩和严密逻辑论证可以同时存在。■
  ——摘编自:苗洪霞、徐瑞《教育叙事研究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困境》,《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9B期
其他文献
公开课现在的处境很是尴尬,反对者有之,拥护者也不少,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重新冷静审视。从教学实践来看,公开课由于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价值,扭曲了人们对公开课的认识和态度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新疆南疆植棉区春季容易遭受风灾,系统介绍了棉田遭受风灾后的超常规管理措施,主要有风后中耕、灌水提前,前期多施氮肥,重视追肥、加强整枝等棉田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