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读是指教师恰当地运用多种朗读技巧,为学生进行示范性的感情朗读。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其主要教学方式就是先生范读,学生练读、背诵。新中国成立后期,从苏联照搬了讲解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延用至今。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加上现代化教育手段的逐步普及,作为以往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范读却越来越羞于见人,正悄悄地淡出语文课堂,这是一个值得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范读在新课堂中的地位、性质和作用有重新审视的必要,而且还要探讨它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时机及策略,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一、“范读”的误区
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情感的过程,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如果语言的学习离开“朗读”这种基本方式,恰恰违反了语言的基本规律。物理学上有“磁场”一词。铁的东西放在“磁场”中就会被磁化。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我们感到惬意;看到别人伤心地号天哭地,我们会落下悲悯的眼泪。仔细想想真正的课堂大师,哪个没有真正的感情投入?哪个不是朗读高手?哪个不乐于范读文章?蕲家彦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的几种读法;李镇西到了高中还给学生读小说听。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想把学生放养在适宜的情境之中,实现学生与作品的零距离接触。
不管是纯朗读技巧的传授,还是听录音看动画,抑或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烦琐朗读”,在同一平面上无效重复,都违背了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不管只图形式的“自主探究”还是大杂烩式的“学科整合”,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都不能改变其哗众取宠的实质,而直接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学生,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断不可取。
二、对范读性质的再认识
范读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课堂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范读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该因势利导,“旧瓶装新酒”。
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范读是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示范性朗读,是一种“平面化”的教学方式。它较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沟通的单向性,强调了体验的唯一性和僵化的模仿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的陈旧的教学思想。这种弊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
三、范读的作用
1、培养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强烈而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容和揣摩丰富的表达方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孩子们的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参加我校吴乔华老师《识字1》的示范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她娓娓动听的课文朗读。虽然只有几个词语,但示范课的老师却把它读活了,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春天。在老师的激情渲染下,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春的境界,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2、指导个性化朗读的有效方法。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有教师在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先动情地为大家朗读全文,朗读时的声调、表情、体态,所有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反映教师的情感及其对课文中人物的态度;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感人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自我谈一谈体会。在对护士长叶欣的献身精神敬佩、赞美这一感情基调上,不少学生以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以至读到“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时师生均已是泪光闪烁,情不自禁了
3、诱发学生情感波澜的有力手段。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碧螺春》一课,“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踏着晨雾,披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随着教师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读,采茶时那景美人美的场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实,这是通过范读来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教师在给学生诱情,是学生情感参与和领悟的准备状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情感波动的状态,从而达到由“情”入“境”。
最后,要使范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基本功还是一种挑战。除了平时多听广播剧,认真揣摩朗读技巧,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外,还必须将朗读课文作为自己备课的重要内容,做到“教师不熟读课文不上堂。”
用语言打造孩子们学语言的课堂,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一、“范读”的误区
语文教学是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沟通情感的过程,教师的真情实感,对诱发和深化学生的体验,起着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同时,如果语言的学习离开“朗读”这种基本方式,恰恰违反了语言的基本规律。物理学上有“磁场”一词。铁的东西放在“磁场”中就会被磁化。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我们感到惬意;看到别人伤心地号天哭地,我们会落下悲悯的眼泪。仔细想想真正的课堂大师,哪个没有真正的感情投入?哪个不是朗读高手?哪个不乐于范读文章?蕲家彦带领学生一起体会“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这句话的几种读法;李镇西到了高中还给学生读小说听。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想把学生放养在适宜的情境之中,实现学生与作品的零距离接触。
不管是纯朗读技巧的传授,还是听录音看动画,抑或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烦琐朗读”,在同一平面上无效重复,都违背了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不管只图形式的“自主探究”还是大杂烩式的“学科整合”,表面上的轰轰烈烈都不能改变其哗众取宠的实质,而直接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学生,这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背道而驰,断不可取。
二、对范读性质的再认识
范读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新课程的知识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课堂的教学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范读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法也应该因势利导,“旧瓶装新酒”。
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范读是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示范性朗读,是一种“平面化”的教学方式。它较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学沟通的单向性,强调了体验的唯一性和僵化的模仿性,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的陈旧的教学思想。这种弊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
三、范读的作用
1、培养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内容的感悟。强烈而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去提高阅读感悟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很好的语感训练。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的强烈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刻内容和揣摩丰富的表达方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教师的范读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重要!孩子们的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一颦一笑都会给孩子们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参加我校吴乔华老师《识字1》的示范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她娓娓动听的课文朗读。虽然只有几个词语,但示范课的老师却把它读活了,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春天。在老师的激情渲染下,孩子们很快进入了春的境界,感受到了春的气息,达到了文与情地交融。激发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2、指导个性化朗读的有效方法。记得徐世英先生是这样理解讲解和朗读的:“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赋予作品生命,使人感受,使人融贯、显现。在某种意义上讲,朗读比讲解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直接领略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进而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有教师在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先动情地为大家朗读全文,朗读时的声调、表情、体态,所有词语的感情色彩,无不反映教师的情感及其对课文中人物的态度;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感人语句,读一读,并联系自我谈一谈体会。在对护士长叶欣的献身精神敬佩、赞美这一感情基调上,不少学生以自己的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以至读到“遗像中,叶欣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时师生均已是泪光闪烁,情不自禁了
3、诱发学生情感波澜的有力手段。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浓缩了教师领悟教材的深刻体会,而且伴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阅读,没有感情的投入,是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甚微!这情感的投入,情感的熏陶,无疑为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碧螺春》一课,“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整个湖山醒来了。踏着晨雾,披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随着教师娓娓动听的配乐朗读,采茶时那景美人美的场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实,这是通过范读来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充分感受蕴含在课文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其实是教师在给学生诱情,是学生情感参与和领悟的准备状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情感波动的状态,从而达到由“情”入“境”。
最后,要使范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基本功还是一种挑战。除了平时多听广播剧,认真揣摩朗读技巧,努力提高自身朗读水平外,还必须将朗读课文作为自己备课的重要内容,做到“教师不熟读课文不上堂。”
用语言打造孩子们学语言的课堂,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