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三美”原则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y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诗词翻译理论体系,并将其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去。本文主要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为基础,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翻译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了解他的“三美原则”理论以及“三美原则”在英译唐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三美原则”;唐诗;应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
  1.三美原則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代有才的诗人数不胜数,如我们所熟知的李白、杜甫、刘禹锡等。外国人对唐诗的兴趣自然是非常浓厚的。正是因为唐诗的特殊地位,加之中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在唐诗翻译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在吸取历代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美”原则。
  “三美”原则分为音美、形美、意美。对于“三美”的关系,许渊冲先生指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2.译文赏析
  刘禹锡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称“刘白”。并被白居易称赞为“诗豪”,意为诗人中的豪杰、出众者的意思。刘禹锡一生虽然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依旧保持着他的豪情万千,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
  本文根据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分析许渊冲英译唐诗中对刘禹锡诗歌的翻译。
  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Bamboo Branch Song
  Between the wil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My gallant on the stream is heard to sing a song.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刘禹锡在贬官途中,听到夔州的竹枝词时,写下了这首诗。从意美来看,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这首诗歌时,直接将“词”译为“song”,让读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有歌的韵味。“Between”这个词也让两岸杨柳飘飘,小河从中穿过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gallant”有对“女子献殷勤的男人”意思,许渊冲在这里用这个单词应该是把“郎”的歌声理解为是在吸引女子,让读者仿佛耳边也响起了歌声,画面跃然于眼前。“veil”和“enjoy”将日出和雨拟人化,更显画面的生动。原文的“晴”和“情”字读音相同,其实也是想表达有情的意思,于是许渊冲直接译为了“love”,让读者能够直接理解原诗的意义。从音美来看,许渊冲使用的是AABB的押韵方式,韵脚分别为??和ain,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从形美来看,译文每一行的单词都差不多,使人看着很工整。能将唐诗表达的韵味融入短短的几个英语单词中,不得不说许渊冲先生翻译的精妙。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Lake Dongting Viewed from Afar
  The autumn moon dissolves in soft light of the lake,
  Unruffled surface like unpolished mirror bright.
  Afar, the isle amid water clear without a break,
  Looks like a spiral shell in a plate silver white.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时,在题目上使用了“afar”这个词语,远望的场景顿时浮于眼前。第一行的“dissolve”,更让人觉得湖光和秋月真的融合在 了一起,原文将潭面比作镜子,许先生的翻译也保留了原文的比喻的用法,从“like”一词可以感受出来,他没有只写这个景色是多么美丽,但从他的翻译我们便可以感受出来。许先生在翻译的时候将最后两句结合成了一个意象,原文是一个比喻,许先生也使用了比喻,让人感受到“白银盘”和“青螺”的美。音美方面,原诗是ABAB的押韵方式,许先生同样使用了ABAB的押韵方式,韵脚分别是k和t。从形美来看,许渊冲先生依然将每一句的韵味融入不超过十个单词的翻译中去,简洁有力。
  3.结语
  诗歌曾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一种体裁,但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给了我们翻译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想要翻译诗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要将“三美”结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要以“三美”原则为指导来翻译诗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传播的越来越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唐诗(上)》[M].海豚出版社,北京,2015.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北京,2006.
  [3]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4]张晓,《唐诗英译实践及理论研究回顾》[J].安徽文学,2011(09).
  [5]周丹,《略论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上),2014(07).
其他文献
摘 要: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程,通过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作者简介:张丹(1980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
摘 要: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  关键词:董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府城初春,不时飘起绵绵细雨,让人的心儿变得敏感而柔软。巾山路的玉兰花娇娇柔柔的,带出了江南油菜花泛黄涌金;括苍山下的桃花、梨花、杏花也次第开放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似霞,白的赛雪。一群群赏花人在府城烟雨中,朦胧了如花的笑脸,迷醉了似花的心田。  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万紫千红,2015年,禾睦先生精心编著的《艺苑游仙》问世了。越两年,在同样万花迷醉的今天,我重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
摘 要:纵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他的思想情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从家族主义出发,通过移孝作忠,家国情怀仿佛与生俱来,成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初心,也决定了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志趣。另一方面,从爱国主义出发,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闻一多对家族主义和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提出了一整套的文化主张。他反对家族主义,主张民族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张文化革新;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