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古典的浪漫主义者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net0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古典主义气息的德国音乐家,被称为“德奥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钢琴间奏曲Op.118 No.2是处在他创作的晚期,于1892年-1893年之间完成,此时的勃拉姆斯在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成熟时期,克拉拉称这些小品为“珍珠似的钢琴作品”。
  【关键词】勃拉姆斯;Op.118;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十九世纪的欧洲是一个文化、艺术巨变的时代,法国大革命深深地影响了欧洲的艺术流派,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弥漫了整个欧洲。这个时期的德国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大师,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就是其中一位,人们常常把他和贝多芬、巴赫称为德国音乐的三大巨头,并且称他们为“3B”(Brahms、Beethoven、Bach),这足可以证明勃拉姆斯对德国音乐的贡献和他在德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勃拉姆斯的创作涉猎广泛,其中包括室内乐、交响乐、合唱、钢琴等领域。由于生活经历、时代的变迁,晚年的勃拉姆斯偏爱短小精悍的钢琴独奏作品,创作风格富有凝练、端庄、手法细腻等特点。晚期钢琴小品Op.118,写于1893年,此时的勃拉姆斯正由于他的亲友的相继离世而饱受感情上的创伤和煎熬。他将难以言语的内心痛苦和孤独,倾注在音符上,这组作品是最贴近作曲家的内心独白,是勃拉姆斯创作技法非常成熟的作品,也是研究勃拉姆斯音乐创作特点的重要资料。“当时克拉拉在收到这些曲子后在日记中写道‘他所抒发的灵感实在令人惊奇,在最有限的发挥空间里,同时展现热情和温柔,真是美妙’。”这组作品由六首不同情绪和色彩的钢琴小品构成,分别是《a小调间奏曲》、《A大调间奏曲》、《g小调叙事曲》、《f小调间奏曲》、《F大调浪漫曲》以及《降c小调间奏曲》。本文将选取Op.118 No.2进行分析。
  众览全曲,除了题目和作品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表情记号Andante teneramente(温柔的行板),像是在细腻温柔地轻声呼唤。作品继承了勃拉姆斯创作中古典主义的形式,首先在曲式上运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这是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曲式结构,勃拉姆斯对此十分钟爱,晚期大部分的钢琴小品都采用了这种结构。如下图:
  b部分(16~34小节),从第16小节最后一个和弦开始,一连五次出现了先渐强后渐弱的标记及五组连续的模仿,并且在a小调中不断强调着属和弦功能性(见谱例2)。勃拉姆斯用简洁的动机和相同的旋律,借助和声、节奏改变以及和弦的替代,将勃拉姆斯在创作时的举棋不定、悲伤的情绪和内心痛苦的挣扎表現得淋漓尽致。
  B段(49~76小节)开始后旋律更加优美深情,由A大调转为升f小调,与A段调性为三度关系,使用全新的素材,音乐材料更加富有运动性,乐曲的发展渐渐加快,富有冲动的意味。B段包括cdc’三个部分,c部分(49~56小节),从49小节开始,运用了大量卡农的写作形式,由于勃拉姆斯从小就严格学习作曲和对位法,对巴赫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之在后期的创作中得心应手。从49~52小节中,中声部的旋律音#C-#F-E-D紧紧跟随着高声部的旋律,交替进行,以及伴奏八分音符的下行流动,犹如潺潺流水,使音乐更具有流动性。在谱例4中,不难看出这两行的前三小节的写作方式一模一样,采用模仿的手法,整一段的三对二的节奏,是勃拉姆斯作品中使用的典型节奏,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推动了主题的发展。(见谱例4)
  c’部分(65-76小节),作者把欣赏者带入了另一个忧伤的意境中,情绪极为深邃暗淡。c’段的中间声部最开始出现c段的主要动机,紧接着是高声部,此段出现了两次卡农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旋律的交错感。在这一部分中,左手部分运用大量的三连音,体现出作者情绪性的转变,由安宁、优雅向沉思、冥静过渡,同时还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美好的回忆与现实的无奈。(见谱例5)
  第三段是A段的自由重复(77~116小节),又转回到A大调。古典主义时期的第三段是严格重复,起到加强主题的作用;而在勃拉姆斯的三段体中,第三段则运用了自由重复,在原有主题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升华,使作品更加优美、婉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段的结构和第一段几乎一样,同样分为aba’b’三个乐句,在a乐句中(77~84小节),勃拉姆斯采用变奏的手法,将开头乐句的后半部分扩大音域,随后又高音往下进行。(见谱例7)b和a’b’这两个乐句和前面A段中的一样,所以就不再加以分析。
  如果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勃拉姆斯的音乐创作特点即“古典主义酒瓶装着浪漫主义新酒”,他将传统古典主义的技巧和浪漫主义音乐元素合理融合,然后用卓越的音乐才能将其演奏出来,既继承了传统古典又发展了现代浪漫主义。勃拉姆斯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并不是墨守成规,正如1993年勋伯格在庆祝勃拉姆斯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台演讲中,把勃拉姆斯称为“改革者”一样。无论是他早期、中期以及晚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勃拉姆斯从未停止过尝试新的东西,他不仅把传统的创作手法与浪漫主义精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和声、调性以及节拍的创新运用还对后世作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肯尼迪,[英]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英]Matthews·D著,于少蔚(译)《勃拉姆斯钢琴音乐——BBC音乐导读第九册》[M].花山文艺出版社,1994.
  [4]许丽.《勃拉姆斯钢琴<间奏曲>Op.118 No.2作品演奏分析》[J].北方音乐,2010,11.
  [5]纪娴.《浅谈勃拉姆斯晚期作品Op.118 No.2》[J].音乐大观,2013,12.
  [6]崔秀峰.《勃拉姆斯晚期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方法——以六首钢琴小品Op。118为例》[J].乐府新声,2014,4.
  [7]陆茵.《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創作的个人色彩——以(作品118之2)为例》[J].大众文艺,2004.
其他文献
一、因网而变  小宇,男,14岁,八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精神状况正常。过去成绩中等,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父母对其期望很高。近三个月来,对网络逐渐痴迷,无心向学。父母有稳定工作,家庭条件尚可,家中有电脑。  前段时间通过邻居哥哥的“引荐”,小宇对网络游戏产生了兴趣。他告诉父母需要上网查资料,由于小宇向来听话,父母没有多加干涉。刚开始小宇每天用电脑时间不长,放学回家后玩会游戏作为学习后的放松。但
【摘要】《山海经》是中国先秦的重要古籍,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书中记载了很多精灵古怪的异兽,充满了神奇荒诞的想象力,成为中国古代许多神话的灵感和母题。本文对其中的部分异兽形象进行了列析和研究,为《山海经》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  【关键词】山海经;异兽;图腾文化  【中图分类号】I247.5 【文献标识码】A现在能看到的最早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童化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具体可以通过童化计算结构、童化操作、童化情境等方式,激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童化教学;数学课堂;学生思维;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3-0046-03  【作者简介】谢朝霞,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的今天,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的的建设和规模在不断的扩大。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的主要载体,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力,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一直是一个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校园景观设计如何才能满足师生的生理和心理方面需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环境心理学为基础,从师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着手,对大学校园环境中不同性质的校园空间环境进行分析与总结,试图探寻出
【摘要】香港这座城,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历史渊源、多元的时代文化,铸造了香港电影独有的影像内涵。2016年,恰逢杜琪峯和韦家辉所创办的银河映像电影制作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回望1996年正是香港电影走向没落的开始,然而就在这一艰难时刻,杜琪峯带领银河映像在风雨飘摇的香港杀出一条血路,以其独特的杜氏影像风格、标新立异的叙事内容、深厚的历史文化表达使得银河映像出品成为香港警匪电影的品质担当,二十年间
【摘要】儿童与家具的互动方式是游戏,游戏是促进儿童发展智力与学习能力的途径,并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让儿童通过攀爬、翻滚、旋转等行为来完成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借由组装或拆分拼出想要的形状,引起儿童发挥想象力,训练创造能力,在多样的互动方式中可以获得较多的游戏行为活动。我们对互动式家具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对儿童家具中互动方式的创新做出肯定,也希望启迪更多的儿童家具设计者创造出
【摘 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内在耦合性,以思政驱动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能够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基于“性教育概论”的课程教学,从课程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成绩考核的评定等方面,探寻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路径,存在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性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就对墓葬比较讲究,这一点在迄今为止发掘的一些古代陵墓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古人对墓葬的讲究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陵墓的雕塑上,而墓室随葬俑作为陵墓雕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了现代社会极大的关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从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文化含义着手,进一步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雕塑中陶俑艺术的发展特点,并对一些具有特色的陶俑进行赏析。  【关键词】陵墓雕塑;陶俑艺术;魏晋南北朝
【摘要】《西洲曲》自问世以来,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受到了历代欣赏者的喜爱。这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抒情诗,通过抒写一位江南女子从春到秋对恋人一往情深的执著、缠绵相思,大胆地展示出少男少女最内在最真挚的感情。《西洲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清新典雅的语言、声情摇曳的音韵、巧妙精当的修辞,构成了《西洲曲》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获得“杏花春雨江南”般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语言;音
【关键词】破解谣言;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36-03  【作者简介】李虹,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海南海口,570000)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在全国上下齐心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各类谣言滋生,如开窗通风会把病毒带进家引发新冠肺炎、武汉火神山医院是日本人设计的、吃槟榔可以预防新型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