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使科技馆展品不仅仅局限于“参观”层面,而赋予它更多的探索、创新、创造价值,全面提高我省公民科学素质,弥补边远贫困地区科普教育资源严重缺乏的不足,贵州科技馆首次拓展了展品的展教方式。本文以科技馆展品“马德堡半球”为例,详细、深入地解析基于展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探究。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马德堡半球”;展教方式
1 背景
1.1 学校教育单一、被动
当前,学校教育单一、被动,通常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以“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很难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中强调,校外科技教育实施要建立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
1.2 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且科学素质水平低下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2177.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17%。在2013年省统计局对公民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我省城镇人口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98%,而农村仅为1.18%。由此可见,要实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快速增长的目标,更应该因地制宜,弥补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教师整体水平与教育现代化需求差距较大等不足。
1.3 活动创新
将“元认知”理念引入科普教育。根据科技馆展品实际,联系学校课程内容,设计寓教于乐、玩中学的系列活动,并推广至贫困边远地区,实现了科技馆——学校——贫困地区“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
(1)“元认知”教育理念的引入
李象益教授作为“科学中心”的引进人,还将心理学“元认知”概念引入科普,倡导“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李教授反复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教育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是认知,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后者则是元认知,是认知的再认知。
(2)馆校结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即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将科技馆展品与学校课程相联系,并把各类基础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摒弃了科技馆以常设展览为主导的教育功能。第一季活动在充分研究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3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后,联系科技馆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就是很好的体现。
(3)贫困地区的推广
我省贫困边远地区科普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科技馆应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用不一样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器材尽量使用身边常见易找的物品,且具有轻巧、易携带、费用低等特点;闯关成功的奖励为科普图书、科技小制作等;开发团队成员均为训练有素的辅导员。因此可定期定点将活动延伸至各乡县,以弥补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教师整体水平与教育现代化需求差距较大等不足。
2 表现方法
2.1 理论依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我们在活动中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两种教育方法。
(1)启发式教育方法
启发式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學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了青少年的主动性,启发青少年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亲自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育方法
探究式教育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由此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
2.2 实践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两种教育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以形成辅导员引导——参与者独立思考——研究过程与方法——团队协作完成——总结创新的教育过程。
首先,通过对展品“马德堡半球”的参观,辅导员设计出“这是什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等问题,结合“马德堡半球”的小故事,充分发挥辅导员“引”的作用来调动参与者主动思考。
其次,在“闯关”环节设置7个关卡,以两个人一组,两组同时竞技的方式开展。我们所设计的实验紧紧围绕了“大气压强”这个知识点,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设计问答题目,使参与者必须认真探究、思考知识原理,充分发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应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与队友相互交流协作、碰撞思维,才能更快、更好地闯过关卡。
最后,我们将第7个关卡(问答环节)设置为“总结出所做的3个实验运用了马德堡半球的什么原理?”,让参与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3 实施效果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参与者自主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和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力。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参与者与“陌生人”——队友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什么是优秀的科技馆?美国著名的博物馆馆长达纳的定义是:“博物馆(科技馆)的优秀并不在于对于博物馆建设投资的大小及由此而带来的提升,或者,也不在于其藏品的稀有程度、拍卖价值大小或资金花费多少。其优秀仅在于它的有用。”也许我们没有证书、考试分数来衡量成功,但我们坚信,这样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未知却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贵州科技馆)
关键词:科技馆展品;“马德堡半球”;展教方式
1 背景
1.1 学校教育单一、被动
当前,学校教育单一、被动,通常是教师预先设计好教学内容,以“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很难激发他们的科学热情。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中强调,校外科技教育实施要建立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为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服务。
1.2 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且科学素质水平低下
根据贵州省统计局统计,2013年贵州省常住人口中,乡村人口2177.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2.17%。在2013年省统计局对公民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我省城镇人口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98%,而农村仅为1.18%。由此可见,要实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快速增长的目标,更应该因地制宜,弥补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教师整体水平与教育现代化需求差距较大等不足。
1.3 活动创新
将“元认知”理念引入科普教育。根据科技馆展品实际,联系学校课程内容,设计寓教于乐、玩中学的系列活动,并推广至贫困边远地区,实现了科技馆——学校——贫困地区“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
(1)“元认知”教育理念的引入
李象益教授作为“科学中心”的引进人,还将心理学“元认知”概念引入科普,倡导“问题比答案更重要”的教育理念。李教授反复强调,“是什么”和“为什么”背后的教育理念有着根本的差别:前者是认知,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后者则是元认知,是认知的再认知。
(2)馆校结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重点任务之一,即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专家进校园(社区)、走进科学殿堂等活动。将科技馆展品与学校课程相联系,并把各类基础科学知识以生动、直观、互动的形式展现出来,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摒弃了科技馆以常设展览为主导的教育功能。第一季活动在充分研究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3节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后,联系科技馆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大气压强”这一知识点就是很好的体现。
(3)贫困地区的推广
我省贫困边远地区科普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科技馆应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功能,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用不一样的方法学习科学知识。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器材尽量使用身边常见易找的物品,且具有轻巧、易携带、费用低等特点;闯关成功的奖励为科普图书、科技小制作等;开发团队成员均为训练有素的辅导员。因此可定期定点将活动延伸至各乡县,以弥补优质教育资源欠缺、教师整体水平与教育现代化需求差距较大等不足。
2 表现方法
2.1 理论依据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我们在活动中采用了启发式、探究式两种教育方法。
(1)启发式教育方法
启发式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學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调动了青少年的主动性,启发青少年独立思考,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亲自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探究式教育方法
探究式教育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由此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
2.2 实践应用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两种教育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以形成辅导员引导——参与者独立思考——研究过程与方法——团队协作完成——总结创新的教育过程。
首先,通过对展品“马德堡半球”的参观,辅导员设计出“这是什么,有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等问题,结合“马德堡半球”的小故事,充分发挥辅导员“引”的作用来调动参与者主动思考。
其次,在“闯关”环节设置7个关卡,以两个人一组,两组同时竞技的方式开展。我们所设计的实验紧紧围绕了“大气压强”这个知识点,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设计问答题目,使参与者必须认真探究、思考知识原理,充分发挥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应用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与队友相互交流协作、碰撞思维,才能更快、更好地闯过关卡。
最后,我们将第7个关卡(问答环节)设置为“总结出所做的3个实验运用了马德堡半球的什么原理?”,让参与者进行总结梳理,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3 实施效果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了参与者自主思考、探索的学习习惯和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力。在整个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的学习,还培养了参与者与“陌生人”——队友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什么是优秀的科技馆?美国著名的博物馆馆长达纳的定义是:“博物馆(科技馆)的优秀并不在于对于博物馆建设投资的大小及由此而带来的提升,或者,也不在于其藏品的稀有程度、拍卖价值大小或资金花费多少。其优秀仅在于它的有用。”也许我们没有证书、考试分数来衡量成功,但我们坚信,这样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未知却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贵州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