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灌注图像匹配技术在缺血性卒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转化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CT灌注参数图像标准化匹配技术对梗死后脑组织的缺血状态及确定客观半暗带的评估作用。方法对缺血性卒中患者40例行常规CT灌注检查,重建数据后根据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参数分别确定彻底坏死区(non variable tissue,NVT)、严重缺血区(tissue at risk,TAR)、相对缺血区(relative ischemic tissue,RIT)阈值及在脑组织的绝对面积大小,并将3个区域CBF、CBV、TTP参数进行图像匹配,对匹配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坏死边缘、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边缘阈值分别为CBV=1.7 m L/100 g、CBF=30.0 m L/(100 g·min)、TTP=9.5 s。图像匹配后可清楚分辨出急性期缺血区的坏死区以及严重缺血区、相对缺血区构成的缺血半暗带并可进行量化面积。匹配后复合性单病灶常见RIT>NVT>TAR、NVT>TAR>RIT,皮质下单病灶组RIT>NVT>TAR或NVT>RIT>TAR,多发梗死病灶组RIT>NVT>TAR、NVT>TAR>RIT。结论利用图像标准化匹配方法可以通过CBV、CBF、TTP参数量化评估病灶的NVT、TAR和RIT区域,直观显示缺血半暗带面积,为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个体化影像评估技术。
其他文献
目前食管癌病死率已上升至我国恶性肿瘤病死率第4位,其致死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临床发现多为中晚期且对该类患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的异常表达与
对临床生物样本信息共享的意义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为上海市临床生物样本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态势分析法,对上海临床生物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