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大学生群体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研究

来源 :体育风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h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当今社会网络发达,通讯资源繁复且多样,作为猎奇的代表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通讯占用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比率越发增加。导致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隐藏词”。本文对大学生课外锻炼习惯的缺失探寻其原因,分析总结其应对应对策略。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是当代大学生缺乏锻炼兴趣与缺少终身体育锻炼的认知意识,客观原因是大学体育教学体制设计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手段匮乏。据此提出稳固课上体育锻炼质量的同时,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引导,建立体育课教学资源按需分级教学,以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线上作业制度与课外锻炼学分制度,以求解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匮乏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锻炼习惯养成
  高校大学生基础体育教育学科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就是教授体育项目的基础知识与规则,并且传授基础体育项目的技巧与动作;其二则是要求健康发展大学生体育身体素质。前者主要是方法,后者则是目的。前者更依赖于课上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后者则更依赖于自身课外体育锻炼的强化。课堂教学与课下锻炼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模块,这也是健康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石。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体育教學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1]。在2007年,党中央颁布的中央7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化,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2]。从此前的各项关于青少年身体素质发展的政策中不难看出,其目的是让学生健康发展身体素质,努力培养智育德育体育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大学生体育基础课程与课外体育与锻炼两者相辅相成,牢不可分。因为在维持身体机能健康发展的同时,需要通过锻炼习惯来保证肌力的健康与稳固。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制定以及举措实施的有效性产生了巨大的难题。本文将从大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与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体制的客观原因角度进行分析,探讨应对策略,并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与应对手段。
  一、大学生课外锻炼习惯缺失的主观原因
  (一)缺乏锻炼兴趣与习惯
  兴趣与爱好是促进个人产生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意愿行为的最基本推动力。现阶段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大部分仅仅依赖于课上的运动安排与技能学习,课上运动时间之紧,运动频率之少,运动强度之小,远远不能够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需求运动量。其根本原因所在就是高中阶段课业繁重,并且由于学术课程的紧张施压,导致“社会与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发生。在高三的巨大学业压力下,对一个学生而言上一所名校比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加具有竞争力。但这种观念却成为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低下的重要伏笔。不仅影响了其坚持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的正确建立,还影响了学生进入大学体育课堂后的锻炼效果。
  (二)终身体育锻炼认知意识缺乏
  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不仅匮乏,并且还存在着一些曲解。例如“没有疾病就是身体健康”,但是却忽略了自我不良饮食习惯所造成的“吃动”不平衡现象发生,进而影响其自身身体机能的正常发展。现阶段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其根本原因就是吃动不平衡,久坐久学,导致自身身体机能下降,肥胖率上升。同时,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够促进身心健康与提高学习效率缺少正确的认识与体会,许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会占用学术学习的部分时间,但是却忽略了劳逸结合所产生的积极效应。
  二、大学体育教育制度与管理的客观原因
  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其自身的自觉性,同时也需要一些制度与合理管理方法的配合。课上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与提升身体素质的两个支柱,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与设计必须要做到两者兼顾,切不可一轻一重,一虚一实。
  (一)高校体育教学制度设计局限性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简称《条例》)[3]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是合理设置大学体育课程以及策略的基本教学大纲。《纲要》明确指出,大学生基础体育课程需在本科阶段大一大二两学年修满144学时。并且在基础课程完成后,进行大学体育课程的选修阶段,依旧进行课上体育锻炼与技能学习。这种制度设计就导致学生将体育课看成了“硬性课程”,其与高数,英语课一样,是必须要按照学分制修满的课程。这种观念,是无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所以这种制度的设计有可能会使学生体育意识发生转变,导致大学生体育课程设计目的的虚化。
  (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权力局限性
  由于《纲要》的规定,所以在大学生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中,学校教务管理系统更注重学生的课上反馈情况,其教学的评估针对的是课上的教师与学生考核。但是对其课外体育锻炼没有明确的安排与计划实施。虽然也有部分高校进行宣传教育,通过早操运动等举措来推广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但是受其硬性规定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且运动积极性不高,同时教师也无法约束学生必须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练习。所以这对大学生群体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更是难上加难。
  (三)单一化陈旧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教学模式分为注入式与启发式,其实这两种思想并不是独立的两种方法,而是两组对立的指导思路[5]。前者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概念的疏导,更趋于理论派;后者更加注重学生自我探寻与发现的过程,非常重视能力与智力的培养,是一种兴趣性占自我主导地位的学习过程。
  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一再强调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但由于教师的观念,主动性以及能力与体系的制约,导致了其体育课模式的陈旧与单一化,仍然停留在注入式教学模式中,影响学生上课的体验与课后自我锻炼积极性的建立。
  (四)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实用局限性
  作为大学体育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体育教材的建设却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从现阶段的实用体育教材来看,由于受到体育系院校的教材实用影响,绝大部分都以项目的技术要领为关键点,阐述其部分重要的理论知识为辅[6]。但是对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其教学对象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其教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增强体质,培养意识,锻炼能力。   所以将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教学对象,应打破传统观念的约束,一定要把学生今后与终身的意识建立在自我观念之上。从“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慢慢改变其技术要领的主体地位,促进大学生自我体育兴趣培养的主观能动性。将体育的理论知识换为实际运用的实践技能。一定要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于整体教学之中,充分挖掘与发挥教材作用的价值,将“教师引,学生练”作为体育教学的新观念。
  三、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缺乏的对策
  (一)试图增加本科生课上运动时长与教学周期
  高校在进行合理体育教学计划设计时,可以根据高校体育课现阶段的教学特点与现状,尝试改变“两年体育课模式”,将大学生体育课的时长与周期的制定做出合理化改变。例如,可以增加大学生体育课的学分与学时,或者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周期拉长。明确树立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利用学分制的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课余时间体育锻炼的习惯,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
  (二)體育资源按需分级教学原则
  由于高校招生的生源来自不同省地级市,所以在入校时可以按照新生入学《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考核。并将学生的自主意愿与其自身的身体素质考核得分进行分析与整合。对于体测达标且能自主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免体育课上课时或者选修体育课;对于体测评分不合适的学生进行必修的体育基础课程,并且在每学期结束后再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根据其学生的具体身体素质状况进行区别对待,更有效的利用大学体育教学资源。
  (三)尝试课外体育锻炼系统化管理
  1.课外体育锻炼学分制
  在正常进行课上体育教学评估的同时,将课外锻炼作为体育课的有机部分,计算学分,通过学分制度更好的约束大学生的课余时间体育锻炼活动。
  2.课外体育锻炼导师制
  在大学四年的课外锻炼活动中,将学生的首位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指导老师。导师的职责在于解答课外体育锻炼的问题与方法。为学生服务至大学基础课结束,为导师计算课时工作量。
  3.课外体育锻炼作业制
  由于大部分高校将2020年上半年开学的体育课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其布置的线下作业确实也可以很好地应用到大学生体育课外锻炼的模式中。教师在课后制定合理化体育锻炼计划,学生拍摄作业视频上传于教师,教师进行动作正误分析与打分,为课后作业进行有效化评估。课外体育锻炼作业可以促其课外体育知识与实践的学习。
  (四)丰富的学生兴趣自主选课课程
  其实大学生课外自主体育锻炼的根本动力就是兴趣,在大学课堂中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并且自主愿意去学习的一项体育锻炼项目也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如今,大学与高校都大规模的实施了自主选课的模式,不同且多样化的体育课类别可以真正说是“应有尽有”。但是丰富且多样化的项目教学,就必须要求不断丰富其教师自身项目专精度以及其课上的教学方法与流程是否流畅且规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对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风格进行强化,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是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与促进课下自主锻炼积极性的重要一环。
  四、小结
  国家陆续颁布的一系列举措与方案,传递的不仅仅是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还是对我国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精尖全能型社会人才计划的稳固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在课外没有日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所采取的原因分析以及针对问题提出了课外体育锻炼计划的具体可实施举措,目的是为大学生体育教学教育管理建立更好的指导,约束与制度拟定。让大学生从体育锻炼观念上发生转变,付诸实践。本研究将继续针对各类型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典型案例,提出更完善有效的大学生体育管理措施,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与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的合理养成。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
  [2]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www.gov.cn.3655.htm.2007–05–07.
  [3]国家体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中国政府网 www.gov.cn.3655.htm.2011–11–15.
  [4]教体艺〔2002〕13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EB/OL].中国教育网 www.lol.cn/200411.2013–08–15.
  [5]杨贵雄,朱鹏飞.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20(03):1+3.
  [6]于爱军.浅谈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改革[J].科技资讯,2007(03):153–154.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小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旨为教育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体育锻炼;教学;小学生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小学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阶段我
本文对LED节能灯的谐波发射特性展开研究,建立典型LED内部结构模型,揭示LED谐波发射机理,仿真研究其谐波发射特性。提出谐波指纹的概念,表示谐波源的谐波发射特性,以无源元件
摘要: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习惯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成的行为习惯,很有可能会影响并伴随其一生。在中小学体育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教学理念要符合主体教育观念的要求,在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活动环节,将多样化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融入到体育课堂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锻炼;习惯  中小学学校开展体育锻炼课程具有
摘要:目的:研究在高原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对红细胞系指标的影响。方法:以31名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警校生作为实验组,23名普通大学生作为对照组(均为男性,从平原移居高海拔地区(3650m)三年以上)。采集其血液样本,通过规范的测量分析,就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D)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等进行差异检验。结果:(1)实验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事业单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三公”经费的管理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关注,加强及规范“三公”经费管理已经成为政府
为解决目前电力安全应急培训中缺乏真实感与沉浸感,实际作业场景难现、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结合VR虚拟仿真技术,粒子系统、动态纹理等三维渲染技术研发出一套关于气象变
针对火电环保领域海量的环保数据无法高度利用问题,本文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信息技术,构建国家能源集团的基于大数据的火电厂智慧环保平台,结合龙源环保公司脱
研究充环烷油的高乙烯基聚丁二烯橡胶的流变性能、物理性能及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充油后生胶的门尼粘度明显下降,剪切粘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胶料的t10和t90变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