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绝句”教学述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88868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有一定比例,绝句是其中最大的一类。
  在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上,绝句的主要教学内容大致是识字、写字、朗读、理解、背诵和默写。低年级这样教没什么不妥,但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应在学生习得绝句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累进性提升。
  中、高年级的绝句教学如何教更有古诗的味儿,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 教朗读:找准节奏的“三四”变化
  绝句教学,必须重视朗读指导。绝句属于格律诗,在字数、平仄、押韵上有着严格要求。朗读指导时要帮助学生了解节奏,读出韵律。具体的指导方法是突出节奏与变化。
  1.找准节奏。五言绝句可使用“二三”节奏朗读,比如“春眠/不觉晓”。七言绝句使用“二二三”的节奏朗读,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
  2. 处理变化。不论是五绝还是七绝,如果四句都采用“二三”“二二三”的节奏朗读,尽管它们在一句之内有细致的节奏变化,但四句节奏同一,持续到底,反复多遍的话也依然会产生板滞感。为避免板滞,我们在课堂上教古诗词朗读时,根据古诗词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吟诵规则,将绝句的第三、四句在朗读上做些转变。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坭雨声——,花落/知多少”,就将第三句中的“风”刻意扬上去,“声”刻意延长一些,第四句末“知多少”三字采用一字一顿的形式渐慢收尾。七言绝句《咏柳》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朗读。
  二、教意象:注意感觉的集中统一
  小学语文常态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把绝句读懂,通常会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进行翻译以促进学生理解。从学理上看,这并不可取。正所谓“诗无达诂”。一旦翻译,诗的本体语言文字就发生变异,成为非诗。但在教学中,古诗又似乎不能不译。文言并非白话容易理解,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方面也确实有困难。不解释,小学生似乎就更难读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关注意象。我们来看朱熹的《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要让学生读懂这首诗,逐字逐句翻译恐怕无济于事。依据《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朱熹这首诗表面上写春日景象,实际上却是表达对孔子的赞美。从字面上看,好像写的是风光景物,但我们需要注意朱熹“寻芳”的地点是在泗水之滨。这个地方在朱熹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被敌人占领了,朱熹根本不可能去泗水之滨欣赏风光景物。诗中的“泗水”跟孔子有关系,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泗水一带讲学,教学生。因此,诗当中的“寻芳”大概是朱熹表明自己要追寻孔子的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则可能是比喻孔子的学说非常有影响力。朱熹尊孔是事实,所以,他在《春日》当中将孔子的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纵看宋诗与唐诗之别,也大约可印证这一点:唐诗重情趣,而宋诗重理趣。
  这首绝句,从题目“春日”开始,就是一个暖洋洋的意象。接下来的“胜日寻芳”“无边光景”“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无一不散发着暖意。“日”“光”“东风”“春”,这些字词不是随便用的,有朱熹的匠心在其中。它们嵌在绝句内部,使四句中的意象形成集中统一的“温暖”感觉,从而达到歌颂圣人讲学使人“如沐春风”的目的。不关注《春日》这首绝句四句意象一贯到底的温暖感觉,只是作字面上逐字逐句的翻译,学生恐怕是不能感受到字面之下的理趣的。
  绝句意象感觉的集中统一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太过短小,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以复杂多维的变化取胜。在最多28字的短章中,当四句中的意象都集中统一,能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到其表达秘妙。很多绝句在表达上有这样的追求:写“美”,就一美到底,比如《咏柳》;写“思”就一思到底,比如《夜书所见》;写“愁”就一愁到底,比如《秋浦歌》;写“乐”就一乐到底,比如《早发白帝城》。
  三、教声韵:探析文字运用的秘妙
  没有哪一种文学文本像诗这么讲究声音。从南朝沈约提出“四声八病”,到唐朝产生律诗,再到宋朝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不谐音律……则不可歌矣”,都可以看出中国古诗对声音质感的追求是非常执着的。下至用平声,还是用仄声,选用什么韵,都有讲究。为什么如此苛刻?是因为“文字的意义,在它的声音里”。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以《江南》为例,阐释了声音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的作用。他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前三处连用平声字东、西、南描摹鱼儿慢游的情态,最末一句用‘北’这个短促的入声字作结,恰似鱼儿摆尾消失不见,鱼戏戛然而止。声音的绵长与短促形成对比,其中就有情趣。”
  声音对于绝句表达情感的影响,学生不仅要凭借朗读去感觉,也要依靠教师去引导。
  依据徐健顺先生的研究,平上去入各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入声可以表达压抑、痛苦、决绝、快速、轻灵、轻快、突然的情味。《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一句开头的“碧”“玉”两字就是入声字。由于入声的短促,结合意象的韵味,就生出惊喜、讶异的声音感觉:这棵柳树,美得真是令人驚奇!
  绝句的字音表情,学生需教师引导才能感觉得到。上面所引朱光潜先生《诗论》中《江南》一例,末字如若教师不读作短促入声,学生就不大能充分感觉这首诗在声音方面所表达出的趣味。
  字的声音影响诗的情感,但从学生一端来看,只能是“感觉到了才能理解到,理解到了才能更加深刻地感觉到”。怎么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直觉绝句的情感,是语文教师需要努力的地方。
  依据绝句自身的体式特征来教朗读、教意象、教声韵,学生对于绝句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更为澄明和深广,绝句教学也可能会因此而更有古诗的味道。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摘 要 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对于电力系统的规模、供电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变电站的建设质量会直接影响工业生产供电的稳定性,而在变电站工程建设中,电气设备安装是工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变电站工程内电气设备结构往往比较复杂,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安装技术要点进行施工作业,那么就很容易造成设备故障问题。本文阐述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工程的技术要点,旨在为提高我国变电站工程建设水平提供一点帮
一  我第一次见到她那般的女儿家。  不像那些得道成精的飞禽走兽,举手投足间带着蛮横直白的欲望;也不像一般的山野村妇,遇见我低眉顺眼地行个万福道声“圣僧”。她见了我却是俏声娇语深情款款,问我可愿做她的国君。  好不知羞的西梁女王。  可也许是那时花开得正盛,花香熏得我头晕,又加上我那些徒儿们胡言乱语地起哄,我竟差点说出“愿意”二字。待她走后,我责怪徒儿们让我出丑,悟净却笑我在与她对话时,拿着佛珠的
摘 要 就目前来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蓬勃发展,社会生产生活对电能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对电力行业的供电有了更高的要求。输配电线路作为电力系统中影响供电质量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整体结构与电力运输的稳定性息息相关,加强对输配电线路的日常运行与管理,有利于提升电力传输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对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探析,希望可以使输配电线路的日常运行更加安全
1、脱落酸的结构与功能  ABA(Abscisic acid, ABA)是一类含有一个15碳的倍半萜烯化合物的植物激素。参与对干旱和高盐度等环境胁迫的反应,是胁迫耐受性所必需的激素。脱落酸是脱水后重新合成的,其产生在叶、休眠芽、成熟种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脱落酸可抑制生长,促进器官脱落、促进休眠。胁迫会导致植物细胞和植株整体在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和
统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日积月累”的内容是十二生肖。以十二种动物对应分配十二地支,以人之生年定其所属之动物,所以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这些几乎家喻户晓了。但是,知道十二生肖的来源和真谛的人却并不多。教师也不知道怎么教,有的甚至弃而不教。十二生肖之说最早见于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其来源本于佛教故事。《法苑珠林》引《大集经》说:“阎浮提外,四方海中,有十二兽,并是菩萨化导。人道初生,当菩萨住窟,
我时常会想起一个模糊的剪影。  记得小时候去乡下玩,有时可以看見在正午的烈日下,于田野中游荡的剪影。我知道,那是一个人和一头牛,在烈日下艰难地“啃食”着坚硬的土地。如今,回想起来,那飘忽的剪影,却在忽然之间变得模糊,遥不可及。  终于啊,我想,一切终于变得只剩模糊的回忆。总有一天,会变得连回忆都剩不下。  对牛,无论在过去,还是于如今,我总是那样的态度:且敬畏,且恐惧。不过,我想,这说到底其实没什
摘 要 阐述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现状以及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对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践的有效路径,以期为职业学校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教集团;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9-0131-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
摘 要 大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防止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有:合理安排工业布局和城镇功能分区、加强绿化、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控制燃煤污染、区域集中供暖供热、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烟囱除尘、加强工艺措施、推行科创环保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融
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对传统的教学产生冲击,媒体技术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越性,也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
教学目标:  1.结合外国小朋友对国宝大熊猫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自己介绍的问题和顺序。  2.通過“分一分”“删一删”“合一合”的方法,初步学习整合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语境创设,触发思维  同学们,我校将举办一场联谊活动,会有一群可爱的外国小朋友来到我们学校。为了增进彼此的友谊,学校决定组织大家去动物园游玩。听说他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了,他们很好奇“大熊猫是猫吗?”“大熊猫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