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 交流 融合 共鸣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j5310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故事作为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内容上要贴近观众、主题上追求交流融合,达到用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的目的。
  【关键词】电视故事 民生新闻 《人间故事》
  
  一、电视故事是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
  
  这几年我们听到较多的一个词:民生新闻。所谓民生新闻,就是指与老百姓衣食住行以及他们相互关系中所发生的新闻。因为与新闻受众的贴近,所以这类新闻更为他们所关心。对电视台而言,民生新闻火了,收视率自然就上去了。与新闻栏目的选择类似,专题栏目也在这上面下足了功夫。专题栏目做民生体裁并不新鲜,《东方时空》早就有《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然,电视故事蜂拥而上只是这二三年的事。正如一些专家说的那样,故事化手法的成功运用令一些传统的电视节目焕发了全新的光彩。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情用新闻手法演绎出来,让老百姓与新闻事件中的人一同去喜怒哀乐,让新闻受众去自然而然地认知、感悟、思考,其意义非同小可。目前,央视的口述体纪录片栏目《讲述》、江苏卫视的事件类栏目《人间》、湖南卫视的情感类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等,以其独特的反映百姓身边事的方式吸引着观众,引领着中国电视媒体故事化的浪潮。的确,不仅是央视与省一级电视台,地市级电视台也都推出了各类故事性新闻栏目。因为是新闻栏目,它必备新闻特征,虽然它未必要求标明“五W”,然而,在电视故事中要能找到“人物”,“情节”,“背景”, “时间顺序”和“动机”。尤其是,事件必须是真实的故事。安庆电视台推出《人间故事》已有两年,在学习兄弟媒体经验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这里谈一点感悟。
  
  二、贴近沟通而不是哗众取宠
  
  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应当是新闻工作者的圭臬。然而,生活中的故事是纷繁复杂的,其中消极的,负面的不在少数。作为新闻工作者,时刻不能忘记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忘记保稳定,促和谐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大千世界的诸多故事,我们应当本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把那些怪异的,愚昧的,甚至有意无意导人以恶的所谓故事搬上荧屏。电视的贴近,指的是内容与主题。如安庆电视台《人间故事》的《被圈养的妻子》,题目似是令人惊骇,但是,一是事实如此,二是引人注目。故事讲的是宿松县下仓镇九成村村民沈应保与他妻子陈四娥的一段辛酸经历。现年50多岁的沈应保在30出头时还没结婚,17年前,邻人把陈四娥介绍给他,媒人没有瞒他,陈四娥脑子有点“那个”——原来,陈四娥因失恋而精神失常。以居家过日子为念的沈应保没把它当回事,应承了这桩婚事。谁知婚后不久的一天,沈应保突然发现妻子失踪了,这下子急坏了他,出门一找,这一惊非同小可:老婆脱光衣裳在外面乱跑!自那以后,这种事就经常发生,而且动手打人,下至儿童,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迫于无奈,沈应保只好将她关在家里,锁上房门。沈应保哪里愿意关老婆?两个孩子幼小,他当爹又当娘,一家人要他挣钱养活,老婆要他照顾,他真的不堪重负!沈应保是一位极普通的农民,对婚后不久就发精神病的妻子默默兑现当初对媒人的承诺:“有病没啥,我会照顾她。”17年不离不弃,独自承受生活压力,且为妻子张罗就医。当您一开始听到将妻子圈养17年的事儿时,您或许会拍案而起,可是听完这个故事,您会感慨万千!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也许您会熟视无睹,可是当我们通过电视荧屏向您娓娓道来,您难道不会被这平凡中的珍贵亲情感染吗?
  
  三、交流融合而不是单纯说教
  
  有人说:“故事是为思辩服务的,一篇充斥着大量故事情节,却缺乏思辩主线的文章,充其量只能算‘实录新闻’,却无法探究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本质和反映的问题,从而导致报道缺乏应有的深度。只有首先在众多故事中提炼出思辩性的主题,然后把各种新闻故事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才能使故事化报道做到既报道新闻,又引导舆论的目的。”提炼出思辩性主题,当然是我们的主旨,但是,这种提炼与表达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把故事脉络理清楚,把要提炼的主题通过人物活动与对话阐释出来,新闻受众会得出正确结论。教师爷式的训导不只是降低了故事的感染力,还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例如,形形色色的骗子和骗局,见诸报端的很多,别人吃一堑,我们跟着长一智,这是这类报道的目的。《人间故事》有一期节目题为《馅饼,陷阱》,把一个“天上掉馅饼,还是地上有陷阱”,似乎并无悬念的故事展示到人们面前。故事是这样的:2008年7月7日下午3点多钟,一名姓吴女子急匆匆赶到大观区经济犯罪侦察大队报案,说自己刚刚把一大笔钱交给了一个广东人,现在这个广东人没了踪影,她手中只剩下一张不知名的万元纸币。原来,吴女士偶遇一问路的“广东人”,经不住他的热情纠缠,将此人引至市财政局,“恰好”“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站在大门口,告诉来问王局长行踪的广东人,局长出差了,你既是局长朋友,有什么事我可以帮忙。于是那广东人说,我急需人民币现金,但身上只有欧元,您能不能帮忙兑换? “主任”欣然答应,并“欺负”广东人听不懂安庆话,悄悄对吴女士说,我能以一比十兑换,然后以一比六交给广东人。那“广东人”好象根本没听到他们对话,掏出一张百元欧元交“主任”,“主任”进一家银行网点不久,就拿出1000元人民币交给了广东人。这时候,“主任”告诉她,你能不能与我联合,将那广东人手中的1万欧元换下来?你只要凑3.5万元就行了,吴女士想,一比六给广东人,也就是说“主任”2.5万元,将来换得的10万元人民币,我与“主任”按七比五分成,能得5.83万元,一转眼,多了2.3万元。她哪里知道,“广东人”手中的1万元是不值钱的秘鲁币!后来的故事就不必赘述了。这篇故事的主要部分是本案受害人吴女士的叙述,以及记者根据她的叙述作的“情景再现”。随着情节的演进,观众的思绪自然会与节目想表现的主旨交流与融合,他们会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得出结论。
  
  四、让事实说话,以情感动人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于故事性报道而言也是一样。电视新闻故事与一般文学故事的区别是:它首先是新闻!故事性报道在选择报道视角、人物、事件时,都要以真实为前提。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真实地记录下人物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在故事中体味。所谓“塑造”,其实就是选择和捕捉。毋庸讳言,一些记者为了达到自己预想的效果,不惜“导演”情节,或者想当然地设计子虚乌有的“情景再现”。这显然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严肃的职业道德问题。我们不能忘记,新闻节目要让事实说话,故事栏目要以情感动人。故事性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新闻事件,决不允许虚构和“合理想象”。《人间故事》曾采访枞阳县耦山镇大港村的的一对祖孙,奶奶许兰英70多岁,孙子胡勤保17岁。胡勤保上学填表都写“父母双亡”。其实,父亲真的在他两岁时去世了,但母亲依然健在。这不蹊跷吗?原来,他的母亲改嫁了。虽然也常来看他,可是他从来没叫过一声妈妈。我们故事的题目叫《陌生的妈妈》。在故事展开过程中,人们不时有疑问:妈妈怎么这样狠心,抛下两岁的孩子一走了之?胡勤保常见到來看望他的妈妈,并也受到并不宽裕的妈妈的接济,为什么竟连喊一声妈妈都那么吝啬呢?故事通过村里邻居,学校老师以及各当事人的叙述,揭开了真相:唐秀梅改嫁,带走了比胡勤保大两岁的女儿,并不是不想连他一块带走,而是奶奶要留胡氏香火,不让带!虽然改嫁后的唐秀梅日子也过得艰难,但没有忘记昔日的婆婆和亲生儿子,常来看望并接济,但奶奶自胡勤保很小起就向他灌输:你娘如何如何坏。胡勤保焉能建立起对亲生妈妈的好感?这是一个辛酸的现实,我们能谴责孤苦育孙的年迈奶奶吗?我们能诟病并不宽裕却不忘昔日婆婆与亲生儿子的唐秀梅吗?我们能责怪从小失恃的胡勤保不懂事吗?都不能!记者想达到预期的结果,想让胡勤保在镜头前喊一声妈妈,可是这能去导演吗?观众虽然没有见到记者所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都被故事中展示的种种真情所打动:奶奶的含辛茹苦,妈妈的情意绵绵,乡亲与老师的关怀照顾,胡勤保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努力学习。试想,如果胡勤保在记者要求下,碍于记者的面子,当着镜头喊唐秀梅一声妈妈,好像陌生的妈妈不再陌生,那么,故事前面的叙述就得从头再来,因为胡勤保一再说,隔了那么多年,不在一起生活,没有情感。——前面改也好,不改也好,都会让人别扭。只有尊重事实,让事实说话,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动人,也才能实现与观众交流融合,才能引起广泛共鸣。
  《人间故事》的开头语是:“说天下故事,品人间真情”——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事,情。事,就是新闻事实;情,乃人之常情。讲真事,品真情,观众才会与我们融通共鸣。■
  
  (作者:安庆电视台社教中心主任)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做好新闻报道,基本功是关键。而基本功必须在具体的采访中磨炼并得到运用。  【关键词】采访 新闻报道 基本功    做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记者,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做好新闻报道,基本功是关键。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如何在采访中磨炼基本功   新闻报道,就是将新闻事实经过精心选择后,运用采集、写作、处理、传播等手段,把群众最普遍关心的、新鲜的、重要的新闻事实报道出来,传播出去
【摘 要】近年来,弹幕视频网站及弹幕文化已随着部分影视作品、网络用语等的走红开始引起主流文化的注意,其文化产物出现在了传统主流视频网站及省级卫视的广告及节目中,并引起较广泛的传播,表现出一种弹幕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趋势。在《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体通过弹幕这一新兴的互联网表达方式参与到这部“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主流电视剧的观看中,本文通过对弹幕内容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青年群
物理规律是人类在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被归纳总结后就形成了物理学的理论。在物理学教学中,理论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后,才能被教学的主体——学生所接受。    一、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学研究的核心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对于某些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判别。物理概念清晰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规律,否则对规律会模棱两可、混淆不清。例如,“功”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功的大小
【摘要】地理杂志是介绍有关自然、历史、文化方面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及其背景,它集科普性与观赏性于一身,始终以独立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区别于具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报刊。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和美国《国家地理》这两本具代表性的地理杂志为考察对象,以2015年上半年的报道为样本,分析其传播样态和媒介品牌特征,探讨地理杂志的生态传播。  【关键词】地理杂志;生态传播;媒介品牌  环境问题近几年越来越受
【摘要】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介,以其信息发布门槛低、信息发布快捷等特点,迅速得到了公众的青睐。本文以富士康跳楼事件为例,结合微博的特点,浅析政府在危机潜伏期内如何做好危机预警。  【关键词】微博 危机预警 富士康跳楼事件    微博即微型博客,被称为即时博客,是web2.0时代新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它可以将自己听到的、想到的、看到的事情,用手机、QQ、MSN等方式,以不超过140
【摘要】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须之选。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现实的桥梁,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的观察、体验、思考所得,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实现由外在被动接受向内在主动认可的顺利转化。本文从社会实践的价值逻辑、实现路径和开展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要】本文以《甘肃日报》官方微博为文本分析对象,分析其在2015年两会微博报道中的优势,如视角全面、原创较多等,以及本地信息不足、纵向梳理不足、“母媒体”信息搬迁情况严重、与受众互动不佳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完善。  【关键词】党报微博两会传播导向互动效果  一、研究背景  (一)党报微博  党报微博,简而言之就是微博平台上的“党代表”。它有以下两层内涵:首先,党报微博本身就是微博的用户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兴媒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众包新闻应运而生,突破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本文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分析众包新闻的生产运作模式、面临的难题及应对策略。  【关键词】众包新闻;生产机制;我在现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新媒体的发展增强了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
作为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卢春意有着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他说:“班主任是教育人的人,是一个班级的灵魂,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主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到心里,无私地关爱学生,向学生捧出自己的一颗心,视工作如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当一名好班主任,而一个好班主任往往就意味着一个好班级。”  卢春意
【摘要】当今社会,借助网络平台,网络质疑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态,很多网络质疑现象也在网络流行用语中得到体现。本文以2009年至2013年这五年的十大网络流行用语为例,浅析网络质疑现象得到扩散的原因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络质疑现象,并探讨如何培育网络社会健康心态。  【关键词】流行语网络质疑扩散心理  一、2009年至2013年的十大网络流行用语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舆论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舆情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