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缺失现象有其存在的原因。本文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剖析其原因,重构校园文化:确立办学新理念,更新治院思想;“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形成南化院的“小气候”; 以职业性(技术性)向度为切入点,培养职业精神,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文化缺失 文化重构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化院)在2013年6月中旬刚刚完成了人才培养评估,绝大多数评估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唯独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在强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今天,我院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表明文化氛围不浓,也许这并不是一两所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今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要落到实处似乎是“奢侈”的,而事实上文化的缺失会影响到高职院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缺失的深层原因,重建校园文化对于探索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十分必要。
一、高职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
(一)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出现偏差。
高职教育在学校建校初期忙于扩规模、求效益、上硬件,而相对忽略了内涵充实和建设。只强调毕业生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满足市场的需求,注重岗位技能的精通与熟练,而淡化和弱化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特别是文化素养的养成。另外,在办学理念上,许多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升格上,刚完成高职(专科)的转型,还来不及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忽视了教风、学风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使人文教育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就失去了依托。在办学定位上,要么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纯学术文化模式;要么受市场化思想影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样的市场化模式,把办高职教育等同于办企业,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纯市场行为,偏离办学目标的培养。
(二)“有用论”导致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缺失。
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他们往往以有用或无用对待高职教育,他们认为,要不要认真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是否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派上用场,是否“有用”。学好专业及技能可以敲开求职之门,是“面包”必需品,而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饭后谈资,是“奢侈品”,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从单纯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评价教育的功能,把学校教育变成了“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安排上,存在单纯的专业本位观念,将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的人文素质教育砍掉或压缩,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只是训练、操作,把学生培养成能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的“机器人”,学校变成企业的附属培训基地。同时,为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在课程安排方面存在随意现象,企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突出问题是名不副实,核心问题是缺少人文含量及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视野狭窄,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切以物质之上,享乐为先,将大好时光浪费在网上聊天、在线游戏等方面,面对网络的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判断力,对不良信息情有独钟。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识,就连写通知或检查都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畅,颠三倒四,语言表达能力低;在道德修养上,缺乏最起码的克制力和宽容性;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知识没思想的才高德浅的“瘸腿人才”。
(三)文化建设与高职教育特征关联不够。
高职院校的特征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高职教育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为根本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应具有融合性文化的特点,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融。纯学术主义的政治伦理性文化和浮躁的纯功利性企业文化,都是偏离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的,因此高职院教育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与高技能、职业性缺乏关联,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个性,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乏融合等问题。
二、文化重构
(一)确立办学新理念,更新治院思想。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灵魂。学校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高职院的治院思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院长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扮演总设计师的角色,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高职教育文化重构需要靠院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因此,院长在搞大楼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位,加强学院的内涵质量建设,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引领高职院校前进的先进治院思想,这是体现高职院校生命力、发展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形成南化院的“小气候”。
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文化人”以完整而全面发展的文化素养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而“以人化文”是用完整而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推进高职院文化的完整而全面发展。以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南化院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南化院的文化氛围,南化院的“小气候”。(1)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炼出富含哲理、意蕴深远、与职业性身份认同相关的励志铭。(2)体现校风与学风的校训、校歌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知晓,诵唱。(3)学校的校历应有特殊日子的标注,不仅是节假日,还应有英语文化节、技能大赛、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重大节日的标注。将英语文化节、技能大赛、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变成学校的传统经典文化项目,激励师生珍视荣誉。(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通过标语、海报、校园网络、群发短信等宣传手段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中,吸取“正能量”,接受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以职业性(技术性)向度为切入点,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定位异于一般的大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文化重构应然地指向于职业性的精神灌输,必然性地导向于职业素养的“精耕细作”。以南化院为例,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地位,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各种专业性强、社会职业契合度高的兴趣小组、校园职业技能大赛、校园第二课堂实践、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在彰显人文理念的同时,营造职业性的文化氛围,倡导敬业爱岗的职业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此外,通过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各楼层大量标贴各专业、行业的模范人物,或请他们作报告、演讲,介绍企业文化,借鉴企业中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规章,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能够在文化理念与外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的共同进步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完成技术创新等。南化院位处南京的化工城,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上百家,学院创建了江苏省高职院首家科创园,以及将建的化工主题公园,无一不体现出区域文化的特点,达到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教育文化的引领。开展高职教育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将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之中,以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深刻的文化主旨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环境,树立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要思考现实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开拓与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文化[J].教育研究,2013,(2).
[2]潘美意,杨立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4]王英娜.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13,(3).
[5]尤建国.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
[6]黄道平,王玲仙.传承与转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文化缺失 文化重构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化院)在2013年6月中旬刚刚完成了人才培养评估,绝大多数评估指标都达到了要求,唯独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在强调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今天,我院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表明文化氛围不浓,也许这并不是一两所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今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要落到实处似乎是“奢侈”的,而事实上文化的缺失会影响到高职院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缺失的深层原因,重建校园文化对于探索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新途径十分必要。
一、高职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及原因
(一)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出现偏差。
高职教育在学校建校初期忙于扩规模、求效益、上硬件,而相对忽略了内涵充实和建设。只强调毕业生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满足市场的需求,注重岗位技能的精通与熟练,而淡化和弱化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育特别是文化素养的养成。另外,在办学理念上,许多高职院校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升格上,刚完成高职(专科)的转型,还来不及集中力量加强内涵和特色建设,忽视了教风、学风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使人文教育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就失去了依托。在办学定位上,要么模仿和复制普通本科院校的纯学术文化模式;要么受市场化思想影响,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样的市场化模式,把办高职教育等同于办企业,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纯市场行为,偏离办学目标的培养。
(二)“有用论”导致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缺失。
在功利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他们往往以有用或无用对待高职教育,他们认为,要不要认真学好一门课程,取决于是否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派上用场,是否“有用”。学好专业及技能可以敲开求职之门,是“面包”必需品,而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饭后谈资,是“奢侈品”,可有可无,可学可不学。从单纯掌握和运用工具的角度评价教育的功能,把学校教育变成了“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安排上,存在单纯的专业本位观念,将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的人文素质教育砍掉或压缩,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只是训练、操作,把学生培养成能按照指令进行操作的“机器人”,学校变成企业的附属培训基地。同时,为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在课程安排方面存在随意现象,企业的需要放在第一位。突出问题是名不副实,核心问题是缺少人文含量及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文化素养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视野狭窄,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切以物质之上,享乐为先,将大好时光浪费在网上聊天、在线游戏等方面,面对网络的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判断力,对不良信息情有独钟。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识,就连写通知或检查都常出现错别字,语句不畅,颠三倒四,语言表达能力低;在道德修养上,缺乏最起码的克制力和宽容性;在现实中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修养、有知识没思想的才高德浅的“瘸腿人才”。
(三)文化建设与高职教育特征关联不够。
高职院校的特征不同于普通的高校,它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高职教育注重“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为根本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文化应具有融合性文化的特点,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融。纯学术主义的政治伦理性文化和浮躁的纯功利性企业文化,都是偏离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的,因此高职院教育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然而,当今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与高技能、职业性缺乏关联,未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个性,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乏融合等问题。
二、文化重构
(一)确立办学新理念,更新治院思想。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根本和灵魂。学校的基本功能是育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培养高素质的智力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必然选择。高职院的治院思想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院长在高职院校发展中扮演总设计师的角色,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高职教育文化重构需要靠院长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因此,院长在搞大楼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培育和提升高职院校文化品位,加强学院的内涵质量建设,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要有引领高职院校前进的先进治院思想,这是体现高职院校生命力、发展力、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形成南化院的“小气候”。
什么是教育?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世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文化人”以完整而全面发展的文化素养培育完整而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而“以人化文”是用完整而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推进高职院文化的完整而全面发展。以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南化院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南化院的文化氛围,南化院的“小气候”。(1)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炼出富含哲理、意蕴深远、与职业性身份认同相关的励志铭。(2)体现校风与学风的校训、校歌作为学生活动的主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知晓,诵唱。(3)学校的校历应有特殊日子的标注,不仅是节假日,还应有英语文化节、技能大赛、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重大节日的标注。将英语文化节、技能大赛、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变成学校的传统经典文化项目,激励师生珍视荣誉。(4)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通过标语、海报、校园网络、群发短信等宣传手段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正能量”的校园环境中,吸取“正能量”,接受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以职业性(技术性)向度为切入点,培养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定位异于一般的大学,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实践性。高职院文化重构应然地指向于职业性的精神灌输,必然性地导向于职业素养的“精耕细作”。以南化院为例,其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地位,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同时,通过各种专业性强、社会职业契合度高的兴趣小组、校园职业技能大赛、校园第二课堂实践、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在彰显人文理念的同时,营造职业性的文化氛围,倡导敬业爱岗的职业理念,彰显职业特色。此外,通过榜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学校教学楼、图书馆各楼层大量标贴各专业、行业的模范人物,或请他们作报告、演讲,介绍企业文化,借鉴企业中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规章,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能够在文化理念与外在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等的共同进步中,通过主客体之间的文化互动完成技术创新等。南化院位处南京的化工城,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上百家,学院创建了江苏省高职院首家科创园,以及将建的化工主题公园,无一不体现出区域文化的特点,达到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教育文化的引领。开展高职教育中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将文化精神全方位地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之中,以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深刻的文化主旨创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化环境,树立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同时要思考现实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开拓与发展,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孟建伟.教育与文化[J].教育研究,2013,(2).
[2]潘美意,杨立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0,(1).
[3]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育研究,2007,(11).
[4]王英娜.高职教育文化建设探究[J].教育探索,2013,(3).
[5]尤建国.人文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
[6]黄道平,王玲仙.传承与转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