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2013 年,海南省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各部门联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合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多形式引入产业支撑乡村发展,因地制宜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循序渐进突破乡村建设难点。
美丽乡村建设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新海南,建成三大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海南全域旅游创建、多规改革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美丽乡村建设,自2012年编制实施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村建设总体规划以来,2016年又实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计划,目前已基本建成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50多个,美丽乡村200多个,今年我们又深化改革,采取更进一步的政策措施,策划了一批优质的美丽乡村招商项目,共招商引资累计签约建设166个美丽乡村,协议投资达500多亿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海南目前拥有204个乡镇、2657个行政村、18700个自然村。这些散落在琼州大地上的乡村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宝贵资源。早在2000年9月,海南便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一个文明生态村的“接力棒”在海南传了整整17年,推动创建了约1.5万个文明生态村,60%的村庄脱胎换骨,变得美丽动人。
同时,为扎实推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海南省政府分别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并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
据了解,到 2019 年底,海南将建成不少于 1000 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景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点”到“线”向“面”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生态人居品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弘扬特色乡土文化,助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海南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第十站——儋州:千年古郡,散发新时代魅力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和北濒临北部湾,东邻临高和澄迈,南至东南靠琼中和白沙,西南与昌江接壤。
儋州是海南西部地区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被确定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洋浦港是省内重要港口,白马井港是对越边贸口岸,西线高速公路、粤海铁路西环线和海榆西线贯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英砂、花岗岩、玄武岩等10多种。有水库70宗,其中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松涛水库库容量达33.45亿立方米。海岸线长约267公里(不含海花岛),可开发海滩涂14930多公顷,有白马井港等5个渔港,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渔业潜力巨大。
儋州市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百强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网民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城市”等称号。
儋州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特色突出、组合俱佳、开发潜力大。一是海南的热带乡村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主要是光照充足、热源丰富、农作物四季均可生长,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而儋州市又是全省热带资源最丰富、土地最广阔的地方,加之境内有国际水准的热带作物研究院。儋州依托热带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二是全市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以丘陵为主,占全县面积76%;全市有大小河流36条,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8条,如南渡江、文澜河、珠碧江为过境河流,而发源在本市境内独流入海的较大河流有北门江、春江、杨桥江、山鸡江等。这使得儋州市许多景区有山有水,山水景观结合,景色立体动人。三是休闲农业资源、休闲渔业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热带乡村生态观光资源等极为丰富。
儋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古迹,且古迹多为宋代以前,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有许多民间诗社。儋州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
那大镇屋基村:古韵与新景交汇,传统与浪漫并存
那大镇屋基村委会距离那大镇区约14.6公里。过去,外出打工是村里年轻人的首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时的屋基村被老百姓戏称“屋几村”,贫困且荒芜。
走进屋基村,感受不到一丝过去农村的杂乱无章,破旧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优美的环境。村主道修成水泥路,村中小路也都硬化到家家户户,出门基本踩不到泥巴了,村里还修建了排污水沟和污水处理池,整个村子大变样,屋基村乡村貌的变化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生活,一条条笔直的村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
近年来,屋基村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眼点,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屋基村生活环境,2016年年初,屋基村还获评“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称号。 在屋基村观鸟楼极目眺望,白鹭像飘落的雪花,点缀在墨黛的树梢和绿竹上,此景观极为壮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临近清明时,都有成群结队的鹭鸶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屋基村栖息繁衍,大约在此生活八九个月之久,霜降后分批离开。
几十年来,村里几度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村民们对这座“天堂”的守护。如今的“鹭鸶天堂”已经成为了儋州八景之一,更是成为了屋基村的一张名片,鹭鸶天堂还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海南特色旅游对外宣传的定点旅游点。
不仅如此,屋基村还进行民居立面改造,完善宋代古村落改造,以屋基宋代古村落文化为载体,将房屋原有女儿墙上设置斜转瓦坡,由专业厂家根据立面效果及其他要求进行施工安装,与主体建筑焊接,外墙进行重新粉刷,改造民居立面90余间,实现整村立面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的景色、灵动的鹭鸶鸟,白墙青瓦的房子,衬托着屋基村的古老韵味。屋基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也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了挖掘和保护。例如修缮过后的将军墓,为屋基村平添了诸多新景,生动再现了该村明朝时期出现的“威武将军”符南进和“嘉应将军”符那宽的英姿。
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打造特色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融汇多种旅游元素的屋基村,每天迎来众多游客。来自江苏的游客窦于杰微笑着说:“古韵与新景交汇,传统与浪漫并存,屋基村值得一游。”
每到玫瑰盛开的季节,屋基村玫瑰花海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争相在花海里拍照留念,目睹玫瑰的风采。
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讲学与会友的场所,历代皆有修缮或扩建。穿过奔流入海的护城河北门江,来到中和镇东郊,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远远就望见了青松翠竹环抱的青瓦白墙院落。
坡地上啃草的黄牛、黑羊,沿途绽放的龙船花,虽已看不见“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的春日美景,但是此时的中和古镇,云淡风轻,绿意正浓。东坡书院前,一片开阔的广场上亭台水榭,绿油油的荷叶铺满了池塘,荷花朵朵,亭亭玉立,格外俏丽。烈日当空,海风徐来,丝毫不觉酷暑的闷热。
历代文人墨客到海南,必定要访东坡书院。明代张习有诗云:“客来踏遍珠崖路,要览东坡载酒堂。”写诗、题字、栽树,来到东坡书院的文人,以各自的方式献上对这位大文豪的敬仰与缅怀。这些诗作墨宝保存在东坡书院的东庑廊。其中,元代诗坛“四大家”之一范椁书写的碑文《东坡先生祠记》是镇院之宝。当然,也少不了苏轼本人的千古名篇及居儋州期间的佳作。
古建筑、古树、井泉、雕像、碑刻、楹联、名匾,静谧的东坡书院处处充满怀古气息。明万历年间所植的滑桃树、清乾隆年间栽下的芒果树,依旧枝繁叶茂。一株狗仔花,虽然花期将尽,仍静静绽放。倘若赶上重大节假日,还能欣赏到儋州调声表演。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环境中,苏轼与小儿子苏过过着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留下了200多首诗文。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再贴切不过。与当地人缔结的深情厚谊,让苏东坡临别儋州时感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苏轼离开海南两年后,学生姜唐佐中举,结束了海南无举人的历史。苏轼离开9年后,儋州人符确考中进士,破了海南无进士的“天荒”。“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儋州能成为海南的文化重镇,东坡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功不可没。
从文化、民风乃至饮食,苏东坡对儋州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东坡村,就餐时,就经常会有东坡村人热情地说起东坡饮食。一大块白煮的猪蹄蘸着酱油蒜末、一碗农家自酿米酒,就着稀饭,会吃得津津有味。东坡村人说,这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才爽快。煮熟的鸭子要剁成几大块才能上桌,切成小肉块,反而无人动筷。
当地人乐观、豪爽的处世之道,犹可见“东坡遗风”。
2016年起,中和镇启动总投资2亿元的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加山墙,贴仿古青砖,重现古镇风貌。苏东坡当年生活过的中和古镇仿佛又穿越了时空,重现眼前。 那大力乍村: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
客家风情,田园风光,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似珍珠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色中,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从客家风情到田园风光,力乍,恰似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
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力乍村还将打造“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以丰厚的回报,激发农民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魅力力乍”,力乍村很多村民都主动出让了田地,他们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村民是享受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有了农民的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断加速。
力乍村以客家人居特色为基调,全村家家建有客家文化内涵的院门,院门前种花草,村前道路栽新树种,户户圈养畜禽,家家饮用自来水,并配建村文化室、球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那大镇为每个村庄都建有文化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球场,配有电视、音响、卡拉OK等设备,让村民集体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体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建设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好新海南,建成三大愿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是海南全域旅游创建、多规改革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美丽乡村建设,自2012年编制实施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村建设总体规划以来,2016年又实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计划,目前已基本建成海南省特色风情小镇50多个,美丽乡村200多个,今年我们又深化改革,采取更进一步的政策措施,策划了一批优质的美丽乡村招商项目,共招商引资累计签约建设166个美丽乡村,协议投资达500多亿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海南目前拥有204个乡镇、2657个行政村、18700个自然村。这些散落在琼州大地上的乡村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宝贵资源。早在2000年9月,海南便在全国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一个文明生态村的“接力棒”在海南传了整整17年,推动创建了约1.5万个文明生态村,60%的村庄脱胎换骨,变得美丽动人。
同时,为扎实推进海南美丽乡村建设,海南省政府分别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并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
据了解,到 2019 年底,海南将建成不少于 1000 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时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示范村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景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从“点”到“线”向“面”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同时,通过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生态人居品质,促进经济产业发展,弘扬特色乡土文化,助力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海南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第十站——儋州:千年古郡,散发新时代魅力
儋州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和北濒临北部湾,东邻临高和澄迈,南至东南靠琼中和白沙,西南与昌江接壤。
儋州是海南西部地区的经济、交通、通信和文化中心,被确定为海南西部中心城市,洋浦港是省内重要港口,白马井港是对越边贸口岸,西线高速公路、粤海铁路西环线和海榆西线贯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英砂、花岗岩、玄武岩等10多种。有水库70宗,其中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松涛水库库容量达33.45亿立方米。海岸线长约267公里(不含海花岛),可开发海滩涂14930多公顷,有白马井港等5个渔港,发展海水养殖业和渔业潜力巨大。
儋州市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百强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网民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文化旅游城市”等称号。

儋州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品质优良、特色突出、组合俱佳、开发潜力大。一是海南的热带乡村资源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主要是光照充足、热源丰富、农作物四季均可生长,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而儋州市又是全省热带资源最丰富、土地最广阔的地方,加之境内有国际水准的热带作物研究院。儋州依托热带资源,开发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二是全市由平原、丘陵、山地三部分构成,以丘陵为主,占全县面积76%;全市有大小河流36条,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流有8条,如南渡江、文澜河、珠碧江为过境河流,而发源在本市境内独流入海的较大河流有北门江、春江、杨桥江、山鸡江等。这使得儋州市许多景区有山有水,山水景观结合,景色立体动人。三是休闲农业资源、休闲渔业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热带乡村生态观光资源等极为丰富。
儋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古迹,且古迹多为宋代以前,如汉代伏波井、中和古镇、东坡书院等。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内外名士接踵而来,从师东坡。儋州在此时成为了全岛文化的中心,也培养了民众尊师重教的传统。苏东坡北归九年后,儋州人符确成为海南第一个进士。此后,儋州人才辈出,名声远播,在海南历史上曾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儋州民风淳厚粗犷,古风犹存。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有许多民间诗社。儋州有“全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
那大镇屋基村:古韵与新景交汇,传统与浪漫并存
那大镇屋基村委会距离那大镇区约14.6公里。过去,外出打工是村里年轻人的首选。“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那时的屋基村被老百姓戏称“屋几村”,贫困且荒芜。
走进屋基村,感受不到一丝过去农村的杂乱无章,破旧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干净的街道,整齐的房屋,优美的环境。村主道修成水泥路,村中小路也都硬化到家家户户,出门基本踩不到泥巴了,村里还修建了排污水沟和污水处理池,整个村子大变样,屋基村乡村貌的变化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生活,一条条笔直的村道,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化树木……
近年来,屋基村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为切入点,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眼点,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屋基村生活环境,2016年年初,屋基村还获评“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称号。 在屋基村观鸟楼极目眺望,白鹭像飘落的雪花,点缀在墨黛的树梢和绿竹上,此景观极为壮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每年临近清明时,都有成群结队的鹭鸶从遥远的地方飞来屋基村栖息繁衍,大约在此生活八九个月之久,霜降后分批离开。
几十年来,村里几度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村民们对这座“天堂”的守护。如今的“鹭鸶天堂”已经成为了儋州八景之一,更是成为了屋基村的一张名片,鹭鸶天堂还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海南特色旅游对外宣传的定点旅游点。
不仅如此,屋基村还进行民居立面改造,完善宋代古村落改造,以屋基宋代古村落文化为载体,将房屋原有女儿墙上设置斜转瓦坡,由专业厂家根据立面效果及其他要求进行施工安装,与主体建筑焊接,外墙进行重新粉刷,改造民居立面90余间,实现整村立面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的良好氛围。
美丽的景色、灵动的鹭鸶鸟,白墙青瓦的房子,衬托着屋基村的古老韵味。屋基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也对一些历史古迹进行了挖掘和保护。例如修缮过后的将军墓,为屋基村平添了诸多新景,生动再现了该村明朝时期出现的“威武将军”符南进和“嘉应将军”符那宽的英姿。
美丽乡村是升级版的农村,而不是缩小版的城市,打造特色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融汇多种旅游元素的屋基村,每天迎来众多游客。来自江苏的游客窦于杰微笑着说:“古韵与新景交汇,传统与浪漫并存,屋基村值得一游。”
每到玫瑰盛开的季节,屋基村玫瑰花海都会吸引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争相在花海里拍照留念,目睹玫瑰的风采。

东坡书院原名载酒堂,始建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是苏东坡谪居儋州时讲学与会友的场所,历代皆有修缮或扩建。穿过奔流入海的护城河北门江,来到中和镇东郊,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远远就望见了青松翠竹环抱的青瓦白墙院落。
坡地上啃草的黄牛、黑羊,沿途绽放的龙船花,虽已看不见“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卷起杨花似雪花”的春日美景,但是此时的中和古镇,云淡风轻,绿意正浓。东坡书院前,一片开阔的广场上亭台水榭,绿油油的荷叶铺满了池塘,荷花朵朵,亭亭玉立,格外俏丽。烈日当空,海风徐来,丝毫不觉酷暑的闷热。
历代文人墨客到海南,必定要访东坡书院。明代张习有诗云:“客来踏遍珠崖路,要览东坡载酒堂。”写诗、题字、栽树,来到东坡书院的文人,以各自的方式献上对这位大文豪的敬仰与缅怀。这些诗作墨宝保存在东坡书院的东庑廊。其中,元代诗坛“四大家”之一范椁书写的碑文《东坡先生祠记》是镇院之宝。当然,也少不了苏轼本人的千古名篇及居儋州期间的佳作。
古建筑、古树、井泉、雕像、碑刻、楹联、名匾,静谧的东坡书院处处充满怀古气息。明万历年间所植的滑桃树、清乾隆年间栽下的芒果树,依旧枝繁叶茂。一株狗仔花,虽然花期将尽,仍静静绽放。倘若赶上重大节假日,还能欣赏到儋州调声表演。

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艰苦环境中,苏轼与小儿子苏过过着悠然恬淡的田园生活,“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留下了200多首诗文。林语堂评价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再贴切不过。与当地人缔结的深情厚谊,让苏东坡临别儋州时感慨:“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
苏轼离开海南两年后,学生姜唐佐中举,结束了海南无举人的历史。苏轼离开9年后,儋州人符确考中进士,破了海南无进士的“天荒”。“琼之有士始乎儋,琼之士亦莫盛乎儋”。儋州能成为海南的文化重镇,东坡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功不可没。
从文化、民风乃至饮食,苏东坡对儋州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在东坡村,就餐时,就经常会有东坡村人热情地说起东坡饮食。一大块白煮的猪蹄蘸着酱油蒜末、一碗农家自酿米酒,就着稀饭,会吃得津津有味。东坡村人说,这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才爽快。煮熟的鸭子要剁成几大块才能上桌,切成小肉块,反而无人动筷。
当地人乐观、豪爽的处世之道,犹可见“东坡遗风”。
2016年起,中和镇启动总投资2亿元的历史文化名镇街道立面改造工程,加山墙,贴仿古青砖,重现古镇风貌。苏东坡当年生活过的中和古镇仿佛又穿越了时空,重现眼前。 那大力乍村: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
客家风情,田园风光,那大镇洛南村委会力乍村,似珍珠洒落在缱绻的自然景色中,山水隐村落,村落连山水。从客家风情到田园风光,力乍,恰似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作,令人流连。

在“美丽乡村”的创建中,力乍村还将打造“商业一条街”“石雕一条街”“民宿旅店”“休闲农场”等项目。以丰厚的回报,激发农民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开发“魅力力乍”,力乍村很多村民都主动出让了田地,他们认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村民是享受者,更应该是参与者。有了农民的参与,“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断加速。
力乍村以客家人居特色为基调,全村家家建有客家文化内涵的院门,院门前种花草,村前道路栽新树种,户户圈养畜禽,家家饮用自来水,并配建村文化室、球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那大镇为每个村庄都建有文化室、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球场,配有电视、音响、卡拉OK等设备,让村民集体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体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项目,生动地勾画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带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