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理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ling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人爱武装。武装就是一体化,一排队伍踢正步,一个人脚跛一点,或是外八字什么的,就特难看。俗人爱化妆。化妆就要异彩纷呈,就要千姿百态,人们有多少种心思,世上就出多少种美丽。
  古人是很重视化妆的,朱门大户有梳妆楼,殷实人家有梳妆台,便是平头百姓,女儿出阁的陪送必少不了一个梳头匣子。我很小的时候见过梳头匣子,大小有两块砖那么厚重,外观的颜色多为朱红,正面点缀着些吉祥画,里边分布着几个小抽屉,备放着简单的日用化妆品。出嫁那天,用一块大红的布包裹起来,由新娘的最小的弟弟抱着,这小鬼头可能还拖着鼻涕,但他是送亲队伍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新郎家要由一个有辈份的人出面,先给喜钱,递上红包,然后再郑重地把它接过来。这是婚礼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新郎家若因吝啬不给喜钱,或小鬼头拆开包不太满意,他是有权力再抱回家的。这样的话,新郎一家就会很没有面子。我小学同学中有不少人承担过这份工作,也有人再抱回家的。据说都挨了大巴掌,父母再差人陪着笑脸给亲家送上门去。
  梳妆是女子一生中的大事。从少不更事的黄毛丫头开始,到玉手已凉,香烛燃尽止,“纤手弄巧”是每天的必修课。走在大街上,我们常见到打着饱嗝蓬头垢面的男子。但这种样子的女子是绝少见到的。乡下最不讲究的中年妇女,家里来了客人也会用唾沫规拢规拢头发。有修饰心,而且懂得恰当地修饰是女子的修养。曹植恭维他心目中的女子“云髻峨峨,修眉联娟”,虽说有些修饰过度,但也透出了他对女子化妆的看重。
  古时候的风情艳话多出自两个地方,一是秦楼楚馆,这是开门营业的妓院,自不必说。再是山里的道观僧刹,“僧人坐踏僧窠臼,风雨不整头鬅松”。《十日谈》里有许多挖苦教士的细节,中国的民间也有不少“花和尚”和“邪魔歪道”的传说。一种宗教能容忍被公开的嘲骂就是大度和大观,有容乃大,信众自然要广泛。臣子见皇帝是跪着喊万岁的,而市井百姓是称呼皇帝老儿的,但这毫厘不减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崇高位置,而宫廷政变的主角多是宠臣和重臣。我不爱看旧文人笔下的花僧淫道故事,读着如海鲜汤错放了调料,不对滋味。但先人笔记小说里关于梳妆楼的描写却叫人动心动情的神往,大户人家的女儿是金贵的,规矩也多,大门不敢出,二门不许迈,初一和十五去庙会烧香,也有悍奴和悍妇陪护着,只有梳妆楼才是小女子们的天下,是她们的自留地,停留时间再长,父母也不会责问。“脂胭当年擅风流,妆罢瑟琶独倚楼”,一些故事就这样悄悄发生了。“可人偷上梳妆楼,花树重重春烂漫。”这样的场景美好是美好着,可一旦东窗事发,家严破了尊容,便是一场“楼下春风吹,泪洒胭脂水”的好戏。
  北京当年的“萧后洗妆楼”是中国最大的梳妆楼了。萧后有当朝皇威,又值少妇,色胆可包天,“隔岸楼台罨画妆,照人骑马过宫墙”,这是史载,不是传说。
  化妆是要讲道理的,所谓讲道理就是不可乱来。化妆不是表面文章,是面子事情,但不能做面子活。要因人而异,要因地制宜,也要因时制宜。化妆不是扶贫,是追星,不是雪中送炭,是锦上添花。天姿仙色的女子不妆点就美,妆点了就更美。化妆不可乱来,更不能硬来,化妆不承担着改造旧河山的重任,容颜贫瘠的女子在妆理上稍过半分就会惹出“东施和西施”的笑谈。走在大街上,我最怕割了双眼皮的女子看我,觉着不舒服,如芒在背。看到“人造美女”的照片,我就在心里偷偷为她祈福,盼望时光的流水在她的脸上尽可能绕着走,因为势必要冲毁的是一颗尚美的心。
  中国人的传统是“浓妆淡抹”,穿的戴的可以花枝招摇,但涂抹的要少,在脸上用泥瓦匠那一套不招人待见。古人讲究“花香半开,酒饮微熏”,指得是适可而止,是尚淡雅。古人还有一句话叫“为悦已者容”,即为自己爱的人美容。《世说新语》讲了一个事情,有一个女子喜欢一个读书人,却总得不到他的注意,在知道意中人好闻一种草香之后,她就下功夫了,洗衣服时放这种草,洗澡时泡这种草,睡觉时枕头下塞的也是这种草,甚至每天还要吃一些这种草,功夫不负有心有意人,于是乎她后来就得逞了。这真是世上最浓的妆呢。
  一个女子敢于素面朝天是她的个性,也是她的自信,但不能普及,试想一条大街上走着的皆是这样的天然女子,这条街一定是最不适宜男人居住的。女子还是要讲究点化妆的,但是看在环保的份上千万别过分。美容别整容,现代美容院里刀子、斧子、化学药水重整河山那一套实在恐怖。迈克尔·杰克逊的歌声好听,但对那张脸我是愿闻其声不忍见其人的,他在舞台上是激情四溢的藝术大师,但在生活里那张脸却让我想到一个成语,叫风卷残帘。
  选自《看左手》
其他文献
近来,喜欢“清光”这个词,洁净,生动,且温柔。恰在这秋日,万物清简,不染铅华。裁布制衣,养花栽菜,喝茶饮酒,皆是人生的清光。 时光兵荒马乱,江湖刀光剑影,人世风云莫测,皆不适宜我。人间富贵,纸上功名,于我有何益?人世匆急,不计得失,无谓荣辱,每一寸光阴,都值千金。纵有风雨,不如意,也要过得活色生香。故而我对生活,多了几许从容姿态。是慷慨,是俭约;是留取,是离舍:皆自然坦荡,不夹杂丝毫迟疑。我心思
在青岛短暂逗留的日子,天天刮风。海风明亮,从坡道上走下去,看见红屋顶连绵的德国房子,远处是海。这里的海鸥不怕人,贴着头顶飞过,在码头上交织成连绵的白线。只顾走着,也忘了后来看过什么景点,只记得清早起来空气薄而干净。我洗过头发,坐在风里想起一些旧时人的诗章。头发短短长长,几次剪得像男孩,极少留影作纪念。像童年时妈妈拍我拍够了,柜子里半米高的影集,后来每次翻起,才知道回忆是沉重的,要用全身力气才压得下
美国旧金山有个市民写信向市长反映,希望能通过电视台给普通百姓一些教育,避免上当受骗。市长批转给电视台,指示办个节目,安排骗子和专家同台PK,让观众可以区分谁是骗子,谁是真正的专家。第一场辩题是宇宙起源,骗子PK物理学家。骗子讲盘古开天辟地,物理学家讲宇宙大爆炸。结果发现,小学生不能区分骗子和物理学家,仿佛对神话故事更着迷,但是中学生都知道那些神话是骗小孩的。第二场讲生命起源,骗子PK生物学家。骗子
我多次想,读书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呢?就是在书中发现了生活,发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生活。那生活中最快乐的又是什么呢?是在生活中发现了书,某一个处境、某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这完全应该上书,或者觉得真跟书里面所体会到的,阅读时的感觉完全一样,这是最快乐的事情。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小学二年级时,我读了这一辈子第一本书《小学生模范作文选》,第一篇文章叫《秋夜》,第一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
人太喜欢追求确定性,所以各种玄学才会大行其道,我的明天会如何?我将来会以什么方式离开人间?我什么时候才会发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发明了各种占卜的方式,其实,这又何必呢?因为我们对未来不确定,人生才有意义,才会精彩,试想,如果一个人出生就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每个时间点会发生什么都知道,那你活着还有什么劲?不过是在执行确定的电脑程序罢了。我有时候跟儿子的老师聊天,老师说如果孩子现在不好好学习,将
如果关于成事,只能说一点,我会说什么?我非常坦诚地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要成事,如果只有一个原则要遵守——做个老实人,做个老实人,做个老实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老实修炼,老实做事,任何时候做个老实人,这是我能给各位提出的惟一的一点。可能你会想,过去讲《孙子兵法》,“兵者诡道也”,就是打仗就是要出奇兵,就是要尔虞我诈,就是要不讲道德,你才有可能赢。我也看过一些所谓的商战小说,我不得不说,真的不是这样的。
错误会使我们的生命、事业、钱财受到严重损害,所以认识一下我们为什么会犯错,知道一下止错的方法,从而不犯错或少犯错,真的十分重要。那么,人犯错的根源在哪儿呢?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人们现在的活动,人们现在的生活,以及人们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得出,人犯错的根源主要有以下方面: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对自己所办的事一无所知,那你去办这个事,必然犯错。对事物一知半解,凭感觉、拍脑子做事,那也一定犯错。所以,要改造
我至今也还没有书斋,尽管我有自己的房子。那年我离休,在北京郊区买到这所一百八十平米房子的时候,很是“风光”,被学生赞为“和国际接轨”。当时我想,好不容易“倾其所有”有了这样宽绰的房子,我一定要好好享受这从来未有的空间。为此,我买了若干石雕,阿波罗,大卫,维纳斯等等,我特意在阁楼安排了优雅的咖啡座,朋友来了,款待喝一杯热咖啡。当日我扬言:不让书进屋!那时我的想法有点简单,甚至有点犯傻,文人吧,能离开
“毕加索有什么好?他为什么这样画?”这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的错位,和西方的时差。错位,时差,是我们认知西方的一个常态,也是一个困境。不能说困境全是负面作用,因为机会跟着来了:民国可怜,没有西方展览;共和国初期,苏联画展可以来,刚来;1964年左右,中苏又闹翻了……为什么我把讲题叫做“机会与困境”,因为机会来了,但机會提醒了我们的困境。话说回来,西方大部分民众也不懂毕加索,在他
在我刚刚走上社会的那阵子,最为流行的东西是围棋。远的不说,就在我们那一排单身汉的宿舍里头,每一间宿舍都有自己的围棋盘。两三个人,或三四个人,也许正说着话呢,也许正吃着饭呢,其中的一个拿起一颗黑子,“啪”的一下,一盘棋就算开始了。高手的对弈大部分在夜间。在我的记忆里,高手的对弈通常都很枯寂,两个人,一言不发,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下出一手棋。他们的对弈很少有人看,即使有人看了,那也是观棋不语的。但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