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水混凝土属于自然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因其优秀的装饰性能和实用性在土建施工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美观性的要求也逐渐升高,在要求建筑物结构及质量过硬基础上,还要求建筑物外表美观。因而对清水混凝土技术的灵活应用需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土建施工;清水混凝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我国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资金投入、作业时间都是很大的改善。而且,不管是在建筑物的外观效果和质量方面都比以前具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对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取得突破也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一、土建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概述及优势
清水混凝土又可以被称为装饰混凝土,主要是利用其优良的自然质感来对民用建筑物的表面进行装饰,从而获得自然修饰的较佳效果,以实现民用建筑物外观风格的有效提高。清水混凝土在一次浇筑之后就会成型,没有任何其他装饰。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之后,可以形成一种自然表面效果,以此作为饰面,与一般混凝土不一样。清水混凝土的表面比较光滑平整,而且具有均匀的色泽和比较分明的棱角,也不会出现碰损与污染现象。同时,其表面会被涂刷上透明保护剂。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迎合了绿色建筑的需求,具有环保的特点,在道路桥梁、工业,甚至民用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比较简单,施工质量要求却很高。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较大改善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节省了施工的时间。
清水混凝土在土建施工中实际应用时,由于其本身颜色及质量都较为均匀,不需要额外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调和也可以达到较好的美观性。灵活的应用清水混凝土还能够防止建筑完工后出现裂缝等问题,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另外,清水混凝土技术与其他混凝土技术相比,采用了更为简单的施工工艺,在提高施工效益的同时,还避免了建筑废物的出现,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清水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常见问题
1、原材料的选择问题。主要是指水、水泥、掺合料等各类材料的选择和比例调配处理工作。原材料调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材料颗粒太大、水泥碱浓度过高等方面,这部分问题会相应导致清水混凝土的外观等方面出现性质变化,给土建施工造成困难。
2、实际浇筑问题。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大致包含了摊平、捣实、抹面及修整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的工作都会影响清水混凝土最终性质,并进一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常见问题有浇筑高度与规范高度不一致导致的混凝土离析等等。
3、振动捣实问题。振动捣实即振捣,同样属于清水混凝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振捣时间的长短、清水混凝土能否将模型完全填充、清水混凝土内的缝隙是否得到了有效清除等均属于振动捣实常见问题,会进一步导致房屋建筑缺角、房屋表面存在孔隙等严重问题。另外振捣的力度把握也会影响到土建工程整体质量。
三、土建施工中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关键
1、模板的有效安装。在正式安装模板前,应该对安装面的清洁度进行确认,彻底清除残留墨线、油渍以及锈迹等,并将模板与安装面内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对,如配件的规格、数目等等。建筑基层外部与内部的各模板控制线及标高应当进行二次核对。确保脱模剂的喷涂保持均匀,并对因雨水作用而失效的部分脱模剂采取补刷措施。模板的表面应当具有保护措施,内部应当有防漏浆装置,从而在确保模板的纯利安装。
2、清水混凝土的浇筑。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应当以分层有序为原则,严格控制浇筑的顺序与速度。调整浇筑顺序主要通过控制两层混凝土浇筑所隔时间进行,一般在上一层混凝土完全凝结前进行下一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应超过两小时。另外还应根据模板承载力适当调整速度。
3、清水混凝土的振捣。振捣工序在浇筑完毕后进行,具体又分为了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两类,按照浇筑层特点进行调整。如果浇筑层厚度与振捣机长度比例为1/8则使用机械振捣较为合适。若浇筑层厚度在150mm時,则采用人工方法较为合适。在进行振捣时,应该严格把握振捣机和模板两者建个,详细确认振捣机施工位置,确保插入点的分布保持均匀。确保振捣点区域浮浆不会出现沉淀情况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4、模板的拆除。在这个方面,需要考虑气温条件。当混凝土在浇筑完成18小时至24小时之后,就可以将模板拆除。而在拆除模板之前,还需要检测混凝土强度,并且制定拆除转向方案,再严格执行其相关要求。在拆除模板之后,要采用涂刷养护剂对其进行养护。对于梁侧模板和墙体来说,其混凝土在浇筑完成7d之后,可以将模板拆除,再将其表面的混凝土浆液进行及时清除,或者将其表面的油污进行及时清洗。在选用混凝土原材料时,其粗细骨料和水泥都应该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混凝土配合比应该符合其设计强度,并且符合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同时,混凝土配合比还需要达到泵送和色泽一致的相关要求。在对混凝土进行试配之后,还需要根据配合比来对外加剂和掺和料的掺量和品种进行配置,不能随意对其配合比进行改动。
5、清水混凝土的定期养护。相关的结构构件应该在完工后的24小时内尽快拆除,最迟不应超过48小时。模板彻底拆卸后,相应区域的混凝土表层也应该采取养护措施,严禁使用粗麻袋等容易导致色差污染的材料覆盖表面。通常采用表面喷涂养护液或加盖塑料膜的方法妥善养护。清水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是为了采用专业化手段避免其表面出现色差,影响其美观性和使用性能。另外,在对清水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末期阶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其内部水分的蒸发挥发,使得内部结构出现开裂及断层情况,该问题同样会给清水混凝土的整体美观性带来巨大破坏,也会影响到清水混凝土的耐用性,针对上述情况,多采用定期喷洒一定量水从而保持其水分平衡。
四、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对策探究
1、在对钢筋工程进行控制时,应该确保其钢筋表面都没有出现污渍、锈斑等现象,避免对混凝土造成污染。不能外露绑扎钢筋的铁丝,否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锈蚀污染现象。因此,应该将铁丝向钢筋骨架中间折好,避免锈蚀现象的发生。如果要使得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出现变形,则应该在混凝土保护层布置比较均匀的塑料垫块。
2、在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方面,要优先选择使用硅酸盐水泥,而其批号和强度等级都一致,生产厂商应该为同一家,确保清水混凝土没有差异。粗骨料的规格、颜色和产地也都应该相同,其粒径范围应该为5毫米至25毫米。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连续级配,含泥量至多是0.8%。粉煤灰的细度和供应厂商应该一致,而且不含任何杂物。除此之外,要严格根据试验来确定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投料比例,对水灰比与搅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当气候出现变化时,应该对砂子和碎石等进行抽验,确定其含水率,从而对用水量进行及时调整。
3、在清水混凝土浇筑的控制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规定来对现场组织措施和施工技术保证措施进行落实。而且要对运输的混凝土坍落度进行逐车测量,确保每个批次的清水混凝土都可以保持一致。要对每次下料的厚度与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分层厚度至多是30厘米。振捣操作要正确,不要过振或者漏振。在一次振捣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二次振捣法,确保清水混凝土的均匀性,也能够将其表面气泡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对振捣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其振捣棒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时,其深度范围一般都是5厘米至10厘米。振捣时间通常都是十五秒,避免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气泡问题和翻浆下沉现象、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对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许多施工的数据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所以,清水混凝土的应用施工技术对人工的需求依赖性较大,机械化的程度较低,而且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形式也是现今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的最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进行规范性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房建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2(09):54-55.
[2]杨继军.土建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06):94-95.
[3]肖季.探究土建施工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7):22.
关键词:土建施工;清水混凝土;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我国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资金投入、作业时间都是很大的改善。而且,不管是在建筑物的外观效果和质量方面都比以前具有很大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对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果取得突破也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
一、土建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的概述及优势
清水混凝土又可以被称为装饰混凝土,主要是利用其优良的自然质感来对民用建筑物的表面进行装饰,从而获得自然修饰的较佳效果,以实现民用建筑物外观风格的有效提高。清水混凝土在一次浇筑之后就会成型,没有任何其他装饰。在民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之后,可以形成一种自然表面效果,以此作为饰面,与一般混凝土不一样。清水混凝土的表面比较光滑平整,而且具有均匀的色泽和比较分明的棱角,也不会出现碰损与污染现象。同时,其表面会被涂刷上透明保护剂。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迎合了绿色建筑的需求,具有环保的特点,在道路桥梁、工业,甚至民用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而且清水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比较简单,施工质量要求却很高。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较大改善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施工效率,从而节省了施工的时间。
清水混凝土在土建施工中实际应用时,由于其本身颜色及质量都较为均匀,不需要额外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调和也可以达到较好的美观性。灵活的应用清水混凝土还能够防止建筑完工后出现裂缝等问题,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另外,清水混凝土技术与其他混凝土技术相比,采用了更为简单的施工工艺,在提高施工效益的同时,还避免了建筑废物的出现,促进了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化发展。
二、清水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常见问题
1、原材料的选择问题。主要是指水、水泥、掺合料等各类材料的选择和比例调配处理工作。原材料调配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材料颗粒太大、水泥碱浓度过高等方面,这部分问题会相应导致清水混凝土的外观等方面出现性质变化,给土建施工造成困难。
2、实际浇筑问题。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工作大致包含了摊平、捣实、抹面及修整等多个环节,各环节的工作都会影响清水混凝土最终性质,并进一步影响到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常见问题有浇筑高度与规范高度不一致导致的混凝土离析等等。
3、振动捣实问题。振动捣实即振捣,同样属于清水混凝土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振捣时间的长短、清水混凝土能否将模型完全填充、清水混凝土内的缝隙是否得到了有效清除等均属于振动捣实常见问题,会进一步导致房屋建筑缺角、房屋表面存在孔隙等严重问题。另外振捣的力度把握也会影响到土建工程整体质量。
三、土建施工中清水混凝土的应用关键
1、模板的有效安装。在正式安装模板前,应该对安装面的清洁度进行确认,彻底清除残留墨线、油渍以及锈迹等,并将模板与安装面内的各项数据进行核对,如配件的规格、数目等等。建筑基层外部与内部的各模板控制线及标高应当进行二次核对。确保脱模剂的喷涂保持均匀,并对因雨水作用而失效的部分脱模剂采取补刷措施。模板的表面应当具有保护措施,内部应当有防漏浆装置,从而在确保模板的纯利安装。
2、清水混凝土的浇筑。清水混凝土的浇筑应当以分层有序为原则,严格控制浇筑的顺序与速度。调整浇筑顺序主要通过控制两层混凝土浇筑所隔时间进行,一般在上一层混凝土完全凝结前进行下一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应超过两小时。另外还应根据模板承载力适当调整速度。
3、清水混凝土的振捣。振捣工序在浇筑完毕后进行,具体又分为了人工振捣和机械振捣两类,按照浇筑层特点进行调整。如果浇筑层厚度与振捣机长度比例为1/8则使用机械振捣较为合适。若浇筑层厚度在150mm時,则采用人工方法较为合适。在进行振捣时,应该严格把握振捣机和模板两者建个,详细确认振捣机施工位置,确保插入点的分布保持均匀。确保振捣点区域浮浆不会出现沉淀情况后,再进行后续施工。
4、模板的拆除。在这个方面,需要考虑气温条件。当混凝土在浇筑完成18小时至24小时之后,就可以将模板拆除。而在拆除模板之前,还需要检测混凝土强度,并且制定拆除转向方案,再严格执行其相关要求。在拆除模板之后,要采用涂刷养护剂对其进行养护。对于梁侧模板和墙体来说,其混凝土在浇筑完成7d之后,可以将模板拆除,再将其表面的混凝土浆液进行及时清除,或者将其表面的油污进行及时清洗。在选用混凝土原材料时,其粗细骨料和水泥都应该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混凝土配合比应该符合其设计强度,并且符合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同时,混凝土配合比还需要达到泵送和色泽一致的相关要求。在对混凝土进行试配之后,还需要根据配合比来对外加剂和掺和料的掺量和品种进行配置,不能随意对其配合比进行改动。
5、清水混凝土的定期养护。相关的结构构件应该在完工后的24小时内尽快拆除,最迟不应超过48小时。模板彻底拆卸后,相应区域的混凝土表层也应该采取养护措施,严禁使用粗麻袋等容易导致色差污染的材料覆盖表面。通常采用表面喷涂养护液或加盖塑料膜的方法妥善养护。清水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是为了采用专业化手段避免其表面出现色差,影响其美观性和使用性能。另外,在对清水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末期阶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其内部水分的蒸发挥发,使得内部结构出现开裂及断层情况,该问题同样会给清水混凝土的整体美观性带来巨大破坏,也会影响到清水混凝土的耐用性,针对上述情况,多采用定期喷洒一定量水从而保持其水分平衡。
四、清水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对策探究
1、在对钢筋工程进行控制时,应该确保其钢筋表面都没有出现污渍、锈斑等现象,避免对混凝土造成污染。不能外露绑扎钢筋的铁丝,否则会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锈蚀污染现象。因此,应该将铁丝向钢筋骨架中间折好,避免锈蚀现象的发生。如果要使得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出现变形,则应该在混凝土保护层布置比较均匀的塑料垫块。
2、在清水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方面,要优先选择使用硅酸盐水泥,而其批号和强度等级都一致,生产厂商应该为同一家,确保清水混凝土没有差异。粗骨料的规格、颜色和产地也都应该相同,其粒径范围应该为5毫米至25毫米。同时,还要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好的连续级配,含泥量至多是0.8%。粉煤灰的细度和供应厂商应该一致,而且不含任何杂物。除此之外,要严格根据试验来确定清水混凝土的生产投料比例,对水灰比与搅拌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当气候出现变化时,应该对砂子和碎石等进行抽验,确定其含水率,从而对用水量进行及时调整。
3、在清水混凝土浇筑的控制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规定来对现场组织措施和施工技术保证措施进行落实。而且要对运输的混凝土坍落度进行逐车测量,确保每个批次的清水混凝土都可以保持一致。要对每次下料的厚度与高度进行严格控制,分层厚度至多是30厘米。振捣操作要正确,不要过振或者漏振。在一次振捣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二次振捣法,确保清水混凝土的均匀性,也能够将其表面气泡减少。除此之外,还要对振捣时间进行严格控制,其振捣棒在插入下一层混凝土时,其深度范围一般都是5厘米至10厘米。振捣时间通常都是十五秒,避免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出现气泡问题和翻浆下沉现象、
结束语
我国现阶段对于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许多施工的数据并没有形成一套标准。所以,清水混凝土的应用施工技术对人工的需求依赖性较大,机械化的程度较低,而且难以形成标准化的形式也是现今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发展的最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进行规范性控制,提高工程的整体施工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东.房建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资讯,2012(09):54-55.
[2]杨继军.土建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06):94-95.
[3]肖季.探究土建施工中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