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q87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了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国际上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多,汉语言文学已经成为我国国际化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现如今网络环境和信息环境的快速发展,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客观分析汉语言文学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传播。通过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现状,以及当前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环境,对于如何促进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因此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发展传播;手段创新
  引言
  汉语言是我国悠久的民族语言,其不仅是人们日常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随着其发展也蕴藏着优秀的汉语言文化,传统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都是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使得汉语言文学的教与学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大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发展,同时也大大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国际化传播。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大大革新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利用网络环境创新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手段,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机。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现状
  汉语言文学一直都是我国教学体系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其是帮助学习深层次了解我国的歷史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某种意义上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制约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还相对滞后,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学习和传播的重要性,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方式也相对古板,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层面上,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了解也不够深入,让汉语言文学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很大困难。另一方面,在现阶段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过程中,依靠学生主体的推广和传播困难是很大的。虽然我国的众多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发展都有良好的趋势。但是由于对汉语言文学真正意义上理解和研究的主体比较少。进一步缩小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范围。使得汉语言文学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播的局限性
  (一)西方文化的侵蚀
  随着我国现代化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交流范围变得越发广泛,现如今网络环境下文化的传播和共享也变得日益复杂,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推广,我国受西方文化的侵蚀比较大。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很多西方的流行文化就会逐渐向我国渗透,对我国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会表现出崇洋媚外,忽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总的来说,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严重制约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传播。
  (二)网络流行语的创新和推广
  近些年,我国网络环境的迅猛发展,大大革新了人们的工作和文化理念,在快节奏的生活背景下,人们会创新和应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言和词汇代替传统的汉语言文化进行信息交流。使其不论在语言结构还是语法上都和传统汉语言文学有很大不同。现阶段,随着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逐渐忽视了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也极大的制约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当前网络流行语在语法结构等方面都对汉语言文学进行了变革,打破了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标准和语言规范,这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会产生错误的引导,大大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承。
  (三)应用主体需求的变化
  传统的工作和学习背景下,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都是基于文字的掌握和写作,书写汉字也是传播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方式,当时在新时期互联网的环境下,人们对电子计算机和手机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写字则接触的越来越少,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汉字的掌握都不够熟练,记不住发音,记不住如何书写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写作、拼音等汉语言文学需求也日益减少,这对于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传播是很大的挑战。
  三、网络环境对汉语言文学传播的优势
  (一)文学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在我国网络环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和信息条件的双重作用,网络环境信息的资源更加丰富多样,为当下汉语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不应该局限于传统文化,其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发展,传播更多的汉语言文学内容,而网络环境的信息和资源储备量,可以有效的整合全方位的汉语言文学资源,丰富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网络环境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素材,例如:网络视频和图片等,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激发学习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都具有很大帮助。
  (二)创新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比较滞后,导致人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关注越来越少,而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未来传统的重要方式,其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决定的,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可以有效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让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不仅如此,现如今网路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思维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其在某种意义上也极大的创新了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
  四、如何在网络环境科学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一)营造健康高效的网络环境
  对于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其关键在于为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健康高效的网络环境,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创造有利条件。网络环境犹如一个双刃剑,不当的使用会加速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会严重侵蚀我国的传统文化,但是科学的利用网络环境,规避网络环境的风险。科学利用网络环境的有利资源,会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奠定基础,首先,学校和社会要进一步强化对当前网络环境的管理,制定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以此更好的抵制不良因素的干扰。其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开发专门的网页和公众平台。通过在上面发布汉语言文学的资料以及优秀文章等,提高社会公众对于汉语言文学的了解和关注。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二)规范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标准
  现如今随着各种网络流行词语和潮流词语的出现给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带来很大挑战,不仅极大的扰乱了汉语言文学的标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性,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还要积极为其建立规范化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标准,与社会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提供科学的导向,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汉语言文学专家和学者强化对其的研究和实践。其次,对于当下的网络流行词语也要进行规范和运用。对于优秀、具有应用价值的网络流行词语可以进行采纳,进一步创新汉语言文学内容。也是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广泛性,创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在我国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其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面临很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形势,改革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客观论述我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现状和网络环境下发展的制约性。对于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提出科学的发展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和引导我国优秀汉语言文学的创新和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践.论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60-64.
  [2]吴玉成.对目前党校汉语言教学培训中存在问题分析[J].考试周刊,2014(53)30-49.
  [3]汤玫英.网络语言创新的动因及其不当取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马建芳(1995—)女,汉,陕西榆林,本科在读,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
其他文献
包克图的秋天终于开始清晰了,宜居的温度也好,渐渐盖过地面的枯叶也好,远了很多的落日斜阳也好,这几天朋友圈开始被各个角度的摆拍金属色刷屏。 秋天的橘红柚黄,秋叶的温婉静美。清冷里燃烧的火焰,沉静里极度的浪漫。秋风拂过,有点微凉,有点萧瑟,心便格外安静。行走在荒野,享受独处的快乐,自然而然,有了无边的古意。  爱秋的人各不相同,禅意深远的经,浪漫高远的诗,辽阔、静谧、怡淡、绚烂和寂寥。无言,无语,亦或
期刊
摘 要: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而文艺复兴时期并不仅仅只有文艺复兴运动,因为在此时期的中后期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运动——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比之文艺复兴,它的反神权更为强烈,在音乐上,宗教音乐的世俗化也更彻底。此时期历经
期刊
摘 要:央视继《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引发热潮的文化综艺类节目之后,又推出力作《国家宝藏》,自2017年12月3日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文博探索类节目,第一季共十期,前九期为每期由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博物馆提供馆藏的三件文物,由“001号讲解员”张国立负责分别介绍守护三件国宝的守护人及历史背景,每件文物的明星守护人与节目助演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前世传奇”,而后由该文物
期刊
摘 要:关于美的学说有很多,但是对于美是什么,美给人的真实感受,体味美的滋味,是难以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去界定的,而是需要人们去用心灵来感受的.  关键词:无心说;真;善;美  一种沉静、深刻而微妙的快适,是言语不能说明的。对于美的存在,每个人的都会感受到这是“美”。美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被感受。当我们在赏花时无论梅、兰或者是竹,在这些物象面前我们能实际的感受到了这种深刻沉静而又微妙的美,
期刊
自画像  多年前,一个有着火山灰般肌理的梦  我从中醒来  却再也不能跟自己相认  猜测,应该是与自己为敌了  像梵高割掉自己的  一只耳  哑  一句话,说出来了  我就成了这句话的奴隶  哑,因此成为了我的安全感  就像那天我看见一只猫  它一边无声的与影子对峙  一边拾着天上残缺的星火  我想着,就算那天的星星跌落下来  也应该是没有声音的  乌托邦  仰仗着形而上学  修正谬误,东欧青年的
期刊
摘 要:“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 ”为“道”之载体,“道”谓时代的生存理念。作为现代产品造型设计,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材料、加工工艺要求,而且,如果在造型结构上能吸取中国传统的道家美学观念,就能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作为设计者我们如何把握艺术与功能的结合,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尺度,使艺术美做到最大化。一个好的作品不是你做的搭配多么的精确到位,而是你的作品给每一个使用
期刊
在长达数千年的中国美术史长河中,女性绘画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她们缺少独立的思想意识,甚至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尽管历朝历代不乏才华横溢的女性,但是由于历代对女性绘画的不重视,在明清以前的画史上,我们难以看到女性绘画的踪迹,能够被记载的女性画家资料可谓是少之又少,她们的艺术才能也是不被赏识和承认的。这也是女性绘画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缺席”的原因之一。  相比而言,明朝时期,举国尊崇孔子,推行新儒家思想,
期刊
摘 要:罗中立是中国表现乡土情艺术家队伍中的佼佼者,以作品《父亲》成名,影响至今、力度不减。本文以乡土情为切入点,分析了在罗中立成名作表现的乡土情感,再通过对比分析他去其他艺术家的异同。  关键词:罗中立;乡土情;对比  一、 成名乡土情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作品《父亲》在艺术界崭露头角,这幅作品是写实主义风格的画作。此作一经展出便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从艺术语言
期刊
摘 要:丙烯顏料是一种由丙烯酸树脂(一种乳白色的 合成乳剂)与色料、增稠剂、填充剂和防腐剂等混合后制成的颜料。丙烯颜料在色彩上兼有油画颜料的可塑性和水彩颜料的轻 灵、透明,但丙烯颜料干燥速度比油画快,且可以与其他画种和 材料混合使用,干燥后的丙烯颜料耐水,耐磨,画面的色彩较油 画更稳定。本文主要通过对丙烯颜料与水彩、油画颜料的分析、比较,确立丙烯画颜料在绘画表达与审美上自身明显的材料优势性和巨大的
期刊
摘 要:本文搜集了大量“单身汉”现代汉语方言异称,发现“单身汉”作为一种称谓词竟多达四十多种方言异称。本文通过对“光棍”类、“单身”类、“寡公”类及其他类“单身汉”方言异称成词理据的考察,认为“单身汉”异称的形成应当与词汇生动化的分级进行有关。  关键词:单身汉;异称;词汇生动化  “单身汉”是“单身”和“汉”二词的整合,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单身”指的是一个人成年后独自生活没有配偶。冰心《我的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