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化学教学观念的“化学变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D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中等适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为提高中专化学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急切需要,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中专化学课堂教学观念。笔者近几年在中专化学教学中注意课堂教学观念的“化学变化”,以提高中专化学教学质量。时代在变,社会在变,化学教学方法也要变。
  关键词: 中专化学 教学观念 教学质量 “化学变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对中等适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必须改变中专化学课堂教学观念,笔者近几年在中专
  化学教学中注意课堂教学观念的“化学变化”,以提高中专化学教学质量。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曾问学生:“你为什么要学化学?”许多学生回答:“学校要我学。”“父母要我学。”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化学处于被动的状态。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单纯靠说教式的教育,效果是不大的。笔者在教学中注意从以下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
  1.联系日常生活常识,引导学生。
  笔者曾经问学生“辛烷”是什么气味的?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回答是汽油味,而其他学生都答不出。当笔者反问说汽油的成分是什么?学生们就恍然大悟了。这种自然的联系,使他们对烷烃的学习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通过汽油这个大家熟悉的工业能源,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很有意义。
  2.从分析推理到验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觉地要求学习,常常是由于他学会了或者会学了。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和学生一起来进行分析推理,并配合实验的验证。由于学生经过了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进行分析推理之后,又能从实验里得到验证,这样,他们便会有信心学好化学,自然会转化成“我要学”的动力。
  例如在讲卤代烃的性质时,笔者就是先与学生一道分析卤代烃分子中价键的关系,讨论两种断键的情况与条件的关系。通过实验的验证,学生加深了外因对内因的影响并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的哲学概念。
  3.转化后进生,以点带面,促进大家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随着时代的前进,青年人的自尊心、好胜心比老一辈人要强。表扬先进典型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地以点连成线,以线织成网,造成大家学好的有利局面。
  例如笔者在化学教学中,对一些原来化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一点一滴的成绩,在适当条件下加以表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后进的学生上来了,势必影响一批学生一道进取。
  
  二、变“我讲你听”为“师生互动”
  
  化学科的教学,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笔者认为选择哪一种形式的教法自然与教材本身的特点有关,方法也可以因人而异,要多样化。但是不管哪一种形式师生的密切配合都是需要的,这是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不断提出问题、建议,边讲边实验,最后花一点时间进行小结,使学生的学习、分析、表达和观察能力等都能相应地获得提高。
  例如讲烃一章中的甲烷一节,按照课文内容已学过甲烷的分子结构了,如何进一步教学甲烷的性质呢?笔者不是先做实验,而是分析可以发生的结构变化,通过化学方程式的演习,还应有HCl气体生成。根据无机知识可以预计应该观察到哪些现象,让学生来分析讨论。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做好演示实验,并加以补充,学生可能估计不到的还有油状液体生成这一现象。在实验进行后,笔者对这一反应进一步总结,形成取代反应的概念,并选择H2S与Cl2这一置换反应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比较。这样的一节课,师生密切配合不停顿地活动,教师讲得少,学生议得深,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远远超过了课本的内容,但又都是已学过的旧知识的重现。
  
  三、变“套模解题”为“解题分析”
  
  中专化学科的计算,从数学角度看,并不困难,主要应用的只是比例,解二元一次方程式、一元二次方程,求对数等。但是许多学生对于化学计算却往往感到困难。笔者认为,学生化学计算题拿到手后不能很好地展开思路,究其原因,关键的是有些学校在起始阶段教学中教学生套用计算公式或化学方程式的模式,因而学生只能模仿,而不能理解,更谈不上计算技巧的形成。他们不懂得如何去分析数据,找出有关反应的物质的量关系;对概念没有深刻的理解,不知道其应用范围。这样的学生在遇到小综合或小灵活的题目常常由于思路不对或欠严密而造成错误。因此笔者注重了解题分析的教学,让学生敞开思想,讨论不同的解法,并鼓励创新。
  例如按照教材,确定甲烷的组成,课本上只介绍一种求分子的方法,而在以后的章节均未再出现求分子式的例子。因此教好这一节课的这项内容,就变得十分重要。笔者指出烃的分子式可以用CxHy表示,关键是求x、y值。接下去就课本中例子的数据分析讨论确定x、y值与哪些因素有关(元素组成与分子量),最后交代这种方法不但适用于烃,还可适用其它化合物。由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而不是只给学生一定的计算模式,这样学生可以敞开思想,开头可能会乱一点,但是看到学生交来的作业里对一道题就有多种解法,你会感到安慰的。下一节课的开始,对各种解法进行综合对比,既可以表扬肯动脑筋的学生,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四、变“你考我背”为“单元练习讲解”
  
  笔者曾经发现有不少学生考前一句句地背书、背化学方程式的不好习惯,这种“你考我背”的死读书的结果,不说将来不能出人才,就是应付考试也是不行的。
  实际上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知识是按一定规律教学的,个别典型的现象和知识应在平常就熟记了,有关操作及原理和化学计算平时训练得好,考试时自然不会出岔子。所以笔者认为考生的复习主要应放在思索上,看哪些知识是否遗忘。笔者曾提倡学生考前看课本的目录,回忆各章节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把学生从频繁的考试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减少学生为追求分数跟着考试跑所花费的时间,把精力从应付考试中解放出来,就可以去多阅读,多思索,多动手。但是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在中专如果没有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所需人才的智能结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单元练习与单元讲评。对于单元学习,笔者在选题中注意以下三点:
  1.选择本单元必须过关的主要内容;
  2.选择学生在作业中错误最多的问题;
  3.学生在作业中已学会的部分尽量少出。
  在单元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讲解,笔者经常采取综合讲解的形式。这样各课可能要花多些时间,但它能弥补单元练习题的限制和不足,并能解决练习中所发现的及延伸出来的问题,对于学优、学困生都能兼顾到。如果按题作答,学优生感到厌烦,浪费时间,学困生听不懂,而且永远得跟在考试后面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笔者认为化学教学方法也要变,要破除传统的教学法,要面向学生,充分发挥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何谓素质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中的“应试教育”提出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加强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本世纪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流,它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渗透自然、经济、环
摘要: 当今时代,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正被不断地发掘和认识。有鉴于此,数年来笔者一直在一线地理教学中进行地图教改探索,结合这几年的经验与教训,笔者提出一种教改新思路,即“图式分解”教学法。  关键词: 地图 光照图 因式分解 图式分解    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高考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因此,无论从地理学科的提升国民素质功能上说,还是应对高考来讲,掌握了地图,也就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必须不断地延伸和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城市化进程已明显加快。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陆续制订与出台,我国正从伦理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逐步过渡之中,“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新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而地理伦理道德的建设与教育尤为重要。    一、地理伦理道德教育的迫切
摘要: 本文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入手,通过对物理课程形成过程的分析,论证物理课程的动态特征,凸显物理学科的逻辑特性——螺旋性。  关键词: 学科课程 动态特征 螺旋性    在课程改革中,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目标,就需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特征。物理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课程的安排非常注重前后知识之间的衔接。笔者从物理学科的逻辑特性——螺旋性着眼,通过对课程产生过程的分析,说明物
摘要:物理教学中突出新的思维方法,能使学生扩展解题思路,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同时也能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正确的物理思维方法。下面笔者根据物理教学实践谈谈物理教学中的几种物理思维方法。    一、理想化物理
a摘要: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文从预习、听课、实验、复习等方面对学法指导作了论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 预习习惯 科学素养 科学思维    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应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因为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方法比科学知识更有相对的历史稳定性。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将终身受益。科学方法还是化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