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荣: 打造中国首张有机茶证书的生态传奇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lei2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山兽医迷恋有机


  安徽省泾县汀溪乡坐落在一片原始森林中,是中亚热带东北部的最后一块“绿色净土”。今年66岁的陈光荣是泾县汀溪乡大南坑村战岭组农民,12岁就跟着父亲学习祖传兽医知识。在多年行医过程中,陈光荣看到当地几万山民仅依赖简单的狩猎砍伐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维持生存,这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应缓解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并找到一条致富捷径。
  为此,陈光荣多次自费赴外地听取环保专家李正芳、韩也良、王法尧等教授演讲,到江浙等地考察后眼界大开,迷上了当时在全国刚刚起步的有机农业。为实现梦想,陈光荣请来权威机构检测山村部分空旷山林土壤层成分,结果表明,土质各项指标符合欧盟国际有机栽培标准,这份检测报告大大增加了陈光荣发展有机茶的信念。

  从1991年起,陈光荣租用深山里一农户家6亩茶园,同时启用自家多年没种过作物的6亩山场,准备做对比实验。陈家的6亩高山山场,拥有有机种植中所要求土壤层里化肥农药有害物质,须经过2年以上消逝转化期的标准。陈光荣还说服几名亲朋至交按照他的模式,试验性种植了10多亩有机茶。移植的茶苗经过几年精心施肥打理后,一个机遇降临。1994年10月9—18日,陈光荣闻讯自费来到南京,参加了由原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开发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有机食品培训班。勤勉好学的陈光荣抓住难得机遇,不放过任何一个与业界知名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海量汲取有机生态农业知识。结业后,原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把培育有机茶种植这项课题交给了陈光荣。至此,全国第一个有机茶研究基地落址战岭自然村。

首张有机证花落大山坳


  从南京回到汀溪后,陈光荣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种植规范操作,发挥自己的生态智慧:茶园不用任何化学肥、除草剂及农药,启用黑光灯、粘虫纸灭蚊虫;灭杀害虫方面,他的独家秘籍是就地取材选,用大山常见的中草药组合:百部草、苦参、苦楝子植物与树果各10斤,用沼液浸泡过滤后产生的100斤溶液,对1亩茶园喷雾灭杀害虫,同时茶园内套种广谱灭虫菊。茶园土壤施用菜籽饼肥,茶株下放养土鸡吃虫,这样茶园里的小环境生态平衡了,湿润的地表蓬松浅土层里栖息了很多青蛙,很多白头翁、灰喜鹊也飞进茶园吃虫子。为了时时观察到茶叶生长动态,记录下数据,陈光荣干脆在茶园旁的一个山洞里安营扎寨潜心研究。

  一个农民的不懈探索的精神,感染了时任原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主任李正芳,他3次亲临汀溪,指导无公害、有机食品的推广、实验,使陈光荣受益匪浅。经过3年周期的实验,有机茶种植获得成功,大小植株叶肥杆壮,鲜叶毛峰浓密色泽翠绿,香茗品之兰香馥郁味蕾生津,平均亩产成品干茶12公斤,收入超6000元。1995年6月5日,经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有机食品颁证委员会现场考核认定:安徽省泾县汀溪精制茶厂陈光荣生产的“汀溪兰香”绿茶,符合我国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允许该产品使用有机(天然)食品商标标志,该证书使用期限为:1995年4月1日至1996年3月31日,有效期1年。该证认定有机茶总量为170公斤,约合20多亩有机干茶总产量。至此,中国第一张有机认证证书花落安徽,在国内食品界引起巨大轰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陈光荣的绿色革命惊动了国家环保总局、农业部和安徽省领导,先后前来实地看望和慰问。1996年的一个秋天,联合国有机运动推广机构亚洲总裁巴特·科尔哈温慕名来到汀溪考察。站在战岭村最高峰野猪岭上,清风拂面空气清新,巴特面对满目苍翠,遥望种植基地边山峦起伏林竹葱茏,云雾缭绕溪水潺潺,这个荷兰籍老外感念大山农民淳朴超前的生态保护意识并取得佳绩,止不住亲切地拍着陈光荣肩膀由衷赞叹:“环保陈,你的功劳必将惠及后代子孙!”巴特还当即许诺给泾县提供1500万元无息贷款用于发展当地有机农业。
  多年来,为了推广发展有机食品,陈光荣长年走村串户翻山越岭饮食无常,胃多次大出血导致休克,最后动手术把胃切除4/5。长年奔波推广花光了陈光荣行医的20多万积蓄,最初获颁的有机标志使用期为1年,重新申请核验发证需要5万,囊中羞涩无以为继。陈光荣知道,有机茶产业最初成本投入非常大,生产成本比普通茶叶要高出10倍,且见效周期长,原因在于有机茶长势较慢,营养吸收不如使用化肥来得快,因此有机茶产量比较低。首先土地流转租金至少500元一亩,加上每亩3000元茶苗费,高山茶园翻耕疏水整饬,人力机械成本至少2000元,人力栽培修枝除草成本3000元,自动喷淋、太阳能灯杀虫分摊成本约1000块,1亩茶园使用铺底有机肥需要1000斤约1000元。这些成本在第一年最高,以后逐年减少。有机茶一般生长2年后可发展茶林下养鸡增收,第3年开始少量采摘,第4年才产生效益。陈光荣认为,有机农业必须走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之路,按照严苛的操作规范,生產、销售、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不得出现任何差错。因为每个农民素质不一样,所以以农户为种植单位,面太大很难实现监管全覆盖,如若一户偷懒使用农药化肥,一旦检测到农残超标,势必会因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而前功尽弃。因此,要创办一家有机茶生产企业,至少需要1000万元启动资金,否则根本玩不转。此时的陈光荣再也无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个人产能与财富,他转而向乡亲们推广有机理念。

绿色发展点睛水墨汀溪


  张祥云是陈光荣的小学同班同学,头脑活络精干,一直在汀溪贩卖茶叶颇有积蓄。1998年,陈光荣多次找到张祥云,阐述发展有机食品不仅可以实现农民大幅增收个人,还可激发从业者主动搞好生态修复,自觉控制解决面源污染。此外,陈光荣还告诉张祥云,虽然有机茶叶人工成本较高,但只要管理到位,产量和普通无公害茶叶相差不大,取决于茶株密度和精细管理水平,烘干炒制后成品有机茶叶亩产量为10~30市斤,而有机茶叶市价为300~1000元每市斤,是普通茶叶20多倍。终于,陈光荣以有机产业巨大市场潜力说服了他,促成张祥云在种植无公害茶基础上的2002年,便成功注册“汀溪兰香”有机品牌商标,基地规模陆续从战岭村民组32户300余亩发展到周边乡镇2000多亩,年产值1000多万,并成功上马造价2000多万的长三角唯一生态文化体验园落户汀溪。有机星火燎原,2012年泾县创建全国有机茶生产基地,顺利通过农业部专家组验收并授牌,成为安徽第一家也是安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
  到2015年,战岭自然村有机茶总收入达到400万元以上,平均价格500元每斤,32户130位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6400亩生态林得到更自觉的保护。而1994年的战岭,平均1亩茶园虽产大路茶100多斤,但每斤只卖区区23元,全村茶叶年总收入仅24万元,农民很穷。随着父老乡亲们一个个富起来,而今,老陈唯一的儿子和儿媳尚在北京开间小装潢公司,自家住的仍是20世纪60年代建造,已多处开裂漏雨的3间灰色砖瓦老房子,结构和质量远不如乡亲们的兩层小洋楼。伴随着有机种植、沼气推广,汀溪大山生态得到恢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成了汀溪常客。金钱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几年来,汀溪乡亲们先后3次意外捕捉到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金钱豹,而陈光荣却用自家的3头杂交野猪仔作为对放生者的奖励,及时将金钱豹放回大自然。
  2017年底,老陈喜获第三届安徽十佳环保人物荣誉称号,毕生矢志的生态济世也渐入佳境,随着有机茶种植蔚然成风,为战岭生态旅游提供了资本与载体。2014年,投资数亿元的水墨汀溪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村民们每年不仅可以得到开发商的不菲分红,还靠开办农家乐及土产销售家家富裕起来,保护好绿水青山果然就是取之不竭惠及子孙后代的金山银山。今年3月1日,67岁的陈光荣在自己的生日聚会上欣然命笔赋诗一首,以壮夕阳豪情:中国农民不怕难,生态科技美家园。为了明天更美好,保护地球江河山!
其他文献
国内用户对卡塔(Kata)这个品牌可能还比较陌生,但如果提起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包,相信许多影友大都耳熟能详。事实上,以生产军用背包闻名的以色列卡塔(Kata)公司正是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包的代工厂家,同时,卡塔还和业界翘楚的曼富图(Manfrotto)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各种摄影包具,而卡塔自己品牌的摄影包,我们还是难得一见。这次为读者介绍的两款产品则是卡塔公司以自己品牌现身的专业摄影包。    HB20
奶奶个高,苗条,杏目,高鼻,俊俏。  奶奶出身大户人家,是沙河镇大财主刘天民的独生女儿。  奶奶长相不仅俊俏,而且天资聪慧,做事进退有度,虽是女儿家,却有男儿的胸襟与气度,为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宠爱。  外曾祖母去世早,外曾祖父虽家财万贯,但怕委屈了奶奶,一直没再续弦。  民国末年,城里、乡下的女孩子还很流行裹小脚,可奶奶坚决不裹脚,外曾祖父更是不肯让宝贝女儿裹脚。  奶奶说:“脚裹成那样,怎么走得
由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风景名胜区摄影大展暨全球国家公园风光摄影展”征稿和评选活动,不久前在北京圆满落下帷幕。  伴随着数码影像的问世,摄影走进千家万户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底蕴与寻常百姓对生活品位、生活情趣的精神追求,早已将原本来自西方的舶来品——摄影“兼收并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风光摄影”,并形成汪洋之势,蔚
一张优秀作品要想保存几百年,应该怎样做呢?看到右面的照片就知道了。    如此精心的装裱和放置才能保证照片长久地保存下去。  近年来,中国图片市场逐渐发展起来,图片收藏、图片销售领域不断传来新的可喜信息,摄影人非常关注这些问题,同时对与之相关的装裱问题也非常关心。  中国摄影师不太熟悉的图片装裱,其实在世界上也没有多少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开始将摄影作品也当作艺术品珍藏后
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中国桥梁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桥梁也随之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40年来,桥梁建设经历了学习与追赶、跟踪与提高两个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全面创新与突破阶段。2007年至今的10多年,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城镇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桥梁以每年新增3万多座的速度成为世界第一桥梁大国,总数量已经达100多万座,建成了以苏通大桥、天兴洲大桥、西堠
在很多人看来,捡“破烂”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情,但1995年出生的武楷斯却不这么认为,相反地,他觉得旧物承载着无与伦比的文化之力,因此,他运用自己收集而来的旧物打造起了主题民宿,用来留住曾经那些明媚的旧时光。白夜追“旧”  武楷斯是个家在北京的山西人。小时候,他偶尔会跟爸妈到潘家园淘些古玩杂货。虽然那时不怎么懂,但那些有趣好玩的东西总能让他两眼放光,迈不开脚步。后来因上学多地辗转,又基本上住校,他
舞者在实践中一次次地挑战着自己,摄影师也在实践中一次次向自己发起挑战。如何将舞蹈、摄影和心灵三者完美地结合,如何在追逐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这也是对我的诱惑,是现代舞摄影的魅力所在。       逆光  《白蛇传》 这幅作品是台湾现代舞团表演的节目。布景的设计看似简单,却恰如其分地暗合了主题,给这组双人舞提供了“支点”。我利用舞台逆光勾画他们的造型,连同背景衬托,使观赏者能够轻易地读懂图
本期关注      蒋铎退了,“广场鸽”死了,摄影诚信能否回潮?      耗时近半年,在各方人士广泛呼吁下,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前副会长、学会创始人、原《人民日报》著名摄影记者蒋铎,首届华赛评委,“广场鸽”案的坚决打假维真者,以“我以‘退会’荐轩辕”的革命者凛然不屈与造假者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感召下,以及广大网民、人民网、《新京报》等众多媒体的灼灼关注下。或许是迫于压力?4月3日,“广场鸽”终于有了结
柔光罩对于经常使用闪光灯的影友来说并不陌生,它可以将灯光柔化打散,呈漫射光向外射出,创造出比较柔和的光线,使图片影像看起来更加自然。    透光率高  捷宝柔光罩材料的内部分子结构为晶体状,折射率高,透光率也很高,因此闪光时基本上不用增加曝光补偿,就可以得到准确的曝光。  同时,由于柔光罩的材料薄厚适中,不会因为太厚而使光线损失太多,也不会因为太薄而起不到柔光效果,从而使柔光罩的透光性十分均匀。由
这是在一次《大众摄影》编委会上,编委王文澜引出的话题。他认为,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摄影越来越成为大众化的技术。这无疑冲击着传统的新闻摄影体制。过去的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特权”受到了全民摄影的挑战。这种挑战是现实而毋庸质疑的,然而挑战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新闻摄影从业人如何面对挑战就是本期关注的话题。    目前的报社摄影记者的现状怎么样?  王文澜(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日报》摄影部主任)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