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广东省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河口移民安置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场地 地质灾害 危险性 预测评估
[中图分类号] F27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294-2
1地质环境条件
河口安置区位于银江镇河口村委会西南约500m的下村U型沟谷中,坡角约10°,现为水田农耕地。分布高程43m~76m。沟谷规模大,宽约450m,长约700m,沟谷中间分布一座宽约200m、高程100m的小山包,将沟谷分成2个出口。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东、西、南三面被雄厚山体包围,山坡坡角25°~30°,植被良好,山顶高程最高达363m。安置区北距S333省道公路约300m。
评价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季以吹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吹西北风为主。天气炎热潮湿,雨量充足,降雨季节变化亦很明显,3—9月为雨季(丰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83%;10月至次年2月为旱季(枯水期),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7%。
区内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暴雨,次为洪涝、干旱、寒潮、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本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岩体的风化作用,形成较厚的坡残积层和风化岩,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雨季雨水入渗,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岩土体饱和、软化,增加了岩土体容重,降低了其抗剪强度,增大了地下水的动静水压力及对边坡岩土体的潜蚀作用,很容易使斜(边)坡产生不稳定。
评估区属于韩江流域,韩江从评估区东边通过,距离约300m,在安置区以北270m有银江河自西往东流入韩江,韩江水常水位标高28m,蓄水后水位标高到35m,洪水位最大标高38m。根据规划,安置区场地平整后现地面标高在45m以上,场地平整后地面标高在55m以上,因此韩江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
评估区内水系不发育,无明显水沟分布,只有一些灌溉用的小水沟,调查时正值少雨季节,沟中基本无水。
2地质构造
2.1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区域上构造作用强烈,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北西向,这二组构造组成本区的构造骨架,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侵入作用。由于大埔县境内岩浆大面积侵入,相对而言地层较少。
与评估区较近的区域断裂如下表,由于距安置区相对较远,影响相对较小。
2.2评估区地质构造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地表未见构造形迹。
3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区域地壳经过早期剧烈的构造运动,自喜玛拉雅运动以来,构造运动明显减弱,但仍具有一定强度。根据区域构造形迹和应力场分析,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3.1新构造运动
评估区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各断块间歇性抬升,除原有北东向断裂继续活动外,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也较为明显,自第四纪以来趋于稳定。现今表现为缓慢地整体抬升。根据地质构造特征、按近期活动迹象和热释光测龄数据来分析,在晚更新世以来,本区不存在活性断裂。
3.2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图A1)中的划分,评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 18306-2001 图B1)中划分,场区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评估区及周边5km,从有地震记录以来,尚未发生过地震场地附近断裂为稳定断裂,区域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场地影响烈度小于Ⅵ度,为地壳稳定区。
4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评估区的地层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
第四系:評估区内沟谷处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的碎石土,厚度大于9m;另外残坡积层分布于坡地,主要为含砾质粉质粘土,厚度变化较大,1~5m。
评估区内岩石为燕山三期岩浆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风化程度较深,目前钻孔揭露到全风化岩厚度大于10m。
区域地表资料表明,综合《1/20万梅县幅区域地质图》和《广东省地质志》有关资料,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的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前泥盆系浅变质岩,以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评估区区域上有燕山三期岩浆岩(γ52(3))出露,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呈岩基产出,少数呈岩株或岩枝。岩体总体展布呈北东~南西向,明显受北东向断裂带的控制,入侵时又受北西向张性断裂组的控制,形成“梳状”构造,即岩体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北西方向出现数条互相平行的残留的侏罗系地层。岩体相带发育,岩相变化大,其中心相位于高陂、潭江一带,以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石呈肉红色,粗粒花岗结构。在燕山五期,尚有小规模的细粒花岗岩(γ53(2))以岩枝、岩株形式产出。
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河口安置区布置在宽阔沟谷中,安置工程主要为居住房屋、办公楼、活动中心、区内道路、水电及生活配套设施等,建筑物最高不超过2层。根据规划,沟谷北段要进行填土。
综合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的特征,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或崩塌和地面沉降以及泥石流。
5.1地面沉降
根据规划,安置区北段、东北段、中部及东南均要进行填土(采用砂质粘性土填筑压实),由于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10m),而且地下分布有冲积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1)造成地基的总沉降量过大,超出结构设计的规范值要求过大造成结构损害破坏等;(2)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基础的拉裂、错位而引起结构的损害破坏等。
5.2滑坡或崩塌
在安置区北段边缘填土最大厚度10m,人工填土边坡坡率1:1.5,有可能会产生滑坡或崩塌。
5.3泥石流
在安置区的南侧存在自然山体,分水岭最高点高程为363m,汇水面积达0.49km2,风化层较厚,需要对泥石流进行评价。
根据调查走访,安置区一带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泥石流地质灾害,而据现场调查和测量资料,安置区南面山体自然坡度平缓(在30°内),植被发育,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泥石流发生所需要具备的物源条件—大量松散易于搬运的渣土物质;安置区所在地段为U型沟谷,且沟谷内地形较平坦,并不具有一般泥石流发生所具有的那种陡而狭长的地形条件;平坦地形条件难以汇聚大量的泥石流搬运者——水源,即水动力条件不够,因此一般情况下不易形成泥石流,即使出现泥石流避让也相对容易,故预测工程建设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但仍然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保护植被,防止地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6结束语
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和滑坡或崩塌,其中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滑坡或崩塌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滑坡或崩塌和泥石流,其中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滑坡或崩塌潜在危害小到中等,危险性小到中等,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性小,危险性小。评估区布置在宽阔沟谷中,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性小,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域。
参考文献
[1]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估计[J].地质灾害与防治,1990,(1).
[2]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转
[关键词]场地 地质灾害 危险性 预测评估
[中图分类号] F27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6-294-2
1地质环境条件
河口安置区位于银江镇河口村委会西南约500m的下村U型沟谷中,坡角约10°,现为水田农耕地。分布高程43m~76m。沟谷规模大,宽约450m,长约700m,沟谷中间分布一座宽约200m、高程100m的小山包,将沟谷分成2个出口。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东、西、南三面被雄厚山体包围,山坡坡角25°~30°,植被良好,山顶高程最高达363m。安置区北距S333省道公路约300m。
评价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季以吹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吹西北风为主。天气炎热潮湿,雨量充足,降雨季节变化亦很明显,3—9月为雨季(丰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量的83%;10月至次年2月为旱季(枯水期),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7%。
区内气象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暴雨,次为洪涝、干旱、寒潮、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本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有利于岩体的风化作用,形成较厚的坡残积层和风化岩,为地质灾害的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雨季雨水入渗,地下水位的升高,使岩土体饱和、软化,增加了岩土体容重,降低了其抗剪强度,增大了地下水的动静水压力及对边坡岩土体的潜蚀作用,很容易使斜(边)坡产生不稳定。
评估区属于韩江流域,韩江从评估区东边通过,距离约300m,在安置区以北270m有银江河自西往东流入韩江,韩江水常水位标高28m,蓄水后水位标高到35m,洪水位最大标高38m。根据规划,安置区场地平整后现地面标高在45m以上,场地平整后地面标高在55m以上,因此韩江水对工程建设影响小。
评估区内水系不发育,无明显水沟分布,只有一些灌溉用的小水沟,调查时正值少雨季节,沟中基本无水。
2地质构造
2.1区域地质构造
评估区区域上构造作用强烈,断裂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次为北西向,这二组构造组成本区的构造骨架,并发生强烈的岩浆侵入作用。由于大埔县境内岩浆大面积侵入,相对而言地层较少。
与评估区较近的区域断裂如下表,由于距安置区相对较远,影响相对较小。
2.2评估区地质构造
评估区内地质构造不发育,地表未见构造形迹。
3区域地壳稳定性
评估区区域地壳经过早期剧烈的构造运动,自喜玛拉雅运动以来,构造运动明显减弱,但仍具有一定强度。根据区域构造形迹和应力场分析,影响地壳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3.1新构造运动
评估区在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断块差异升降运动,各断块间歇性抬升,除原有北东向断裂继续活动外,北西向断裂的活动也较为明显,自第四纪以来趋于稳定。现今表现为缓慢地整体抬升。根据地质构造特征、按近期活动迹象和热释光测龄数据来分析,在晚更新世以来,本区不存在活性断裂。
3.2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评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Ⅵ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 18306-2001图A1)中的划分,评估区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05g;根据《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 18306-2001 图B1)中划分,场区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评估区及周边5km,从有地震记录以来,尚未发生过地震场地附近断裂为稳定断裂,区域地震带可能发生的地震对场地影响烈度小于Ⅵ度,为地壳稳定区。
4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评估区的地层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
第四系:評估区内沟谷处冲积成因的粉质粘土的碎石土,厚度大于9m;另外残坡积层分布于坡地,主要为含砾质粉质粘土,厚度变化较大,1~5m。
评估区内岩石为燕山三期岩浆岩,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风化程度较深,目前钻孔揭露到全风化岩厚度大于10m。
区域地表资料表明,综合《1/20万梅县幅区域地质图》和《广东省地质志》有关资料,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的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岩、前泥盆系浅变质岩,以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中酸性熔岩与火山碎屑岩。
评估区区域上有燕山三期岩浆岩(γ52(3))出露,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岩体呈岩基产出,少数呈岩株或岩枝。岩体总体展布呈北东~南西向,明显受北东向断裂带的控制,入侵时又受北西向张性断裂组的控制,形成“梳状”构造,即岩体长轴呈北东~南西向,北西方向出现数条互相平行的残留的侏罗系地层。岩体相带发育,岩相变化大,其中心相位于高陂、潭江一带,以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岩石呈肉红色,粗粒花岗结构。在燕山五期,尚有小规模的细粒花岗岩(γ53(2))以岩枝、岩株形式产出。
5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河口安置区布置在宽阔沟谷中,安置工程主要为居住房屋、办公楼、活动中心、区内道路、水电及生活配套设施等,建筑物最高不超过2层。根据规划,沟谷北段要进行填土。
综合分析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拟建工程的特征,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或崩塌和地面沉降以及泥石流。
5.1地面沉降
根据规划,安置区北段、东北段、中部及东南均要进行填土(采用砂质粘性土填筑压实),由于厚度较大(最大厚度达10m),而且地下分布有冲积层,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有可能引发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所引起的地质灾害包括(1)造成地基的总沉降量过大,超出结构设计的规范值要求过大造成结构损害破坏等;(2)地面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基础的拉裂、错位而引起结构的损害破坏等。
5.2滑坡或崩塌
在安置区北段边缘填土最大厚度10m,人工填土边坡坡率1:1.5,有可能会产生滑坡或崩塌。
5.3泥石流
在安置区的南侧存在自然山体,分水岭最高点高程为363m,汇水面积达0.49km2,风化层较厚,需要对泥石流进行评价。
根据调查走访,安置区一带历史上并未发生过泥石流地质灾害,而据现场调查和测量资料,安置区南面山体自然坡度平缓(在30°内),植被发育,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难以产生泥石流发生所需要具备的物源条件—大量松散易于搬运的渣土物质;安置区所在地段为U型沟谷,且沟谷内地形较平坦,并不具有一般泥石流发生所具有的那种陡而狭长的地形条件;平坦地形条件难以汇聚大量的泥石流搬运者——水源,即水动力条件不够,因此一般情况下不易形成泥石流,即使出现泥石流避让也相对容易,故预测工程建设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但仍然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保护植被,防止地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引发泥石流地质灾害。
6结束语
预测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和滑坡或崩塌,其中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滑坡或崩塌潜在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预测工程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为地面沉降、滑坡或崩塌和泥石流,其中地面沉降潜在危害小,危险性小,滑坡或崩塌潜在危害小到中等,危险性小到中等,遭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性小,危险性小。评估区布置在宽阔沟谷中,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性小,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域。
参考文献
[1]孙广忠.中国自然灾害灾情估计[J].地质灾害与防治,1990,(1).
[2]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