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课堂是实现德育渗透、发挥育人功能的主阵地,但由于常年应试教育的功利追逐,我们的教学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分数和成绩,关注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因而并未能给学生们心灵深处带来更多值得回味的价值。教育教学的宗旨在于让学生幸福成长,快乐生活。因此,真正的高效课堂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要有精神世界的丰满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一切为了学生生命可持续成长的教学才真正算得上是高效的,同时也是长效的。为此,我们要用有意义的问题激发来点燃学生学生学习政治的原动力,以思维碰撞为纽带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品格,以生命成长的名义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问题激发 思维碰撞 生命成长 高效课堂
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母校来看我,看见我办公桌上厚厚的政治教科书,翻了翻之后羞愧地对我说:“老师,高三背的那些东西我大概都忘记了。”一句平淡的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不禁问自己:这几年给这些学生教了些什么?高中几年艰苦的政治课学习,能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带去一些帮助吗?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格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回想自己在高三的教学,因为功利关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平均分、成绩排名,自己所做的工作充其量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当然,不错的高考成绩能为学生进入理想大学助上一臂之力,学生也会因此感谢我。但是,作为政治教师的我,终究没有很好地发挥政治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心灵深处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痕迹。想到此处,自己就越是觉得惭愧。于是,我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碰撞为学生将来的人生留下些什么。
一、用问题激发来点燃学习明灯
政治课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于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说教味教浓。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是为了高考而去努力学习的。因此,要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热诚和动力,才能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政治课教学的任务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在于让每节课充满活力,让学生从被迫学政治到热爱政治。而要做到这一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原动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必修课讲“个人收入的分配”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同讨论和分享。这些问题比如有:
(1)你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你还知道一些亲戚朋友家的收入状况吗?
(3)你认为你家的收入是多还是少?
(4)你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满意吗?
(5)你有哪些建议?
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讨论、看书时,学习动力自然就足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理解了课本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了思考问题、关心社会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见,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动力,政治教师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起他们心中那盏知识的灯。
二、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知品格
高中生正处于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知道同时又很有自己的想法的阶段。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也发现,有时候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他们会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非主流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会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压制他们异样的想法。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例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国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抵制日货的游行活动,有的甚至打砸日系车,打伤车主,围困在华日本公民。如何看待上述行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辩论,并分别说明自己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和理由。虽然出现了“很傻”、“脑子进水了”、“砸得好”、“打死日本人”等观点,但最后的大致观点还是回到了主流。这一课堂辩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关心国家、社会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也开始懂得个人责任与义务。
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激活。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通过课堂学习得出的结论和收获的启示才是最能被他们内化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出现诸如“背的东西全都忘记了”的遗憾。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辩论,充分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内化和升华,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而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
三、以成长的名义打造高效课堂
现在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倡导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但怎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呢?
以往,我们在评价课堂高效与否时,更多是关注教师用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发展了哪些认知能力。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之下,教师为了通过节省时间来提高成绩,往往在课堂操作中把知识揉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在这种“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如同机器一样,只能被动地接受。
这种看似“高效”的课堂,实则被被我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本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成长得很幸福,生活得很快乐。因而,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只意味着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更多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要有精神世界的丰满和人生意义的感悟。因为,教育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绝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人的情感、品行、价值观和信仰等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恰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忽略的,或者我们认识到了却没去真正实践。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无法量化和评定,久而久之,大家都随波逐流了。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近日,由丁锦昊引发的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现象让人们感叹我们教育方面的种种缺失。对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自我舞台,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正常需求,那么很难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这样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掌握熟练而专业的教学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中有“人”,追求立足于人、关注人、以学生的生命与发展为真正宗旨的教学。高超的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温情与力量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果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必须要实现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型,这也是政治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之所在。
就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斗争,让学生“内化”得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方法可以是榜样示范法、亲身体验法、角色模拟法、道德评价法等等。
例如,在讲《经济生活》必修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了解自己的消费状况,同时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
(1)填写《学生消费状况表》,内容包括消费金额、用途等;
(2)留意、调查身边同学的服饰、手机等情况;
(3)到学校饭堂、小卖部拍照学生消费行为,如浪费剩菜剩饭、喝冷饮、乱扔垃圾等。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现实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讲《文化生活》“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一课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两难选择”的探究题:
小贺一向钦佩小张的英语水平高,并以有这样的朋友为荣。但最近两人却“反目成仇”,彼此内心都很难过。原来小贺因为“揭发”小张当“枪手”替别人考英语而被认为是出卖朋友,遭到一些同学冷眼;小张则深感自己被朋友欺骗和抛弃,发誓从此再也不信任任何人。
结合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你是小贺,你会揭发小张吗?为什么?
(2)你认为小张应该拒绝替考吗?
(3)忠实于朋友和服从考场规则,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上述意在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其目的不在于在课堂学习中解决两难选择的问题,二是要通过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通过这一案例的探究,一方面,学生通过探究明辨了是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由此隐性地观察到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判断更为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大背景下,学生考试做题追求答案标准化、唯一化,这样不仅不利于智力开发,也不利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设置一些较为隐性、开放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思考,进而达到心灵的触动。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对他们而言,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高效的?一切为了学生生命可持续成长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更是一种长效的。如果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记得政治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时仍然心存感动,学生时代的激情与感悟在以后人生道路上仍然有所启发和帮助,那么,我们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才能真正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J].中小学管理,2010,(01).
[2]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3]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06).
[4]冯凯,黄震.提升教学理念追求高效课堂——读《解密高效课堂》有感[J].人民教育,2011,(06).
[5]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6]张力勇.高效课堂:回归教育的原点——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对教育理想的追寻[J].江苏教育研究,2011,(25).
[7]王永晔,纪金高.新课程背景下呼唤“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8]李楠.浅谈如何构建思想政治学科的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关键词】问题激发 思维碰撞 生命成长 高效课堂
一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母校来看我,看见我办公桌上厚厚的政治教科书,翻了翻之后羞愧地对我说:“老师,高三背的那些东西我大概都忘记了。”一句平淡的话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不禁问自己:这几年给这些学生教了些什么?高中几年艰苦的政治课学习,能为他们以后的人生带去一些帮助吗?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格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回想自己在高三的教学,因为功利关系,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平均分、成绩排名,自己所做的工作充其量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台考试机器。当然,不错的高考成绩能为学生进入理想大学助上一臂之力,学生也会因此感谢我。但是,作为政治教师的我,终究没有很好地发挥政治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没有给孩子们心灵深处留下更多值得回味的痕迹。想到此处,自己就越是觉得惭愧。于是,我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探索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课堂学习中的思维碰撞为学生将来的人生留下些什么。
一、用问题激发来点燃学习明灯
政治课教学中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在于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说教味教浓。这些问题带来的结果就是: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是为了高考而去努力学习的。因此,要上好每一节课首先是要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只有让学生有了热诚和动力,才能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才能让学习过程快乐起来。政治课教学的任务绝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是在于让每节课充满活力,让学生从被迫学政治到热爱政治。而要做到这一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原动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必修课讲“个人收入的分配”时,我们可以在课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一同讨论和分享。这些问题比如有:
(1)你家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你还知道一些亲戚朋友家的收入状况吗?
(3)你认为你家的收入是多还是少?
(4)你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满意吗?
(5)你有哪些建议?
当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讨论、看书时,学习动力自然就足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活跃了。学生在回答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只是理解了课本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形成了思考问题、关心社会的一种习惯。
由此可见,有意义的问题是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动力,政治教师要做的事,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起他们心中那盏知识的灯。
二、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认知品格
高中生正处于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知道同时又很有自己的想法的阶段。在与学生交流中我也发现,有时候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他们会提出一些别出心裁的非主流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往往会以居高临下的身份压制他们异样的想法。其实,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例如,针对钓鱼岛问题,国内许多地方发生了抵制日货的游行活动,有的甚至打砸日系车,打伤车主,围困在华日本公民。如何看待上述行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辩论,并分别说明自己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和理由。虽然出现了“很傻”、“脑子进水了”、“砸得好”、“打死日本人”等观点,但最后的大致观点还是回到了主流。这一课堂辩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关心国家、社会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情怀,也开始懂得个人责任与义务。
真正的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思维的激活。只有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通过课堂学习得出的结论和收获的启示才是最能被他们内化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唯有如此,才不至于出现诸如“背的东西全都忘记了”的遗憾。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辩论,充分给予学生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维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内化和升华,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得到了增强,从而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
三、以成长的名义打造高效课堂
现在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地倡导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但怎样才算得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呢?
以往,我们在评价课堂高效与否时,更多是关注教师用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发展了哪些认知能力。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之下,教师为了通过节省时间来提高成绩,往往在课堂操作中把知识揉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在这种“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则如同机器一样,只能被动地接受。
这种看似“高效”的课堂,实则被被我们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本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成长得很幸福,生活得很快乐。因而,真正的高效课堂并不只意味着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增强更多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要有精神世界的丰满和人生意义的感悟。因为,教育本质是培养“真正的人”,而绝不仅仅是完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于一个生命体而言,人的情感、品行、价值观和信仰等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恰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忽略的,或者我们认识到了却没去真正实践。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无法量化和评定,久而久之,大家都随波逐流了。这样的教育结果可想而知。 近日,由丁锦昊引发的中国游客“到此一游”现象让人们感叹我们教育方面的种种缺失。对此,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在某一问题上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自我舞台,即使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也在所不惜!”所以说,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正常需求,那么很难认为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这样看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掌握熟练而专业的教学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心中有“人”,追求立足于人、关注人、以学生的生命与发展为真正宗旨的教学。高超的教学技巧、方法和手段,只有融入了人性的温情与力量才能变得真正有意义,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如果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必须要实现从“目中无人”到“以人为本”的价值转型,这也是政治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归宿之所在。
就政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触动学生心灵,引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斗争,让学生“内化”得到正确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这些方法可以是榜样示范法、亲身体验法、角色模拟法、道德评价法等等。
例如,在讲《经济生活》必修课“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了解自己的消费状况,同时布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完成:
(1)填写《学生消费状况表》,内容包括消费金额、用途等;
(2)留意、调查身边同学的服饰、手机等情况;
(3)到学校饭堂、小卖部拍照学生消费行为,如浪费剩菜剩饭、喝冷饮、乱扔垃圾等。
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和点评。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也体验了现实生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讲《文化生活》“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一课时,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两难选择”的探究题:
小贺一向钦佩小张的英语水平高,并以有这样的朋友为荣。但最近两人却“反目成仇”,彼此内心都很难过。原来小贺因为“揭发”小张当“枪手”替别人考英语而被认为是出卖朋友,遭到一些同学冷眼;小张则深感自己被朋友欺骗和抛弃,发誓从此再也不信任任何人。
结合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你是小贺,你会揭发小张吗?为什么?
(2)你认为小张应该拒绝替考吗?
(3)忠实于朋友和服从考场规则,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上述意在引起学生意见分歧的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做出自己的“道德评价”,其目的不在于在课堂学习中解决两难选择的问题,二是要通过引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冲突,一步步把学生引向真实的内心和情境,让他们在痛苦和生命体验中获得真知,从而推进道德认知的发展。通过这一案例的探究,一方面,学生通过探究明辨了是非,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由此隐性地观察到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判断更为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并付诸行动。
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大背景下,学生考试做题追求答案标准化、唯一化,这样不仅不利于智力开发,也不利于情感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设置一些较为隐性、开放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多方面多维度的思考,进而达到心灵的触动。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我们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对他们而言,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什么样的教学才算得上是高效的?一切为了学生生命可持续成长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更是一种长效的。如果学生在毕业多年后,还记得政治课堂上的点点滴滴,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时仍然心存感动,学生时代的激情与感悟在以后人生道路上仍然有所启发和帮助,那么,我们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才能真正无怨无悔。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的“艺术”和“技术”[J].中小学管理,2010,(01).
[2]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
[3]王敏勤.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J].人民教育,2010,(06).
[4]冯凯,黄震.提升教学理念追求高效课堂——读《解密高效课堂》有感[J].人民教育,2011,(06).
[5]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6]张力勇.高效课堂:回归教育的原点——一位普通小学校长对教育理想的追寻[J].江苏教育研究,2011,(25).
[7]王永晔,纪金高.新课程背景下呼唤“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8]李楠.浅谈如何构建思想政治学科的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