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春游,是孩子亲近大自然,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放歌春天的好时光,教师要让学生在开心游玩的过程中去观察、去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然而有的教师在学生春游前就提出了许多写作要求,束缚学生的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盼望已久的春游兴致消失在习作的负担之中。例如,三月的昆明圆通动物园被樱花和海棠花装扮成了花的海洋,一位语文教师主观地策划了一次春游作文指导。教师让40多名学生跟随自己观赏樱花、海棠花,教师指什么花,就让学生们看什么花,老师走到哪里,学生跟到哪里,老师不停地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这记那,由于队伍较长,有的学生听不到老师在说什么,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有的干脆悄悄溜出队伍去看动物。下面是教师与身边几个学生的对话。
师:你们看,这些樱花有什么特点?再看看每朵花的花瓣,你有什么发现?
生:喔,这一朵有十瓣,那一朵有八瓣……真是美极了!
生:花瓣很多。三片、五片……啊呀,数不清了。
师:谁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把樱花的特点试着说一说吗?比一比谁说得好。学生:樱花的颜色有粉红的、有大红的,还有水红的。
虽然教师精心指点,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被束缚在樱花的外部特征上,翻开学生春游后交来的习作,孩子们的笔端只留下对春光的肤浅记忆:樱花、海棠花一张脸;这花那花尽是红色……描写千篇一律,内容平淡如记流水账。在学生的习作里既没有出现“春”的美景,也没有闪现“游”的感受,教师煞费苦心的指导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把程式化的作文要求强加给孩子们,限制了孩子们的观察、体验,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有创意的表达。
春游带给孩子的是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在春游之前老师可适当进行一些观察和体验的指导,但对学生的活动不要过多限制,春游时让志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去看自己最想看的,去玩自己最想玩的。这样学生的个性可以舒展,愉悦心情,开阔视野,激发起观察和表达的兴趣。
情景描述一:
郊野公园,一群三年级学生正随着一位教师走了过来,满园桃花盛开。
生:哇!太好看了!太美了!老师,这些花都是桃花吗?
师:是。老师在这儿为你们看着东西,你们去玩玩吧!要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三点钟到这里来向我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好奇地)什么发现?
师:这里春天的景色与其他地方的春景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在秋天来过这里,现在和那时的景象有何不同。如果你对这些景象有切身感受,就是你的发现。
(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草坪上,小学生席地而坐,围着教师汇报。)
生l:老师,公园大门两旁桃树虽然是小桃树,可是花团开得挺大。老树开的花没有小树开的花多。
师:好啊,在对比中发现,你观察挺仔细呢!
(听了同学的话,大家争着补充)
——有一棵桃树的花瓣很多。桃花的颜色十分好看,有红的、白的,还有粉红色的。
——桃花的颜色艳丽,一团花瓣上还有白红混合在—起的呢,真是奇特!
——路旁黄色的迎春花鲜艳得像个新娘;柳枝翠绿欲滴,随风飘曳;黄鹂鸟清脆的歌声非常动听……
——马缨花树下有一窝蚂蚁,几只黑蚂蚁忙着往上爬,就像赶集似的。
——山脚的溪流里还有游来游去的小蝌蚪,它们快要长脚了。(一名学生骄傲地展示塑料袋中游动的小蝌蚪给同学们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试着用一段话把花的种类、样子、颜色说出来,把观察到的动物也加进去说。晚上回去写成一段话,明早带来班上朗诵。
这样的春游习作指导,学生的观察不受限制,他们会游得更自由,体验更真切。
情景描述二:
春游的孩子们累了,正在亭子间休息,忽然,一阵风吹来,园里的樱花纷纷飘落,如云如雨,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讶着、观看着。
生1:啊!快看,天女散花了!
生2:呀!就像—群蝴蝶翩翩起舞!
生3:多美的一幅画呀!我们快来接住他们。(孩子们用小手接住花瓣。)
生4:我嗅到花香了!
生5:我的头上撒满花瓣。
(偶然出现的瞬间美景,让学生欣喜若狂。眼看、手摸、鼻嗅,春天被孩子们寻找到了。)
师:同学们再把这春天的诗情画意回味一下!
生1:春风吹落的樱花,像一群美丽的小蝴蝶欢迎我们来春游。我想大声说:谢谢你!春风。
生2:春天啊,是一瓶打开的香水,四散飘逸,让我们醉在她的怀抱里。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把今天观察到的情景用心记下来,回学校再把它写成作文给老师,好吗?
同学们高兴地接受了老师安排的任务。
让孩子徜徉在大好春光里!让春游激发他们的灵感,焕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把春游当作一份作文资源来开发,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师:你们看,这些樱花有什么特点?再看看每朵花的花瓣,你有什么发现?
生:喔,这一朵有十瓣,那一朵有八瓣……真是美极了!
生:花瓣很多。三片、五片……啊呀,数不清了。
师:谁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把樱花的特点试着说一说吗?比一比谁说得好。学生:樱花的颜色有粉红的、有大红的,还有水红的。
虽然教师精心指点,但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被束缚在樱花的外部特征上,翻开学生春游后交来的习作,孩子们的笔端只留下对春光的肤浅记忆:樱花、海棠花一张脸;这花那花尽是红色……描写千篇一律,内容平淡如记流水账。在学生的习作里既没有出现“春”的美景,也没有闪现“游”的感受,教师煞费苦心的指导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忽略了孩子的兴趣,把程式化的作文要求强加给孩子们,限制了孩子们的观察、体验,更限制了孩子们的想象和有创意的表达。
春游带给孩子的是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在春游之前老师可适当进行一些观察和体验的指导,但对学生的活动不要过多限制,春游时让志趣相同的学生自由组合,去看自己最想看的,去玩自己最想玩的。这样学生的个性可以舒展,愉悦心情,开阔视野,激发起观察和表达的兴趣。
情景描述一:
郊野公园,一群三年级学生正随着一位教师走了过来,满园桃花盛开。
生:哇!太好看了!太美了!老师,这些花都是桃花吗?
师:是。老师在这儿为你们看着东西,你们去玩玩吧!要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三点钟到这里来向我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好奇地)什么发现?
师:这里春天的景色与其他地方的春景有什么不同,如果你在秋天来过这里,现在和那时的景象有何不同。如果你对这些景象有切身感受,就是你的发现。
(汇报交流的时间到了,草坪上,小学生席地而坐,围着教师汇报。)
生l:老师,公园大门两旁桃树虽然是小桃树,可是花团开得挺大。老树开的花没有小树开的花多。
师:好啊,在对比中发现,你观察挺仔细呢!
(听了同学的话,大家争着补充)
——有一棵桃树的花瓣很多。桃花的颜色十分好看,有红的、白的,还有粉红色的。
——桃花的颜色艳丽,一团花瓣上还有白红混合在—起的呢,真是奇特!
——路旁黄色的迎春花鲜艳得像个新娘;柳枝翠绿欲滴,随风飘曳;黄鹂鸟清脆的歌声非常动听……
——马缨花树下有一窝蚂蚁,几只黑蚂蚁忙着往上爬,就像赶集似的。
——山脚的溪流里还有游来游去的小蝌蚪,它们快要长脚了。(一名学生骄傲地展示塑料袋中游动的小蝌蚪给同学们瞧。)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试着用一段话把花的种类、样子、颜色说出来,把观察到的动物也加进去说。晚上回去写成一段话,明早带来班上朗诵。
这样的春游习作指导,学生的观察不受限制,他们会游得更自由,体验更真切。
情景描述二:
春游的孩子们累了,正在亭子间休息,忽然,一阵风吹来,园里的樱花纷纷飘落,如云如雨,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惊讶着、观看着。
生1:啊!快看,天女散花了!
生2:呀!就像—群蝴蝶翩翩起舞!
生3:多美的一幅画呀!我们快来接住他们。(孩子们用小手接住花瓣。)
生4:我嗅到花香了!
生5:我的头上撒满花瓣。
(偶然出现的瞬间美景,让学生欣喜若狂。眼看、手摸、鼻嗅,春天被孩子们寻找到了。)
师:同学们再把这春天的诗情画意回味一下!
生1:春风吹落的樱花,像一群美丽的小蝴蝶欢迎我们来春游。我想大声说:谢谢你!春风。
生2:春天啊,是一瓶打开的香水,四散飘逸,让我们醉在她的怀抱里。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把今天观察到的情景用心记下来,回学校再把它写成作文给老师,好吗?
同学们高兴地接受了老师安排的任务。
让孩子徜徉在大好春光里!让春游激发他们的灵感,焕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把春游当作一份作文资源来开发,拓宽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我们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