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孤独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wgeg751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关掉录音笔”,心理治疗师李京生压低声音对记者说,“我不信任你。”
  “为什么不信任我?”
  “你会乱写。”
  “如果我是一个会乱写的记者,关掉录音笔我一样会乱写。”
  “可是你没有证据”,李京生向后一仰,提起眉毛,嘴角向下拖,做出一个等待、诘问又得意的表情。
  “你是一个安全感很差的人吗?”
  这个问题冒犯了李京生。“你不要这样提问”,他说,“你能这样问我,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我回答是与否,都不能改变你的看法。”
  这个四十岁的光头男人,身形高大,穿一件军绿色长大衣,表情丰富,看人的时候带着打量嘲讽的神情,善于反诘、回避和调侃。
  “这是心理治疗师的职业病”,他后来为自己作了解释。至今单身的他仍然无法谈恋爱,他说会习惯性地观察对方每一个动作,“我能在5到20秒之间判断一个人”——而这冒犯了大部分女孩子。
  “这个行业你做到极致时会非常孤独”,李京生说。在心理治疗行业,病人遇到问题找心理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遇到问题找督导,督导是业内最高级别的心理咨询师。
  保守秘密是心理治疗师的职业道德,所以压力自下而上,汇聚到督导这里。督导成了所有秘密的终端。他在人的意识里越走越深,这种深入没有陪伴,也无法共鸣,“整个中国范围内,好的督导不超过三十人。”李京生说。
  他们是最孤独的一群人。“听的东西太多了,有时会发生很强烈的反移情,你一定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因为你必须要跟对方共情”,李京生说,他坦言自己有过抑郁、焦虑、强迫的经历。
  据调查,心理治疗师的自杀率在所有行业内排名前十。而事实上,这种孤独、倦怠的感觉,却不同程度地见于各个行业和各个层级间。比如新员工、专业性太强的工作,个性太强太轴的人,在职场中都更容易有孤独感;而在一些富有创造性、需要和其他人产生情感关系的行业里,职业孤独症也非常严重。他们不是抑郁,却常感到孤立无助且不快乐。
  这样的人当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正值盛年、业务娴熟、经验丰富的职场中人,在外人眼里,他们甚至可以说职业顺遂,可他们恰恰是孤独感最强的人。
  工作像恋爱,表达完了就没话了
  “转行之后,我才知道当记者时过的是什么日子。”丁雨辰感叹说。在她做记者的第五年,通宵写稿已是常事。有时两天一夜坐在电脑前一动不动,“简直要坐成铁观音”。
  25岁开始做记者,丁雨辰像陷入爱情一样喜欢上这个职业,“我再也不能容忍朝九晚五的工作”。
  她是对职业投入感情的人,采访社会弱势群体,写稿时哭半个小时,写半个小时,“我对稿子有一种洁癖,每次都写到我能写的最好,再好一个字都不可能。”
  可是当采访写作开始娴熟之后,枯竭感反而更强了,“我发现很难超越自己,要么持平,要么走低,这种感觉让我崩溃”,她变得更不能允许自己失误。
  而五年来,不停地叙述和表达渐渐把她掏空,哪怕对她最感兴趣的题材,“在一个领域,你要表达、发声,不停地表达、发声,说完了,烧完了,就没话了。就像一场恋爱,但没有长相厮守。这个恋人太年轻了,太激动了,但你终将老去。他还是那么年轻,永远年轻,他不爱你了,不爱我们这些老了的人。”
  “记者必须经常看东西,越看越觉得自己浅薄,力不从心。有时候我怀疑,我是不是高估了自己想說的话。” 30岁的丁雨辰选择永远离开了媒体行业。
  这样表达枯竭的感觉,在媒体圈并不鲜见。“我写不出东西了”,邓林清(化名)告诉记者,四十岁的她在编辑职位上已经十年。每次,她都要把家里打扫得非常干净后才能开始写,她说,“最开始打扫一次就可以,后来慢慢变成两次,现在,我反复打扫了十几次,家里一尘不染,可还是没法落笔。”
  23岁的尹静(化名),每次写稿时都会便秘,她闭关三天,吃食全部叫外卖,而交稿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难改暴饮暴食的习惯。
  “写稿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就像便秘,你只能自己弄,谁也帮不了你。”她调侃说。“你把全部的体力、脑力,拿出来,和盘托出。稿子出来了,7天后下摊儿(书摊),一切又和之前一样,好像这篇稿子从没产生过”,尹静说,“有时你的全部价值观会一下子崩塌掉,天啊,我这么累,可是我在做什么?”
  26岁的孙章(化名),在一次被毙稿后对着屏幕大哭,那是一篇万余字的封面故事。那一晚他完全不能入睡,一直对着屏幕,可是到早晨,word文档上还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那一个瞬间你会特别孤独“,孙章说,“我觉得写不动了,就像搬东西搬不动一样,是‘不动’”,他加重语气说。
  据中国女子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调查,2012年,已经工作一年的白领中,有40%的人想跳槽。上海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两年的人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职业枯竭。媒体工作者、教师、企业高管、警察、医生、心理咨询师等行业,则是职场孤独症的高发人群。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发表小说《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一名建筑师不能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乏味工作的折磨,逃往非洲原始森林。这是职场孤独症的极致。个人已经无法应对外界的要求,在身体,情绪方面消耗殆尽,甚至陷入焦虑、抑郁和强迫。有时“多说一个字都累得慌”。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弗鲁顿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引入心理健康领域,指个人无法应对外界超出个人能力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身心耗竭的状态。
  美国著名的枯竭问题研究专家Maslach将枯竭分成三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人性化、成就感降低。即情绪一直处在疲劳状态;工作热情丧失;不能再对别人抱有感情和关怀,甚至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周围人,有时冷嘲热讽或迁怒;感觉不到工作的价值,常觉得无法胜任。
  “职业枯竭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心理状态,蜡烛熬油一样烧光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曹红蓓解释说。   “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是封闭”
  今年是王丽丽在北京女子戒毒所工作的第11年。
  早晨,铁门打开,她如每天上班一样走进一个小小的塔楼,外侧的防护门随即反锁。王丽丽拿出手机交给门卫,门卫将其放入储物格中,换一块印着号码数的钥匙牌给她。这时,内侧防护门打开,王丽丽走进后,内侧防护门随即反锁。
  这是北京大兴区女子戒毒所内。院落空旷,植被稀少,不见行人。司法规定,每个民警进门都要交出通讯设备,包括电脑、手机。
  “我已经没办法正常睡觉,三四点钟一定会醒,月经一直不规律”,王丽丽说,长期的精神紧张扰乱了她的内分泌。
  戒毒所内,一群在拘留所急性脱毒后的女人,在厅堂里有组织地打着腰鼓。动作机械而整齐,眼神戒备。藕荷色上衣长裤,短发,面色枯黄,整洁又机警。91名戒毒者,有着惊人一致的外貌和表情。“队长好!”见到王丽丽,她们齐刷刷起立,表情严肃。
  这些戒毒者,大部分吸食海洛因、冰毒。她们大多骨质疏松,脱毒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头疼、牙疼、失眠、便秘。“她们刚来的时候都很瘦,精神不好,敏感、多疑、自私,问什么敷衍过去,打开她们的心扉非常难。”
  入夜,万籁俱寂。深长的回廊里,91名戒毒者,8人一间,按时入睡。失眠、呓语、牙疼;因为小事而争吵、骚动,甚至自杀、猝死、脱逃,一切都可能发生。“夜里完全不能错神儿,要特别注意猝死”,王丽丽说。监控室密不透风,不见日光,24小时开着空气流通机。
  民警三班倒,下午班4点到12点,晚班12点到早8点,为防止聊天分散注意力,值班时监控室只能留一个人。
  整个戒毒所内只有内网,上网是不可能的事。今年31岁的王丽丽至今不会网购,对PRADA, GUCCI等牌子一无所知。
  封闭的工作环境,狭窄的人际交往,工作几年之后,过去的朋友也渐渐疏远,“她们聊的东西我都不知道,显得很傻,慢慢就不再交往了”,王丽丽说。“有时我感觉对不起孩子,没有时间陪她。我女儿上小学了,不会搭衣服,穿的总是很难看。下课之后送她去学习班,不是为了学东西,是为了多替我管几个小时”,这个梳着马尾辫的妈妈陷入黯然。
  一个年轻民警,找到所内的心理咨询师姬志斌,“我是为了不种地才读大学,现在毕业了,却带着这群劳教人员种地。挣得不多,地位又没有其他警察高,我不想干了。”他深深陷入抑郁,工作的时候淡漠、拖延。
  戒毒所里几个民警姑娘都很漂亮,年纪在二十七八岁左右,问起婚姻,都只是如释重负地说,“结了!”在这里,漂亮姑娘并不奇货可居,而封闭的环境里,能嫁给同系统的男民警,她们才觉得庆幸。
  “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封闭,没有交流”,姬志斌说,“交流很重要,你在难受的时候,看到别人和你一样难受,就觉得自己并不特殊,我干的东西有人陪伴”。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职业枯竭已经被当成一个社会问题,对怎样从社会、组织的层面解决职业枯竭,就有了相关研究,已有一套成熟的体系,帮助人们应对枯竭。美国一些公司,组织员工去国会图书馆读书,或作为志愿者,比如调查小额贷款的落实情况等等。而在中国,最近十年才陆续开始。一些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员工精神状态对企业效益、人际关系的影响。比如EAP,就是一个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心理咨询机构,通过给企业提供外包服务,解决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健全的社会体系还沒有形成,职业枯竭的压力仍主要由个人承担。尤其在北京、上海、香港等经济发达城市,人们把能长期承受压力当成一种素质。
  如果你一直不舒服,为什么还坚持?
  “欢笑声 欢呼声,吵热气氛 心却很冷……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 愈合就无人晓得。……表面镇定并不是保护色 反而是要你懂得,我不知为何,活像个孤独患者 自我拉扯,外向的孤独患者 需要认可”陈奕迅的《孤独患者》是K歌房里点唱率很高的一首。多少人借歌抒意。
  2012年11月,回龙观医院精神科。
  “甘洒热血,写春秋,哟欧欧……”一个身穿黑色长大衣的高大男人,拦住一名精神科护士,停下正在唱的京剧,“大夫,他们说我是精神病,您看我像精神病吗?”
  “哎呦,您看着真不像!”大夫退后一步,仰头端详,身体向后倾斜15度,一边点头,一边用浓重的京腔回答。
  走廊里有人见了发笑,男子一个箭步走上前,弯腰脸对脸问道,“你笑什么?我把你一手抚养这么大,容易吗?”笑声戛然而止,整个人的气场都在后退。
  在护理部副主任宁新荣看来,这种事再正常不过。
  据卫生局统计,精神科护士辞职比率达到10%。疲劳、受伤、压力,让精神科护士流失严重。
  受伤是常事。她们专门做过培训,除了正常踢打要怎么应对之外,具体到病人撕你头发要怎样做。“女病人最容易这样做,撕头发、咬人,抠、掐、吐口水。年轻女孩子,被啐了受不了,哭,洗一洗,互相劝劝,只能这样。有时实在没办法,就找个口罩给病人戴上。”
  2012年4月份,一名年轻女护士正要下班,拿起水盆去洗澡,看见一个男病人袖子里直挺挺的,来不及反应的,病人把袖子里的铝合金扫帚柄抽出,笔直刺向护士的脖子。没有扎进,斜着擦破了皮肤,她刚刚回过神,病人又刺第二下,她端起盆子本能地挡住,铝合金扫帚柄擦过盆子,直穿她右手前臂。整个胳膊被穿通了,血流不止。
  直到11月,她一直没有上班。伤口愈合了,但右手持重能力极差,切菜时不住发抖。“那种发抖不全是病理性的,她心理过不去,整个人抑郁掉了。她可能要退出这个行业了。”宁新荣叹息着说。
  重复的劳动,身体的疲劳,一遍一遍下意识唤起自己的耐心,这一切让护士长吴映红(化名)的记忆力急剧下降,四十岁的她已经无法记住细节。回家后,“累得像被人用完了一样”,她开始因为区区小事进入争吵,丈夫问,“精神病院呆久了你也疯了吗?”
  “有时候,无力感会非常强,精神科是受歧视的,这个行业的待遇又非常低。医生和护士的待遇是行业内中下等。”宁新荣说。   而精神卫生法制的不完善,同样让很多私人心理咨询师承受了极大压力。患者自杀,咨询师要承担多少责任,这一点至今不够明晰。“一个患者自杀,可以把一个刚刚入行的小医生消灭掉”,李京生说。刚入行时,一个扬言自杀的患者,让他一个星期完全失眠,“我睡不着,一直睡不着,吃不下饭,每天都担心他会自杀,又不敢直接问,怕他原本只是说说而已,我一问会刺激他真的这样做,只好把他所在小区的居委会电话、保安电话都要齐”,李京生说,那一个星期里,他瘦了二十斤。
  一种办法是辞职,“换工作,去旅游,你因为职业而枯竭,换个职业不就不枯竭了。”北师大心理学博士曹红蓓说。另一种办法是留在原来的工作上,但自己做出调试,“要么工作重塑,要么人职匹配。”
  李京生选择了后者。
  “心理完全健康的人,也会有枯竭的状态,人本身就会作出调整。坐在硬椅子上不舒服,你就会换到软椅子上。如果你长期的不舒服,却还在坚持,该治疗的是你为什么坚持了。”曹红蓓说。
  里尔克在《秋日》里说,“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孤独,曾在很长的时间里,代表着出走、流浪、宁静和放逐。可这种心境并不适用于现代人。长期身居闹市里、职业中的孤独、焦虑和智力上的优越,让他们忙碌、疲惫、讥诮。他们奔波、忙碌、抱怨、妥协,最终却停在各自孤独又专注的气场中。
  职场亚健康症状
  职场自闭症
  和先天性自闭症不同,职场自闭症并非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因职场压力而产生的自闭倾向。表现为平时独来独往,在工作场合总是很闷,不愿意与任何人多说话。调查显示,职场中有接近60%以上的人,因为环境、压力等原因而产生职场自闭症,同事之间无话可说,总希望把聊天时间缩到最短,希望交谈尽快结束。
  职场拖延症
  即Pro-crastination ,指面对任务有一种拖延心理,總是要拖到最后一刻。但作为一种病症,被列入心理研究范畴,在西方才不过一二十年。职场拖延症的原因很复杂,科学家认为,一方面可归结为完美主义,一定要谋篇布局,万事具备才能开始;另一方面可归结为抵制和敌意,把任务的难度夸大,产生抵触和畏惧心理;第三方面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认为无法做好,在纠结中把大部分时间浪费掉。
  职场强迫症
  在职场中强迫自己做一些非必要的事,或把工作潜移默化的习惯带到生活中,形成一种不可逆转、又让人哭笑不得的现象。如全天候开机,忘记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反复检查、核对报表;对身边事物高度敏感,不轻易放过任何细节;频繁洗脸洗手;戴耳机必须分清左右。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职场强迫症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在北上广等压力较大城市尤其多见。设计、销售、公关、人力资源、媒体等行业是职业强迫症的高发人群,男女比例达6:4,患者大多为中青年白领。他们苛求完美,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状态。
  职场匆忙症
  指在职场工作中,像被按下了快捷键一样难以慢下来。如总是赶着把每一件事做好、尽量压缩时间以期望达成目标、遇上交通拥堵会勃然大怒、等待结账时会变得不耐烦等。
  职场匆忙症,一方面来自生理方面:长期忙碌高压力的生活,让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整个神经系统处在应急状态,血压升高,情绪失控。另一方面,职场匆忙也来自人际关系冷漠,内心安全感差,时时有一种紧迫感,潜意识里强迫自己忙碌起来。
其他文献
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励建安教授所率康复医疗团队的调查评估,汶川地震后期需要康复医疗的人数多达7000人左右。这一数字得到了四川省卫生厅官员的承认。      小城什邡。  4月的四川,按气温已算初夏,但罗仁华出门的时候仍然坚持穿长款运动衣裤,为的是不让别人看到自己满身的伤疤——他说自己现在还不习惯把伤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中。湿热的天气加上长衫的包裹,使得那些硫酸在皮肤上造成的深三度烧伤伤口奇
临近开学,北京意外地刮起了一场围剿奥数的风暴。这次风暴是由8月18日CCTV新闻频道的奥数报道引起的。此后,每天播发揭露奥数的新闻不止,来势不可谓不大。  说起来,近年来社会对奥数的批判讨伐从未停息过,2008年我曾发表过一篇《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的博文,引起轩然大波,也只是媒体上热闹。奥数打而不倒、愈演愈烈,已经形成巨大的经济产业。这次却不一样,有关方面雷厉风行,特别当真。北京市副市长开会紧急部
已故荷兰历史学家彼埃特·盖尔曾经说:“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积极的潜台词是,历史总有辩明的一天。19世纪的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乐观地相信,有朝一日,人类将写下“终极的历史”,因为“一切情报资料都可能得到”,尽管他那一代人还无法实现这个目标。20世纪的多位暴君则更为自信,他们认为终极的历史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过,实现这一点的不是靠档案的丰富,而是他们独揽一切权力后对档案的限制,对学术的干预,
任建宇们的案例,一再提醒我们,劳教制度的改革越快越好。让公民免于非审判的不自由,是我们社会长期以来追求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种不经司法审判程序而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制度,劳教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彼时,针对的是“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分子”,到上世纪 70年代末,劳教的对象转变为惩罚那些破坏社会治安又不够刑事处罚的“大法不犯、小错不断”的人。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2000年,《中
“我们手牵手,互帮互助,决不认输”这是泰国多家电视台当下反复播放的一首“洪水歌”,与此伴随的是泰国灾区民众相互救助,政府人员奔赴一线的救灾画面。这样的歌曲,Youtobe上可以搜索到上百首。  大城府、巴吞他尼,一个个泰国的旅游圣地或工业地带,先后被洪水淹没。三个月来,泰国77府中洪水肆虐的地方上升到28个,截至10月25日,已有356人死亡,数百万人被迫逃离家园。  但洪水还在泛滥,曼谷市区
作为本次学术造假争端的一个“副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以及生产它的天士力集团也将继续接受考验    “我们正收集证据,准备起诉李连达。”天津天士力集团总经理李文在电话里的声音明显有些激动。  起诉源于李连达近日的一番言论。今年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对媒体称,天士力集团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有效成分低,疗效差,同时存在严重副作用”。  复方丹参滴丸上市已经有15年,是国内销量最大的复方丹参类药物
中国新闻周刊: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多元的背景下,中共各级党组织在维系公信力和影响力上面临新的挑战,此种背景下,你认为中共党代表工作室在“重塑影响力”上有什么独特价值?  蔡霞:中共党代表工作室的积极意义在于,原来政党是管理社会,现在中共党代表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很多老百姓到工作室是谈困难、问题、要求的。这就使政党和党员不再是过去仅仅依靠国家行政权力来发挥影响力,而是通过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服务群众
美国第一大军火企业接班人托尼·斯塔克在遭遇恐怖分子绑架时,被炮弹碎片击中心脏。历经种种曲折,他从死神那里重获新生——帮助他的心脏恢复跳动的,是胸口里的一个用核聚变能源块做的动力装置。后来,这个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又给自己做了一套用核聚变能源驱动的钢铁盔甲,使自己成为惩恶扬善的超级英雄。  电影《钢铁侠》里的这一故事,虽然有浓郁的科幻色彩,可也并非凭空杜撰。比如,钢铁侠心脏里的核聚变装置就脱
在“十二五”对中国人口政策的描述中,翟振武贡献了关键的一个词。  “现在的说法是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原来说的是‘调整’,这是我给改的。‘调整’含有对原来否定的意思,‘完善’是说让政策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翟振武说。  “这个‘完善’主要说的是放开。”翟振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决定将这一说法写入“十二五”规划时起,人口政策的调整就已经进入中央层面的考量。  今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
“他们往上奋斗,我们往下漂流,靠着刹那的码头,答应我,不靠大时代的户口……”黄耀明穿着华丽,牵着台湾创作歌手陈珊妮,唱起《下流》,掀起“文艺复兴2012音乐节”的一次高潮,台下4000名观众站在草地上挥舞双臂,一片沸腾。  11月24日,香港首个汇聚两岸三地歌手乐队的华人户外大型音乐节举行,为“文艺复兴基金会”的正式成立揭开序幕,从下午三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深夜十点,演唱者包括来自台湾的陈珊妮,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