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azho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朝升是我看着成长起来的年轻班主任。当年他拜我为师做班主任,几年过去了,他现在是我校的优秀班主任之一。他的可贵之处,不仅仅在于虚心好学——他特别善于向其他老师请教,而且酷爱阅读,更在于他能够将学到的经验富于创新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比如班级小组日记。
  刘老师是教地理的,但他班上学生的日记,却胜过不少语文老师眼中的“优秀作文”。这里的所谓“优秀”,不是说文笔有多么优美,而是指精神活跃,心灵飞扬。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美德灌输”,而忽略了“思想自由”,甚至有意无意地扼杀孩子充满活力的各种“幼稚”“偏激”的想法,许多创造的萌芽也因此被我们的“教育”掐掉了。这是教育的失败,更是教育的悲哀。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因此,所谓教育中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一种心灵的安全感,他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敢说。因此,班主任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各种话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师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字,这种文字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作“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或把学生的某些想法当作“异端”予以“批评”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思想时,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
  小组日记,就是刘朝升老师为孩子搭建的“自由论坛”。当然,刘朝升老师还在成长中,他的做法还在继续完善中,但通过班级小组日记让学生自由表达,让思想冲破牢笼;教师也通过孩子的文字,吸收青春的养料——这也是一种成长。
其他文献
每个CEO都渴望拥有合适的工具来推动创新和增长、提升日益分散的员工工作效率,诸如整合优势资源、方便地交流思想、促进创新并且能避免像传统的面对面会议那样浪费时间也是每个CIO急需回答的问题。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众多基于云的协作解决方案,现在决策者不是没的选,而是为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平台犯难,并且协作工具和其它系统的集成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今天,终端用户不仅希望协作工具不再是无法和现有系统集成的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