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亚大陆的史前语言接触看汉藏语系的起源问题

来源 :暨南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86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现代人的起源问题,主要的争论存在于多区域性模型和单源模型即源于非洲之间。起源于非洲的假说,在学术界占主导地位。我们也赞成非洲起源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选择了来自世界上22个不同地区的1000多名男性,对他们的Y染色体进行分析,并排出基因变异的图谱,同时也对来自母系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排序。结果发现,不同人种有一位共同的非洲女性始祖,生活在14.3万年前,而人类的男性始祖则生活在5.9万年前。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则选取了53名来自不同地区、种族、文化的实验者,对他们的全部线粒体DNA进行研究比较,从中发现:约12至22万年前,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人群是现代人类的共同祖先;大约在2至8万年前,大批人走出非洲迁徙到世界其他地区,取代了这些地区原有的人类。根据基因研究,东亚地区南方人群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而北方人群则相对较少,在Y染色体单倍型上仅拥有南方人群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推测,现代人在东亚的最早迁徙是由南向北。我们的非洲祖先到达东亚的时间可能是6万年前。他们首先居住在东南亚一带,而后逐渐向北迁徙,跨过长江、黄河,北及西伯利亚。语言学家把南亚语、澳台语(包括南岛语、卡岱语)、苗瑶语归入南方大语系(Austric),我们以为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中亚居民在东亚北部某些居民在遗传学上的类似性,说明中亚地区的资料在研究东亚民族(包括南方与北方)的起源问题上具有极端重要性,这在今后应引起充分注意和重视。在汉藏语系的起源和分类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但总的来说,华北与中原的远古部落(很可能说一种原始汉藏语系的语言)与长江流域和南方的侗台语各族、南亚语言上有所反映。中国新疆等地区从远古到中世纪早期的人种状况是欧罗巴型人种占优势。古代印欧语系语言,主要是吐火罗语,稍后还有印度—伊朗语族诸语,与主要是蒙古利亚人种类型诸族所说的汉藏系语言也有联系。至于汉藏语和阿尔泰语系诸语之间,也不能排除在发生学上存在着一定亲缘关系的可能性。此外,俄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汉—高加索语系”的概念,把汉藏语、北高加索语和叶尼塞语包括在内。这个语系又可能与美洲印第安语的Na-Dene语系有关。美国学者最近更将巴斯克语、布鲁沙斯基语(Burushaski)、苏美尔语(Sumerian)等语言的材料加入进去,从而为汉语具有更远古的语源关系提供了更进一步的线索。这个与中国境内语言的系属分类有关的Dene—高加索大语系的推测,已经得到美国语言学家如葛林堡(J.Greenberg)的赞同,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因此,对汉藏语系的起源问题,应该从史前的全球语言联系特别是欧亚大陆的语言接触的角度重新审视。通过基因分析,结合群体遗传学调查和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将逐步弄清欧亚大陆说同一语系和不同语系语言的族群之间是否存在亲缘关系。这方面的探索还刚刚起步,但前景广阔,我们期望在新世纪里获得长足进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