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金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南京城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个世界级品牌——南京金箔。不仅全国著名寺庙、古老与现代建筑用南京金箔进行贴金;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也几乎都用南京金箔装饰;连世界上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都在使用南京金箔。
   金箔的故乡在江宁,无论是那尊金箔大型贴金纪念碑、那条4公里长的金箔大道,还是那座世界上唯一的金箔艺术馆,每一片薄薄的金箔,都承载着2500年厚重的中华历史。
   2006年5月,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它踏上世界级非遗的申报征程。
  
   神奇技艺耀世博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江苏馆里展出的一件作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来自南京的“贴金吉祥龙笔筒”,在展览厅里格外夺目耀眼。通体金灿灿的,外壁雕刻着栩栩如生的浮雕龙纹图案,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熠熠生辉。游客们无不对这件贴金艺术品赞叹有加。
   工作人员介绍,这只笔筒耗费了99%纯黄金打造的金箔一百多张,手工贴合,全身几乎看不到接缝。
   场馆另一边,杨文、戴登峰这对年轻人面对面坐着,你一锤我一锤地敲打着一个纸包,不断有游客被吸引过来。
   “纸包里有什么?”“是在打牛皮糖吗?”类似的疑问不时从人群中发出。现场的工作人员耐心为大家答疑解惑:“这是在打金箔。纸包里是由乌金纸包的1920张金片,两个师傅这样捶打3万多次、四五个小时,能打制出每张厚度在0.12微米左右的金箔……”
   杨文和戴登峰是目前中国最年轻的两位打箔人。2006年冬,两人拜葛义根为师。当两爱徒学满出师,并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上大出风头时,葛义根忍不住心中的激动,连声叹道:“好啊,终于可以传下去了。”
   葛义根是南京金箔锻造技艺的传承人。自幼跟随父辈学习打箔技艺的他,被称为“最后一个打箔人”。打了一辈子金箔,最想的就是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在历史上敲打
   每一个普通的清晨,葛义根便会早早地来到厂里的人工打箔房,衣着单薄,因为打箔房里是没有冬天的。与大家打过招呼以后,他拿起一把铁锤和对面的王必生相向而坐。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葛义根说打箔必须有两个人,一主一辅、互相配合,才能打出好箔,而王必生是葛义根最佳的拍档。两人负责的是“打开子”和“打了戏”两个打箔工序。“了戏”是南京的一句方言,意思是,完结了,没有了。“打了戏”是指金箔最后的打制工序。
   两位师傅打制出来的金箔,薄如蝉翼、柔似绸缎、轻若鸿毛。成品率高达100%,明显高于现代打箔机80%的成品率。葛义根说,被机器打坏的金箔,拿到他手里,靠他亲手敲打、补平砂眼,就能做到“起死回生”。
   两个人的锤子,也是有区别的。葛义根使用的是主锤,7斤重;王必生拿的则是辅锤,5斤重。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工具,用起来很顺手。在两个打箔的过程中,他们需要完成七八万次的连续捶打,才能使金箔成型。
   与打箔的刚猛有力相比,“出具”则显得温婉动人。只见一个女工轻启丹唇,吹出若有似无的一线风,一边用鹅毛轻巧地将其挑至柔软细致的茅台纸内。然后,便是“切箔”。即用竹刀将一片金箔挑到皮盘上,金箔见风起了浪,冲皮盘吹口气,金箔就变平整了。用一个平行竹架在金箔上横一下,竖一下,划出一个“井”字。切割完毕,又对着皮盘缓缓吹气,被切下的“井”字四边,乘着风势飞走了,留下四方形的金箔成品。又用竹刀将切好的四方形金箔轻轻一挑,挑入茅台纸的夹层里,整道工序就完成了。
   吹金箔的功夫要练半年以上才能运用自如。三支蜡烛一线排列,吹灭中间一支,其他两支纹丝不动,达到这种水平才算合格。
   葛义根说,旧时老艺人将金箔业分为五行,拍叶、装沾、做捻子、出起(出具)、切箔,不知过了多少年,艺人们又将这个工序细化为十二道,有了打开子、炕炕、打了戏等内容。这些看似古怪的名称是先古就定下来的,改不得。
   在南京金箔锻造技艺复杂的工序中,最核心的技术则当属乌金纸了。乌金纸是在打箔过程中用来包裹金片的一种黑色纸张,具有很强耐冲击性和耐热性。金片能变成薄薄的金箔,乌金纸功不可没。
   乌金纸的制作方法极为考究。需要浙江山区里的一种竹叶,将其埋于地下五年,然后取出用石锤捣烂,成为纸浆制成纸张。之后金箔艺人先用豆油灯熏烤唐朝传下来的瓦片,待瓦上形成黑炭后刮下黑粉,再将黑粉与植物胶混合后涂在竹叶纸上,经过烘干,才能得到乌金纸。如果没有上好的乌金纸,纵使打箔技术再好也打不出高质量的金箔。当年江宝全和金箔老艺人们花了大量时间用来培养乌金纸,对于整个南京金箔的起死回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跌宕的文明
   古老的南京金箔锻造技艺的传承也同样经历了跌宕起伏。
   时间倒退30年,别说这一项打箔技艺,连整个金箔行业都差点湮没在历史中。
   1983年,38岁的江宝全被调往当时的南京金箔棉线厂担任厂长。在那之前,江宝全对金箔有所了解,那是中国民间工艺中恢弘的一段历史。从六朝时期开始,南京金箔便留下了最初的痕迹,后来唐宋时期文化发展带来的初步繁荣,再到后来元明清时期在南京设立专门的织造机构供朝廷御用。2500多年来,南京金箔都是一项闪着金光的技艺。然而一到厂子,江宝全却大吃一惊。一个传承着古老文明的载体,竟然坐落在江宁火葬场旁边,厂里亏损极为严重,竟是当地最大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更要命的是,金箔艺人被下放改行,金箔锻造技艺后继无人,连乌金纸都几乎断绝,整个南京城从事金箔锻造工作的人仅仅剩下两三百人。
   江宝全震惊,更痛心。难道要眼睁睁地看着金箔锻造技艺就这样失传吗?绝对不!他打定主意,即使自己下台,也要为后人铺好路、垫好底。
   江宝全请回了已经改行的金箔锻造艺人们,一起培养几乎快要失传的乌金纸。然后请当时厂里的金箔艺人回乡下老家把亲戚朋友都叫到厂里来学习金箔锻造,还冒着被上级批评的风险要为艺人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福利。
   几年下来,厂里的境况有了很大的好转。特别是凭着改革开放后,大量寺庙、宫殿的修复以及天安门大修需要的大量金箔的机会,厂里的生产恢复了,收入也提高了,艺人们也就愿意留下来做这个行当。南京金箔总算走出了最艰难的日子。
  
   流金的时代
   时光飞快地流逝,当年男锤金箔,女织锦线,全家动手的热闹场景如今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金箔锻制工厂,机器运作声不绝于耳,但有些工序却是非手工不可。比如“出具”和“切箔”。正是这些无法用机器替代的手工技艺,保证了南京金箔参与国际竞争时的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
   江宝全带领着南京金箔厂早已经发展成为南京金箔集团。他把传统打箔技术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便派人到东南大学、西安交大等大学进行打箔机的研究。随后,在其他各个工序里也都采取现代科技方法与传统手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都获得了成功。现在的南京金箔集团,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向海外很多地区出口。其金箔产量已经占据了全国金箔总产量的90%,世界总产量的70%。
   比起几十年前金箔行业里的寥寥几百人,如今的景象可谓欣欣向荣。仅是南京地区金箔企业就有近百家,金箔锻造从业人数达到几万人,全国范围内更是多达十万人。
   而金箔技艺往往是通过贴金展示出来的。据说从1958年期,一世班禅活佛每年都会转成来到南京,带一公斤金箔回藏,用于寺庙修葺。
   近年来南京金箔在北京奥运场馆、中华世纪坛等当代著名建筑上贴金,还在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的皇宫、日本大坂牌楼、扎伊儿总统官邸、圣彼得堡等世界著名建筑物上展现了辉煌。
   金箔而今开始朝着普通人的生活走来,不仅仅只是庙宇、佛像以及帝王贵族的专属品。
   同样享有盛誉的“南京云锦”、“扬州漆器”、“苏州缂丝”等一批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也看到了南京金箔的影子。在欧洲的家具市场上,南京金箔已经成了非常受人欢迎的设计元素。
   一位贴金师在世博期间,运用南京金箔为世博吉祥物“海宝”进行贴金。贴金后的“海宝”显得更加可爱,全身金光闪闪别有一种中国韵味,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现在,走在任何一条街道,都能看到贴金的招牌。任何一家礼品店,都能看到到贴金的工艺品。甚至连每一包香烟,都可以看到金箔拉线。
   2009年,首届中国“龙潭杯”金箔金线创意应用设计大赛轰轰烈烈地展开。设计者们将金箔运用到电子产品、服装、皮具、家具家饰等方面的产品上。整个比赛过程中,充满了与时代紧密贴合的创意气息。
   可以看到,如今的南京金箔产业,包括与金箔相关的衍生行业,例如贴金、金线制作等行业,也有越老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同时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薄薄的一张箔,承载了祖辈们数千年的文明,见证了曾经的盛世和萧条。
   经得住历史敲打的古老技艺,一定是会成为传世瑰宝。
其他文献
语篇导读  人人都有自己的宏伟计划和美好梦想,但是大部分人总是会计划落空,梦想也难于实现,其原因是没有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努力完成计划的恒心。因此我们应规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并认真付诸实施,总想走“捷径”并不是成功之路!  Everybody has a dream or a goal. How to make it true and reach it? Make a plan, work the p
[土壤]  丰裕的物质条件,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以及上海人高品质的生活情趣,为上海的创意之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格调是这座城市的血液    有人说,如果缺少了有格调的上海,或者缺少了上海的格调,不知道会少去多少谈资。  格调,是上海的态度。  这是一个从滩涂上建设起来,一开始就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城市。著名的宝庆路3号,曾经是上海“染料大王”周宗良的私人宅邸。这座看似寂寥的陈旧宅邸里,每逢周末,
另一个自己。隐藏的自己    一个明媚的下午。一所雅致的茶餐厅里。巨大落地窗旁的长条桌子前,汇聚了一张张神采飞扬的年轻面孔,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只神秘的箱子,这使他们看上去有些与众不同。在一片熟识的欢笑声中,箱子被小心翼翼地一一打开……“哇!”连前来倒水的服务员也发出一声惊叹,只见—个个精心打扮过的逼真娃娃身着考究服饰,挂着出水芙蓉般清丽的笑容,像真人一样或坐或卧,在桌前优雅地休憩,比全场所有客人都
设计圈有条共识,被“红点”点中的设计必属设计极品。    如果您没听说过“红点”,您“OUT”了。  源自德国的红点设计大奖(Red Dot Design Award)是国际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顶级标杆奖项,于是设计圈有条共识——被“红点”点中的设计必属设计极品。获得该奖意味着产品外观及质感获得了最具权威的品质保证,同时,获奖作品还将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认知。许多经典产品设计如苹果电脑的iPod、兰
语篇导读  幼年因病失明又失聪的女作家海伦·凯勒,她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以顽强毅力学会了阅读和说话,直至写出旷世之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给人们尤其是逆境中的人们极大的鼓舞。可是你知道她是怎样学会阅读和说话的吗?  Helen Keller was an American author, political activist, and lecturer. She was born
我喜欢画画,喜欢做白日梦,我幻想在山脚的一片开阔空地上,成群的羊儿聚在一起,羊毛是冰淇淋做的,我想加点奶油在羊身上,尽情品尝。    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间露天休闲厅里,阿雅要了杯奇异果汁,找了张空桌坐了下来。趁着服务员拿饮料的空当,她拿出包里绣了一半的绣品,一头扎进了自己的世界。  齐耳短发、看上去有些恬静的阿雅,全名叫阿雅·卡珂达(Aya Kakeda),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日本女孩,不过,她现在却
王文定:籍贯湖南,1952年生,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全国棕编行业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当40余年的艺术心血被毁,王文定依然放不下手中那一片棕叶。  清晨,湖南群艺馆里一片安静,一位身着大花袄的中年妇女早早地来到“非遗”展厅,她在其中一个展台边坐下,拿起一片修长的棕树叶开始编织,十来分钟后,一只活灵活现的蚱蜢就在她手里显现出来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想不到,全国唯一的棕编
  
任何东西做到极致,都能带来不一般的体验。内行人仅从一个海鸥标的质感,就能看出一条牛仔裤的价值。    有一次我走在街上,听到后面的小孩对妈妈说:“看,前面那个阿姨把“麦当劳标志”贴在了裤子上。”听着又好气又好笑。  很多人最初都是被Evisu时尚夸张的风格吸引,而后因为它的手工细节,喜欢慢慢沉淀成了痴迷。这并不难理解,因为Evisu牛仔裤上的一笔一画,一针一线都是一位疯狂的古典牛仔迷以自己对藏品的
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海教育領域启动“十四五”规划的制订,大力发展智慧型基础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