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吸引力”打破沉闷课堂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4o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历史课堂教学中三方面的“吸引力”:生动的课堂、情感的语言以及美好的氛围,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因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破现有的沉闷尴尬的现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课堂;有效教学;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11-02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听学生埋怨学习太辛苦,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只是迫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才不得不拿起枯燥的课本。这样的学习,毫无趣味而且动力不足,有悖于与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过渡为主动学习。诚然,我们不能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指挥棒的升学制度,但我们能否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带给学生一点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得掌握所学知识呢?我们的历史课堂应该具备哪些吸引力,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呢?
  一、吸引力之一——生动的课堂
  就历史学科本身而言,原本是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但当我告诉别人我是历史老师时,反应基本相似,都说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历史老师都很呆板。私下与学生交流时,学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有些时候我们为了使学生把基本知识记住,只专注于课本上的条条框框,把本该很生动的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许多人认为,只要认识汉字的人都能教历史。在我看来,一般人所认为的历史课就是照本宣科,完全忽略的历史课堂所应有的幽默生动性和能动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于教学的趣味问题,有着许多的见解。如南宋的朱熹就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实际状况亦如此,一堂有趣的历史课,可使听者乐而不疲、津津有味;而一堂枯燥干瘪的说教,则只会使人兴致索然。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历史教学、完成历史学习,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初中学生未脱离小学故事化的历史教学,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能一味灌输理论性的知识,也不能单纯地画几条线,写几句结论,这样会成为一首“催眠曲”。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以生动、直观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讲故事的氛围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可以促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觉历史不再遥远,历史的魅力也由此显露出来。选择恰当的时机,运用巧妙历史故事和幽默化的语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导入新课的设计方面,如讲“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演唱歌曲《松花江上》导入新课,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对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巧妙地插入历史小故事,给学生加一济“兴奋剂”,有助于再次调动课题气氛。比如,讲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时候,加入一段“马桶御洋兵”的故事,既可以吸引学生听讲,又能深刻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官僚的愚昧无知,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落后。另外,如在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时,补充平壤守将叶志超丢盔弃甲狂奔五百里,一路逃回中国境内的史实,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找到了战争失败的内因,更明白了"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在新课进入尾声的时候,学生大多开始不耐烦,教师在这时候提出一个有悬念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给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把历史课堂生动化简单理解为依靠大量故事等充斥其间,实际是片面的,所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是不能持久的。因此,还应具备第二种吸引力。
  二、吸引力之二——情感的语言
  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合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对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状态怎么激励人,没有勃勃的精神怎么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中来。”这就需要教师用充沛的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知识进行描述、分析,时时吸引学生。如果教师的讲授充满感情色彩,则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灿烂的青铜文明》一课中奴隶的悲惨生活时,让学生闭上眼睛,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叙述“我是被主人用一匹马加一束丝买回来的一个可怜的奴隶,每天干不完的活,却从来都没有吃过一顿饱饭,还经常受到主人的鞭打,我身上刻着耻辱的印记……”用低沉、缓慢而苍凉的语言再现了奴隶的悲惨命运。同学们在深受感染的同时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的残酷和野蛮的本质,并进一步引出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的基础上的。这里要强调的是,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必须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教学语言的情感应依内容而异,须有分寸。讲课前必须深入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如果教师本身对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内容实际上并无深挚的情感,态度冷漠,那么,生硬的华丽辞藻与过火的表情动作堆砌起来的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的所谓富有“情感”的语言,只会令学生感到可笑和反感,失去历史应有的真实感。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那么,学生就会保持持久稳定的注意力和高涨的学习情绪,让历史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三、吸引力之三——美好的氛围
  创造历史课堂的美好的氛围,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讲求教学语言之美。语言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也是诉诸听觉的审美对象。因此,我们的教学语言除了充满情感之外,还应具有美感。要使历史教学语言具有美感,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将历史教学语言加以文学化和哲理化。具体说来,当讲述人类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时,语言应充溢着流动的诗韵之美;当讲述在山河破碎之际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时,语言应具有深沉悲壮之美;而当讲述历史上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或争霸战经过时,语言则应具有生动之美,使学生由听觉转化到视觉,仿佛可以听得见金戈铁马之音,看得到硝烟翻腾之景。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切领略到历史的魅力。所以从历史教学的“吸引力”角度考虑,强调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学化一点、美一点,决不是可有可无的。此外,美好的课堂氛围还在于教师施教过程中,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课堂和谐融洽。教师要理解学生,要懂得孩子的感情,要知道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有了成绩希望受到肯定,有了失误愿得到理解和同情。因此,应从教学方法中排除强制性。事实上,在教学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同样,一个轻蔑的目光、一个冷漠的脸色,也都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挫伤。“动人心者莫先乎情”,让学生在赞扬中不断进步,不断获得学习历史的动力。无论是生动的课堂、情感的语言还是美好的氛围,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使之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抛弃传统的灌输式教法,让整堂历史课每一分钟都充满吸引力,让学生爱上历史!
其他文献
摘要:民办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尚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照搬公办学校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局限于以管理为本、评教内容较为单一等。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OBL理念下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OBL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25-02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学
摘要:“课堂质量”成为广大教师教研的追求方向。在教改浪潮中,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怎样切合自己实际走出一条探索之路,这是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三导三动;历史课堂;简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50-02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质量”成为广大教师教研的追求方向。在教改浪潮中,各种课堂教学模
摘要:提高教研实效的有效性要求教研组扎扎实实落实好教研制度,注重教研的热度、深度、广度,注重老师的学习,引领老师成长,做好研讨、总结工作。  关键词:教研制度;备课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240-02   教研组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学校组织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一个学校教
摘要:通过总结多年来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教训,在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研究生管理方法和培养方法。设计系列的集体活动,打造优秀的科研团队精神,倡导研究生的个性发展。指出研究生在上学期间应该寻找四样东西:找差距、找自信、找特色、找方向,应该渡过三大难关:查文献、做实验、写论文;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有三大忌讳:包办代替、拔苗助长、不管不问。用化学工程的语言讲,研究生相当于原料和产品,学校相当于化工厂,
摘要:目前,如何培养应用科技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于2012年12月正式启动了“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旨在培养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2014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为例,探讨应用科技型大学如何进行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使得学生更具有应用实践能力,并满足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应用科技大学;专业培
摘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需注重实践教学。如何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现状,总结经验,寻找对策,希望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10-0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
摘要:“陌生化”理论作为文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对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将这种文学理论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而且开辟了“思想移植”的工作新思路,为研究生校园媒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陌生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67-02  在当今媒体全面进入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立体图形的教学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难点之一,特别是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到立体图形的学习,立体空间观念较为淡薄,学习难度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应让学生更多地去动手操作,增加直观感知。  关键词:课外;延伸;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08-02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正宪老师在“数学课标(2011)
摘要:“自由表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已被《语文课程标准》吸收并赋予习作教学勃勃生机,给习作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路。但“自由表达”并非“自流表达”,它是学生学习习作时应有的一种心态,即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力的心态写作。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自由表达”提出的背景、“自由表达”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达到“自由表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习
摘要:论文从海外课堂适应了旅游与酒店业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从海外游学应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规范管理、落实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精心设计游学课程,为培养国际化人才而创新教学内涵三个方面论述了海外游学必须确保严格的课程化管理的新模式。这种海外游学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资源和国际平台,将三尺讲台设在国际大教室,使丰富的游程服务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使学生在这个综合性情境课堂里寓学、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