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艺术中的色彩情感效应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in5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离不开色彩,电影艺术也充分显示出色彩的强大艺术表现力。艺术家们将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进行巧妙而合理的运用,不但能够增强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而且能够使得作品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在这一过程中,色彩情感效应的巧妙运用,对烘托整部电影的艺术氛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色彩 情感效应 电影 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064 文献标识码:A
  
  在实际电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精心地选择美丽的场景,准确地布置光线和色彩,拍摄出许多具有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画面。艺术家们还把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而且回味无穷。这正是因为色彩的情感效应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色彩情感效应的再认识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色彩作为一种感官刺激,能够促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由一系列色彩艺术效果而带来的情感反应就是色彩的情感效应。电影作为对现代社会构架的再组合再创造,巧妙而合理的运用色彩元素能够增强影片中社会和人物的渲染力度,而影视色彩中主客观色彩交替、融合的色彩结构形式,建构起现实与梦幻、电影与现实相互交错的视觉节奏。如果说影视作品的画面造型是以形动人的话,那么色彩则是以情感人,形色交融,色彩赋予了影片中的影视形象更为深刻的视觉内涵和表现力。
  色彩的情感效应作为感性情感经验的再现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结合缤纷复杂的客观外物作用于感官,从而产生影响着其他的情感效应。例如在某些影片中表现与恋人幽会于湖畔月下,那波光粼粼的湖水,那玲珑皎洁的圆月,伴随着朦胧的淡淡的青色色调一起印入大脑皮层。后来,那波光朗月的表象再现,爱恋的情感就再生;或者,爱恋的情感一产生,波光朗月的表象也就可能再现。这就构成了情感经验的感性层次。影片场景中景物和色彩的相近、相类似感性情感经验因素的再现,更易激起观赏者的情感波动,这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烘托影片效果的气氛起到非常突出的作用。
  色彩的情感效应是也属于理性情感经验的积累。情感标准的形成与提高,离不开情感经验的理性层面。同时情感经验的积累也并非是完全被动地记忆,也能够主动地对这些情感记忆进行组织、整合和再加工,具有巨大的能动性。
  电影艺术就是将影像、声音、光线以及色彩等元素,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艺术性的进行排列组合,在银幕上还原为极其逼真的活动影像,并以此表现、传达一定的内容与情感,使观赏者通过视听感官接受的信息刺激来完成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通过从事编导取景设计的电影工作人员的自身艺术修养和色彩修养的提高,利用大众艺术——电影这一渠道来带动本民族的欣赏水平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色彩的情感效应在电影艺术中的艺术表现
  
  色彩的情感效应是对于特定的人群而言的。由于有着共同的种族,共同的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所以,人们常常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或者十分相似的色彩情感。这种色彩情感一般包括:对于色彩有共同的喜爱和厌恶;对色彩的刺激有相同或相近的情绪反映。这种由于色彩刺激而引起与此相关联的某种事物的心理效应,还与接受者的个人经历、记忆能力、知识水准等因素相关,并随着接受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此外,接受者的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文化背景、职业特点等个体差异的不同也会使个体产生的色彩联想不尽一致。但是,从调查的结果和以往的经验来看,人们的色彩联想是存在相当大共同性的,即具有客观的倾向性,这种不容忽视的共同性或倾向性正是我们应当着重强调。研究特定人群的色影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这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烘托影片效果的气氛来讲更具有突出的意义。
  色彩在电影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更加逼真的再现现实,而且还表现在人物塑造、环境造型和加强戏剧性效果等许多方面,这正是色彩情感效应的艺术魅力。在利用色彩的情感效应来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一些十分成功的实例可供我们参考。苏联导演艾克拍摄的第一部彩色影片里,一个土里土气的工头追求一位美丽的姑娘,他对她百般讨好,但姑娘愤怒的拒绝了他,这时我们看见她那双温柔的蔚蓝色的眼睛阴沉了下去。
  色彩的变化能够表达出没有颜色的面部表情所不能表达的情绪和感情。色彩的变化为面部表情增添微妙的神韵。因为脸上的肌肉即使一点儿都不动,脸色的变化也可以极富于表现力。由此可见,细微的面部表情是可以借助于色彩来表现情感变化的,以此来感染观众,带动观众的情感变化,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在美国导演维克多·费莱明拍摄的著名电影《飘》(又译《乱世佳人》)中费雯丽成功的塑造了斯佳丽这一典型形象,而在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导演充分利用了色彩情感效应,将斯佳丽多情任性、自私贪婪、残忍冷酷以及自强不息的性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当女主人公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卫希礼将要同别的女孩结婚时,草率地同自己并不相爱的查理举行了婚礼。但婚后开赴南北战争前线的查理阵亡,年轻的斯佳丽刚脱下白色礼服,又穿上黑色丧衣。
  正是这一黑一白的色彩反差的强烈对比,不仅使得观者感同身受斯佳丽的处境,同时也让影片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重。但是斯佳丽的性格决定了她不甘寂寞,而且要出尽风头。她很快就忘却了情感的伤痛,身穿黑色丧衣去参加舞会。在五彩缤纷的衣衫裙摆间,斯佳丽的黑色丧服显得格外显眼而凝重。对一个刚刚丧夫的寡妇来说,这一色彩的反差,心绪的低落,无疑映射出她性格心态乃至对于生活的态度。
  影片导演正是通过这一系列色彩强烈的对比反差,借用色彩的情感效应来大力渲染影片的戏剧效果,更进一步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电影作品的感染力更为强烈的深入人心。
  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集中表现在抒发情感和表达象征性含义两方面。镜头对于不同的色彩色调的巧妙变换,能够进一步烘托故事情节的情感氛围,观赏者会从生理——心理——生理的传感链中获得诸如“阴郁的情绪”、“亢奋的情绪”或是“明快的情绪”之类感受而产生的情感效应,使得影片产生更为浓烈的感染力。所以,掌握色彩的运用,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情绪,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视听效果和感染力。
  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在影片《红色沙漠》中叙述的是主人公朱丽娜由于车祸留下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对周围的一切都能产生病态的反应。她终日神思恍惚,无法排解自己的迷茫惆怅。为了表现她那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影片以阴暗的灰色和褐色作为背景基调,并运用了许多主观性很强的色彩,大胆改变了实景中某些事物和环境的颜色。导演将片中本是白色的墙壁、红色的苹果以及绿色的树林都处理成令人压抑的灰色,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主人公此时此地万念俱灰的消极情态。
  不同色彩可以引起人们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不同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但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同一色彩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白色象征纯洁;玫瑰色象征爱情;红色象征激情等等。而在《红色沙漠》的影片中,红色则暗示着充满人欲的、鲜血淋淋而又生动活跃的沙漠,象征着人的情感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已经荒芜得如同毫无生命的炽热沙漠一般。影片中有拆除并焚烧红色木板的镜头,观众便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们内心愿望的宣泄,也可以理解成主人公要冲破红色沙漠般环境束缚的渴望。影片中正是由于色彩充分显示了其广泛而发人深思的涵义,尤其是作为影片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主要的戏剧元素时所表现出的影片基调,因而曾被某些史学家称誉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彩色片。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培养自己的色彩意识。电影作为一门公众艺术,以其诸多优越性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与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如今已成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现实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并能够有效的联系并整合社会各个部分,成为联结与平衡的纽带。电影中的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倾向与价值取向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个体的性情变化乃至社会思潮的变迁。
  如果影片中的色彩表现并渲染了同社会主流所倡导的价值观相抵的异常取向和行为,在特定条件下,也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失衡。因此,为满足大众心理的艺术需要,这就给从事电影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电影艺术中色彩所能产生的情感效应的研究与表现,从而提高大众的色彩欣赏水平,使电影事业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杰:《视听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2月。
  [2]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 张凤铸主编:《影视艺术前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9月。
  [4] 周星主编:《电影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 赵玉明、王福顺主编:《中外广播影视百科全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1月。
  
  作者简介:李洁,女,1971—,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色彩艺术研究,工作单位:山东临沂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