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扎根乡土播书香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ge0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进行表彰。来自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石楼村的杨位浩接过沉甸甸的牌匾,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年近花甲的老杨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30多年来,坚持买书、读书、藏书、办书苑。如今,他家已有图书上万册。守着满屋的书,他感觉特充实。“书是宝,存得越多越好!俺不吸烟不喝酒,习惯了粗茶淡饭,吃糠咽菜也要攒下点儿书。”
  杨位浩痴迷藏书要从没条件读书的苦日子说起。
  那年月,好多人都没有上学的机会。他还算是幸运的,读到了初中。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连课本都是借别人的,更别提什么课外书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让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放学后他在村里挨家挨户地问,找遍了整个村子都没借到。“将来一定要把这本书买下来,让后面上学的孩子再也不用为找书发愁。”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
  过去受条件所限,买书是一种奢望。他就到处借书、抄书、蹭书。《老子》《中庸》等字数较少的书,他借来后抓紧抄完,力争尽快归还。后来靠手艺打工挣了钱,一有机会进城,他就抽时间逛书店,买书回去。
  提起老杨过去攒书的经历,村民们无不赞叹:“他这个人过年都不舍得添置件新衣裳,买起书来却特别大方。别看人家这些年没攒下什么家业,但确实攒下不少书。”
  万事开头难。可还没开头,各种议论就来了。有人说农民种好地就行了,成天就知道看书,能看出粮食来,还是能看出钱来?老杨嘴上不争,心里有数:“俺就是要从书里找宝贝,从书里刨金子。”
  村东有个小伙家里电视坏了,为了解闷儿,找老杨借书。没想到这一借还看上了瘾,从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借书的常客。从书里找到乐趣、尝到甜头的人日渐增多,大家对老杨的想法也慢慢理解了。
  聚沙成塔。随着藏书不断增加,老杨自己动手做了书架、书柜,搞起了“问田书苑”。这些年,地方党委和政府给予很多支持,也有爱心人士不断捐书,书苑渐成规模。村里一位退休教师总结道,“书苑不算大,作用真不小。藏书不算多,借书的真不少。书架不算高,利用率真不低。”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深深触动过老杨。“看书、藏书是一种享受。把一件事当成享受,乐在其中,就不会失去坚持下去的动力。”
  藏书被乡亲们借了一次又一次,老杨的事迹也一传十十传百,被媒体纷纷报道。“说心里话,上报纸并不是让俺家老头多高兴的事儿,他最喜欢的是借书的人越来越多。”杨位浩的老伴儿有些腼腆地说。
  每当乡亲们来还书时,老杨都会让他们在借阅登记本上写一些读书后的感悟。看着人们有收获,他比谁都开心。村里老人对这些年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读书看报的多了,喝酒打牌的少了;知书达理的多了,打架骂街的少了……”
  从外表上看,农民兄弟可能还是黢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身上却有了一种新的气质。他们虽然没有离开家乡,却从书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和世间的百态。老杨最大的心愿是希望村里崇文重教的传统一直延续,像族谱上写的那样,耕读传家,诗书继世。
  这些年,人口并不是太多的石楼村人才辈出,文脉不断。很多孩子走出这个小村庄,考上了名牌大学,在周围十里八乡,这个村培养出的大学生和硕士、博士生数量,一直保持着第一。这让老杨倍感欣慰。
  滕州是墨子故里、鲁班家乡,自古就有“善国”的美誉。石楼村也一直传承着纯朴善良的民风。老杨家二层的书房起名“种善书塾”。意思是播下善的种,结出善的果。“老辈的经常讲,做人一定要存善心、发善念、结善缘、行善举,要与人为善、劝人向善、积德行善。”老杨说,“心也是一块田,种上庄稼就能少长点儿草,所以要种善培福。希望俺这小书塾,也能成为智海福田里的一滴水、一抔土,追肥保墒,春种秋收,多育出几粒道德种子。”
  滕州市“十佳书香家庭”、创建五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枣庄市“书香人家”、道德模范提名奖、山东省“齐鲁书香之家”……这些年,老杨获得的荣誉不少。然而,让他自豪的并不是这些奖杯、奖状,而是村里的留守儿童有书看了,留守老人有事干了,婆媳关系改善了;家庭更和睦、邻里更和气、大家更和谐了;人心更和善、人們更友善、待人更亲善了。
  “问田得天趣,种善德不孤。寻常即真乐,福在百姓庐。”老杨这首诗,全村老小都会背,善的种子已厚植于心。
  老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虽说这些年办书苑花销也不小,但哪怕是再拉下点儿饥荒,俺也要继续办下去。”这句话,他说得很实在,也很坚定。
  (摘自《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一  美食家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就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  好吃还能成家!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想到的事情往往不来,没有想到的事情却常常就在身边;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我藐视他,憎恨他,反对他,弄到后来我一无所长,他却因好吃成精而被封为美食家!  首先得声明,我决不反对一般的吃喝;如果我自幼便反对吃喝的
期刊
吴芳思的家很好找,门前有一小片竹林,门头挂着一条红纸做的游龙—这在伦敦市中心的富人区伊斯灵顿显得颇有些特立独行。  竹子是林语堂的女儿住在伦敦时从家里拿来的,龙是吴芳思儿子的属相。69岁的吴芳思延续着她和中国40多年的缘分。  在英国,吴芳思是著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她曾在大英图书馆中文部工作近40年,负责保管、整理中国典藏,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那1.4万件敦煌经卷,这大概是全世界所有敦煌经卷数量的
期刊
有一本书叫《在德黑兰读〈洛丽塔〉》,讲述在读书被禁止的时候,人们在晨间与晚间的秘密读书会上,阅读经典作品。然而,真正把一座城市的名字和閱读联系起来的,却是相对发达的经济环境、自由宽容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市民教育程度和历史留存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伦敦、巴黎、纽约还是东京,书店、图书馆、出版机构、文化刊物、读书组织,共同构建了一座城市的阅读氛围。伦敦:“什么娱乐也抵不上读书的乐趣!”  2017年发行的
期刊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是横跨两个世纪的作家,早期和中期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继承和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晚年以其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的文学。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还乡》和《卡斯特桥市长》等。  至于苔丝·德北菲尔德,她要把这件事从思虑中清除掉却没有那么容易。她好久都打不起精神来再去跳舞,虽然有许多人想做她的舞伴;可是,唉!他们谁说话都不像
期刊
猫乖巧可爱,又能防鼠,是颇受欢迎的宠物,据《尔雅翼》说,猫是玄奘法师去天竺取经时带回中土的,为了防止老鼠啃坏佛经,所以蓄猫防鼠。这是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实际上,猫在玄奘之前就已有了。恰在唐代,猫日渐成为贵族宠物。  电影《猫妖传》改编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故事发生在唐代,其中出现了猫妖,又称猫鬼。在中國古代,猫成为妖孽作怪的故事颇多,据《旧唐书》载,武则天废王皇后和萧淑妃,
期刊
奧拉夫·H·豪格(1908-1994),挪威20世纪杰出诗人。生于乌尔维克,在那里以种植苹果为生。他一生生活简朴,深受中国古代诗人的影响和启发。他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以来出版了《礼物》等十多卷诗作。豪格的诗具有典型的北欧特征,朴质、抒情的语言中透露出深刻的哲理。他的诗已经被译成了数十种文字,在欧美具有较大的影响。  我们都秘密地梦想着  奇妙的事情会发生,  一定要发生——  时间会张开,  心脏
期刊
所谓“中产阶级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形态,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为这种生活形态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各种人的想象之中。就像“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一样,大多数中国人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级,同时又认定它的确存在,那么,唯一的可能是:中产阶级是一种想象。  想象的好处是其中应有尽有,想象的坏处是它太脆弱易碎。有一个年轻的艺人,他颇有天赋,买了3层楼的别墅。在网上能找到他家的内部装修图,号称是欧洲巴洛克风格
期刊
2018年2月6日凌晨,饶宗颐走完了他101年的人生道路,与世长辞。也许在这个时代,“大师”是个让人不得不谨慎使用的词汇,但称饶宗颐为大师,没有人会觉得突兀。  饶宗颐先生,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出身书香名门,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  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
期刊
看够了罗马迷人的城市建构与恢弘的古迹文明,想不想来点儿特别的?一座收敛或张扬色彩的城市涂鸦艺术博物馆,正潜伏在街头巷尾,等待好奇的你来光顾。  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内容广度而言,涂鸦这一艺术行为在罗马生生不息。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创作灵活多变、包罗万象的涂鸦作品已然成为一项时髦又流行的工作,甚至曾出现过全民参与、全城涂鸦的盛况。  涂鸦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罗马共和国时期。因城中房屋建筑布局多是内向设计
期刊
“村庄盖起了小洋楼,我诗歌里的景色也变了模样。”成名之后的余秀华,得偿所愿离了婚,并出版了三本诗集,销量超过30万。她居住的村庄渐渐变了模样,而她自己也在慢慢适应着新的方向。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的上映,让诗人余秀华再一次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部以她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在全国点映,场场爆满。尽管这部纪录片被观众热捧,但也有观众表达了不同看法。“余秀华太有表现力,身上长满了故事,知道配合媒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