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观”专题复习

来源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难点分析
  
  (一)文化景观的概念和分类
  1.景观、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
  (1)地理学上的景观是指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和人文等,即地域的综合体。
  (2)自然景观又称原始景观,是指自然界原有的、很少受人类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如行云流水、极地高山、荒漠沼泽等。
  (3)文化景观又称人文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城镇、乡村、农田、道路、学校、法院等。
  (4)文化要素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不论其大小和形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其空间位置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因此空间位置是否固定是确定文化要素是否为文化景观的重要依据。如铁路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上是运动的,就不是文化景观。
  (5)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区别。
  文化景观的功能性是指文化景观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意义,据此可以确定某一自然景观是否为文化景观。未受人类影响,或者受人类间接地、轻微地或偶然影响且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天然景观为自然景观;而自然景观在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功能变化)后,就成为文化景观,如原始森林为自然景观,虽受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但只要森林的功能性没有发生变化,仍属于自然景观,如在原始森林区“燎荒辟地”,将林地开辟成耕地,就成了文化景观,又如耕地弃耕后又形成新的次生林,则仍属于自然景观。
  2.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按内涵划分)。
  物质文化景观与精神文化景观的划分是针对文化景观的内容而言,并不是针对文化景观的形式所做的分类。
  物质文化景观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
  精神文化景观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是指人类精神活动的景观,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雕塑等。
  
  (二)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1.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和空间、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精神生活的源泉。
  2.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1)自然环境对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为多方面,对于与自然环境较为密切的农业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2)自然环境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3)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文化景观在反映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自然现象的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虫神庙多的地方,历史上必定蝗灾频繁;而没有虫神庙的地方,并不意味着该地就没有发生过蝗灾。
  (4)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减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对自然利用改造的广度和深度在增加,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小。
  3.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改变。
  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的重要体现,文化景观的建设顺应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就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的影响,若违反了自然发展的规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既用于防洪又用于灌溉,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围湖造田则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
  
  (三)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
  文化景观是人文社会环境的一面镜子,通过观察文化景观,人们既可以了解当地的物质文化环境,也可以了解其精神文化环境。因此说文化景观是一个地方的标志和象征。例如:城市公交站牌分布的疏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公交站牌数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城市化的进程。
  
  (四)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2.文化空间扩散方式的判断。
  (1)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的区分。
  扩展扩散相当于“文化接力”,即“一传十,十传百”,人们近距离传递,人的空间移动距离小;迁移扩散则是文化的跨越式传播,即人们大范围地跨越不同文化区传递文化,人的空间移动距离大。
  (2)传染扩散与刺激扩散的区分。
  传染扩散是已掌握文化的人向周围地区渴望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而刺激扩散则是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后具体形式被摒弃或遭到拒绝,而思想实质却被保留或被接受的扩散过程。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形式上的创新。
  (3)古代文化扩散方式与现代文化扩散方式的区别。
  文化或文明的早期扩散因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扩散形式比较简单,几乎都是伴随着人口迁移由近及远扩散的。古代长距离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是迁移扩散,因为各文化区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距离且通常为海洋、高山、荒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文化扩散往往伴随着人们的长距离跋涉或漂洋过海等冒险活动而发生。在现代信息社会里,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通信媒介的发展提高了扩展扩散在文化扩散中的地位(通过通讯媒介的文化扩散为扩展扩散),但迁移扩散的作用仍不可替代。 (4)复杂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方式的判断。 将复杂文化事物简单化处理后确定扩散形式。如中华文化体系中不同文化要素的扩散形式不同,造纸术、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过程是迁移扩散,而伴随着诸葛亮的南征将中原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和缅甸人的过程则为扩展扩散;再如佛教由西域僧、印度僧及中国僧人带人我国为迁移扩散,但佛教进入我国之初由上层社会至民间的扩散则为扩展扩散中的等级扩散;佛教传人我国的西藏地区之后,同当地的地方性宗教结合,成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这种扩散过程为刺激扩散。
  
  二、典型例题
  例1 读下面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回答(1)—(2)题。
     
  三、综合训练
  
  1.中国人的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最,“南甜北咸,东酸西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差异。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居民多喜辣,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这种食俗与当地气候有直接关系。据此可以看出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是
  (  )
  A.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
  B.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完全不同的
  c.某地文化的形成只与自然环境有关,与人文社会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但文化不会影响自然环境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端午节,珠江三角洲各地都进行龙舟竞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商人前来观光、进行文化交流以及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据此回答2~3题。
  2.“龙舟节”在珠江三角洲延续了2000多年,其自然原因是
  (  )
  A.光热充足,降水丰富
  B.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C.基塘、湖泊众多
  D.河流无明显的枯水期
  3.不少华人在异国他乡也进行龙舟竞渡,宣扬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扩散现象属于
  (  )
  A.等级扩散
  
  B.扩展扩散
  C. 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
  4.在建筑保温材料还没有普遍应用的时代,从大西洋沿岸到俄罗斯,欧洲的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英国南部墙厚23cm;德国西部墙厚为26cm;波兰中部的墙厚51cm;俄罗斯西部墙厚73cm。这一现象反映了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文化景观与水文要素的关系
  B.文化景观与地貌要素的关系
  c.文化景观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D.文化景观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5.蒙古长调起源于我国东北的额尔齐斯河沿岸地区,早期的音乐风格以短调为主,民歌具有结构短小的特征;现在长调分布于蒙古和我国的内蒙古地区,既保留了短调的音乐风格又逐步创新成为长调。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长调属于精神文化②长调的录音资料属于文化景观⑧蒙古、我国的内蒙古、额尔齐斯河沿岸都是长调文化的分布区④从表达方式上来说,蒙古族长调的扩散过程是等级扩散
  A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京沪高铁将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请问京沪高铁属于(  )
  A.自然景观
  B.物质文化景观
  c.精神文化景观
  D.旅游文化景观
  7.图中反映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进步对文化扩散的空间与时间变化影响的曲线是
  (  )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①
  
  (1)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形成于_________代,沿着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由_________经________至安息,再转运至_________和欧洲。
  (2)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了欧洲的一些地区,这一过程属于
  (   )
  A.文化传承
  B.文化发展
  c.文化扩散
  D文化起源
  (3)南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在文化扩散方面的主要意义有
  (4)南疆铁路通过的地区为典型的__________农业景观,农业生产的特点是__________,在南疆,农业区、城市、铁路等文化景观都分布于盆地的__________,这体现出__________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10.读“坎儿井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坎儿井由直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直井又叫工作井,在开掘和修理时用来出土和通风。暗渠为输水道,使地下水由地下流出地面。暗渠同明渠接头处的蓄水池为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
  (1)坎儿井中的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属于__________水,其水源主要靠__________补给。
  (2)按文化形态分类,坎儿井属于________文化景观。
  (3)坎儿井是哈密人民同干旱作斗争的光辉业绩,是干旱地区绿洲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试说明坎儿井是如何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的。
  ①气候方面:_____________。
  ②地形方面:_____________。
  (4)坎儿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请列举它的价值。
  (5)近年来,坎儿井已被作为旅游资源并进行开发,但目前游人稀少,主要原因是一。
  
  [参考答案]
  1.A解析:自然环境是文化现象产生的基础,文化现象除了受自然环境影响外,还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文化现象一般会有一些差别,但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有较多的共同点。反过来文化也可以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如果人类的某项物质文化违背了自然规律,就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
  2.B
  3.D解析:华人在异国他乡进行形式和内容一样的龙舟比赛,属于长距离的迁移扩散。
  4.C解析:欧洲内陆由大西洋沿岸到俄罗斯,气候的大陆性逐渐增强,冬季越来越冷,为抵御严寒,建筑物墙体越来越厚。因此题中现象反映出文化景观与气候要素中气温的关系。
  5.B解析:蒙古长调作为一种音乐属于精神文化范畴;文化景观具有固定的位置,显然录音不是文化景观;蒙古长调的扩散是传染扩散;长调分布区就是长调文化的分布区。
  6.B解析:京沪高铁是从北京至上海的高速铁路,是固着在地表的物质文化景观。
  7.A解析:在距离相等的情况下,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区域间的影响程度将加深。在时间相同情况下,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接受者数量将增加,因此②③能反映交通和通讯技术进步对文化扩散的影响。
  8.(1)汉长安河西走廊西亚(2)c(3)促进东部和西部、南疆和海外、汉族和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之间双向的文化交流和扩散(4)绿洲 依靠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农业边缘 自然条件
  解析:图示丝绸之路开始于汉代,从长安到西亚、欧洲的贸易线路,同时也是文化交流路线,这种文化扩散是长距离的迁移扩散。南疆铁路沿塔里木盆地边缘修筑,沿线主要是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这受当地干旱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9.(1)潜高山冰雪融水(2)物质(3)①新疆地区水资源十分珍贵,坎儿井的暗渠位于地下,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②坎儿井是顺着天山到哈密的地势从高到低修建的,因此水可以从地下含水层自动流出来,从而节约了能源(4)①灌溉价值;②旅游价值;③文化价值。(5)距离发达地区远,交通通达度差,地区接待能力差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井中之水来自高山冰雪融化,同时位于第一隔水层之上,称为潜水。(2)坎儿井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是一种物质文化景观。(3)新疆哈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而且蒸发旺盛,井水在地下运行,可大大减少蒸发;同时坎儿井又是由高处向低处修建,可充分利用地形使井水自流。(4)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农田,现在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5)旅游景点的开发,要考虑景点本身的的价值,还要考虑交通、地区接待能力以及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而新疆地处西北边陲,一般游客很难到达。
其他文献
SOC(State of charge),即电池的荷电状态,它描述的是电池的剩余容量,其数值上表示为电池剩余的荷电量占电池总电量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它是电池状态的一个关键指标,SOC的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频率规整的鉴别性特征提取算法。该方法通过对语音频谱的各个频带的鉴别性分析及其量化结果对各个频域进行自适应的频率规整,进行非均匀子带滤波设计提取鉴别性特征;同时在噪声环境下,在特征提取前端进行了预增强处理,解决了测试语音与训练语音失配的问题,保证了特征的正确提取。实验证明,该特征原理简单,稳定性好,对语音内容不存在依赖性,有良好的抗噪性能,并且结合预增强处理是有效的,能够进一
针对临江高裂隙卵石地质条件下预应力锚索无法施工,且基坑紧邻市政交通要道、不具备放坡条件的贵州都匀福安国际广场深基坑工程,传统的“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支护方案已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