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如何改造旧上海?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摇篮是在上海,但没有在这里成长。所以,重新回到这个大城市后,要站住脚,到底怎么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1980年代初的一天,上海“知青”张济顺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里第一次得知了曾祖父的故事。学者熊月之在一篇小文章里,介绍了“近代进步教育家”张焕纶的生平和作为。
  “很激动,也很难为情”——说难为情,是因为身为北师大的历史专业研究生,还需要从别人那里获知自己的家史。
  她随即把文章复印,寄给上海的母亲。母亲收到信件后,激动得不行,“她说,现在终于可以讲一些了。”
  在张济顺的童年记忆里,关于曾祖父,只有一点影影绰绰的痕迹,大人们基本不提。一来家庭“血统”不太好,风波动荡的年代,多少生怕因此牵连出什么说不清的“历史问题”来。此外,这也是老一辈人不愿去触碰的一个老伤疤:1937年“八一三”战事爆发,一大家子慌慌张张逃离沪南老宅,避入租界,几代的积累和心血都在轰炸和骚乱中化为乌有。之后再历经“文革”浩劫,关于家族的过往,几乎没有什么物件留存下来可以跟后代讲的。
  张济顺联系上熊月之,从他那里得到了更多关于曾祖父的资料。后来,她陆陆续续地搜集到他的照片、他写的诗。
  在一张黑白的半身肖像照里,张焕纶留给后人一个同光年间地方士绅的经典形象:留长辫、着马褂,面容沉稳而安静。光绪四年,他和几位好友共同创立近代第一所国人办的新式小学——梅溪学堂。从此,张家的厅堂、庭院里,不时会响起朗读英文的稚子之声。其中有一名操着安徽口音的乡下少年胡适,也是张焕纶好友之子。
  因为在教育界的声望,张焕纶后被盛宣怀聘为南洋公学首任中文总教习,即教务长。期间,他又创办师范班,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
  “也许是冥冥中的天意吧。”一谈到曾祖父,张济顺眉间涌起一些感慨。百年后,身为张家第四代,她在教育行业又兜兜转转三十多个年头。
  张家是老上海旧城厢里的一个世家大族,属于正宗的上海“土著”。自19世纪中叶开埠以来,这个小小的上海县城急速发展起来,一跃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中外移民、各色人等大量涌入,形成了五方杂处、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
  张济顺的祖父是旧上海著名私营报纸、《新闻报》的一名主力骨干,和著名报人汪汉溪是世交。张济顺的父母则是洋行职员,类似今日之“白领”。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进南京路。这一年,张济顺出生于上海西南的一个弄堂里。
  从曾祖父到张济顺,张家四代人亲历了上海在一个半世纪里的急速膨胀、繁华和迷离、战火与离乱、日伪治下的“歹土”时期,以及之后的“红色岁月”。
  2015年,张济顺出版了学术著作——《远去的都市:1950年代的上海》。这是她近二十年来对上海社会史研究成果的梳理,也是对自己儿时生活过的上海社会一次深入的探究和重现。
  在研究中,她把目光投向了类似自己父母、祖父、邻居这样一些支撑起这个大都市“面相”与筋骨的中上层精英与职员、生活在里弄的小市民们,以及苏北“下只脚”里的芸芸大众。
  在过往有关上海的历史书写中,这个庞大的群体尴尬地“缺席”了,仅仅是为革命领袖、党国政要、学术大师、文坛巨匠展开宏大叙事的一个模糊的背景色。
  我们的采访约在上海的西南角,一个近十来年兴起的城郊大型住宅区。直至2006年,张济顺才从生活了数十年的市中心老式里弄搬到这里。在她生命中留下印痕的里弄、学校、青少年宫旧址的地下,新建的地铁10号线呼啸而过。
  三伏天的大太阳下,在没有任何遮蔽的新区里,大马路明晃晃得刺眼。张济顺一身布衣布裤、平底便鞋,斜挎着一个青少年品牌的布书包,轻轻巧巧地走来,像极了一个朴素的女学生。只有一头夹杂银丝的短发提醒着我:女学生已年过花甲。
  4年前,她辞去所有党政职务,回归学术研究。之前约有十五六年里,她每日应对着千头万绪的校务、党务工作,零碎时间拿来看资料,看一点是一点。每年暑假的两个月,是她惟一拿得出整块时间钻图书馆、地方档案馆的奢侈——每天一开门就进去,掐到最后一刻起身,然后心满意足地抱着一堆复印材料和笔记离开。
  “人一喜欢就没有办法。我是真心喜欢啊,一有空就捡起来。”
其他文献
【美】《纽约客》  10月9日  从参与总统大选开始,特朗普就对墨西哥人进行了一系列肆无忌惮的攻击,在他的描述下,墨西哥人不是强奸犯、毒贩就是杀人犯。为了取悦支持者,特朗普更承诺会彻底检讨美国的移民政策,把数以百万计的“坏家伙”驱逐出去,并在美墨边境修筑隔离墙,而且让墨西哥人为此买单,如果墨西哥人不肯的话,他就会停止给墨西哥人发放签证并禁止在美国的墨西哥人汇款回国。这些荒诞的表态让墨西哥人很讨厌特
10月23日,耶路撒冷,極端正统派犹太教徒举行示威拥堵道路,抗议以色列征兵制,拒绝服兵役,以色列警方动用高压水炮进行驱赶。
对于拥有第四代核电技术专利的比尔·盖茨,中国有足够的理由给予其礼遇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院士宣布,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值得注意的是,比尔·盖茨并不是以微软创始人身份当选外籍院士,而是以美国泰拉能源(TerraPower)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当选。  美国泰拉能源有限公司是美国Intellectual Ventures(高智资本)旗下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专注于
《露易丝与克拉克:超人新冒险》是1993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剧集,一共拍摄了4季,在我国曾播放过两季。1998年的夏天,家人看电视,我坐着小板凳写暑假作业,偶尔抬头,只见一幅鲜红披风遮满了荧屏。  那红不是国旗红,是明快得要扑出来、拂上眉梢眼角的“英雄红”,配合号角齐鸣的激越音乐,只见一个身穿蓝色紧身衣的男人飞在蓝天里,身后斗篷如红云飘荡耀眼。在我的私人史中,那一刻堪比盘古开天地——超人飞行的
在整理家藏的书画时,翻出了王尧教授用藏文书写的条幅。这还是十多年前,王教授在香港大学讲学时,来我家做客赠送的。那次在饭桌上,他提及想推荐我去给港大的佛学研究中心讲课。我很感谢他的好意,但心里明白可能性很小。因为主持中心的是一位从内地出来的年轻僧人,尽管他引用我的著作,但不会“引狼入室”的,毕竟这是一份好差事。也许是王教授真碰了壁,后来就和我失联了。  认识王尧教授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上世纪80年代,
对于中国这个一度奉行节俭和禁欲的国度而言,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让人吃惊,先富起来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上争相效仿六十多年前被推翻的那些王孙贵族。电视里播放着大量带有封建色彩的肥皂剧,比如《芈月传》。在服饰方面,每个人都穿着毛式服装的时代已经结束,牛仔裤、夹克等西式服装如今在中国占压倒性地位。为了抗议这种局面,十年前中国兴起了汉服运动,但你无法穿汉服上长城,能裁制这种服装的师傅也屈指可数,因此不成气候。但中
赖剑文给自己定义的“第一场马拉松”是在2015年元旦那天,他记得当时跑了10公里。  在北大念书时,赖剑文经常和同学约着早晨跑步,晚上游泳。未名湖很美,凉风徐徐,跑起来十分惬意。那时候跑步是一种休闲,直到他发现跑步和自己原来想象的不一样。    2014年赖剑文在牛津遇上一次校园马拉松,由此革新了他的认识。马路上男女老少都卯足了劲儿跑步,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五十多岁。两旁观众热情簇拥,现场气氛激昂到
这些政治强人的归宿,正是缅甸政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在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组成新政府之后,卸任刚刚4天的前总统登盛宣布剃度出家5天。此事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议。事实上,作为90%的人口都是佛教徒的国家,男性出家在缅甸根本是一桩平常事,几乎每个缅甸男性一生都会有一次出家的经历,最短的也就是几天而已。因此,出家在缅甸是一种社会习俗,出家容易,还俗也很容易,并没有万念俱灰、看破红尘等我们通常所理
近日,一部名为《使徒行者2》的港剧在内地网络平台播出,该剧延续了2014年在TVB播出的前作的剧情结构。拍摄时由于获得了某网络公司的投资,场面远比第一部更为宏大。拍摄地点涉及内地、香港和泰国,且大量使用实景拍摄,一改TVB简陋棚拍的粗糙画面感,播出后口碑和收视率都相当不错,全网点击量破20亿。  《使徒行者》的系列剧本设计有个基本范式:因警队高层的离奇死亡,与死者联系的五名卧底全部失联,且死者没有
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上映以来,赞美和批评陆续出现,但《不二情书》纵有若干bug,有一点却非常值得赞美,那就是编剧兼导演薛晓路——在一个文艺作品努力追求“白”和最大公约数的时代,写和拍了一个特别的故事。  不论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其实都有点像写情书,见天地见众生是后来的事,起初的出发点都是给二三知己或者一小撮目标人群写情书。这情书,是对对方的迎合、取悦、评估甚至高估(李银河曾说“爱就是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