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蹈艺术的三个环节谈艺术想象的重要性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h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个新形象在普通心理学中就叫想象表象,在美学,艺术学和艺术心理学中就叫意象或艺术形象。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和艺术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下面,我将从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舞蹈欣赏这三个构成舞蹈艺术存在的环节分别来谈谈艺术想象的重要性。
  
  一、艺术想象是舞蹈创作,营造舞蹈意象过程中最重要的心理机制
  
  想象与艺术创作有着不解之缘,创作过程中没有想象是不可思议的。没有想象的积极活动,没有情感的投入,艺术品的产生将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当舞蹈家在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某种情感,有了“感觉”之后,才进入了创作的直接关照和把握阶段,再将收集到的素材和捕捉到的情感通过意识转变为观念,把未加工的感觉变成想象,通过想象奠定舞蹈形象的心理模式,正是有了这种创作想象,艺术家才孕育了不朽的艺术形象。为什么我们时而能从《小溪·江河·大海》里感受到那江河湖海时而蜿蜒曲折、时而湍急奔泄的变幻之美;又时而能从《扇舞丹青》里体会到那轻重缓急、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的超然意境;时而走进《庭院深深》去体验那渴望冲破封建束缚的妇女的疾苦;时而又唱着《踏歌》去感受汉代女子的温婉情怀。这一个个丰盈,饱满的舞蹈形象,无不浸透着创作者广阔无边的想象力。
  
  二、艺术想象是演员进行舞蹈表演,对舞蹈形象进行二度创作的关键因素
  
  演员在表演时会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所谓二度创作,是指舞蹈演员在熟练地完成舞蹈编导所规定的舞蹈动作语言地同时,要注入人物情感和思想的内涵意蕴,使舞蹈的形式与舞蹈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性格的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体验和感受很可能会对编导所规定的舞蹈动作、语言,作某些变化、调整或补充,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我们在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不同的舞蹈演员担任同一个角色,虽然他们做出的舞蹈动作完全相同,一个能使你随着角色的情感发展,时而欢乐时而悲伤,但另一个却使你无动于衷,感到索然寡味,这很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舞蹈演员是否进行了二度创作,是否把舞蹈动作化作了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舞蹈语言,使舞蹈的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结合和高度的统一,这就需要演员在表演时发挥巨大的想象力。利用想象力,舞蹈演员依据编导语言的描述、动作、符号、标记等的示意,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凭着对艺术形象的理解,设想艺术形象当时的状态和处境,形象的接受从未感知过或无法感知的事物,塑造出新的艺术形象,这形象或是香远益清、亭亭玉立的荷花,或是洁白晶莹、轻盈矫健的孔雀,寓想象于其中,就会使人产生物我合一,身临其境之感。
  
  三、艺术想象是使观众产生心理距离的机制和原因
  
  所谓“心理距离”,不是指舞者与观众之间的物理空间距离,而是指艺术形象即意象与具象与原型之间的心理距离,即指审美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距离。它是美感的一种显著特征,是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审美的一个特殊标准,人对艺术和现实审美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就是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即超越实际人生,忘掉实用功力,用一种纯客观的态度孤立地鉴赏物的形象。艺术家在艺术作品里创造了虚无的、虚假和非现实的意象、意境、境界,使艺术形象飘飘然于现实之上,在这个心理空间里,具象和意象产生了最大的心理距离,结果就产生了最佳的舞蹈艺术美的效果。
  与其说是心理距离,不如说是艺术想象造就了舞蹈美。因为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和机制正是想象。人是有想象的,人若没有想象力,就不可能产生心理距离,想象是人和人类发展的最高形式。想象是具象与意象之间产生心理距离的桥梁和纽带,而心理距离又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使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地里翱翔,并且可以超越时空。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第九单元(93页)《统计》第一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
介绍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创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和宗旨;ISO14001环境管理标准的内容,实施模式及建立模式的原则;注册登记及注册登记给企业带来的益处,实施方法,步骤。阐述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
进入高中后.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觉得高中化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高中化学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知识的比重增大.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虽然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但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安排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缺乏革新等问题。解决这些
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是新课程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提出矛盾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对知识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  2.了解加权平均数,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3.会用样本的加权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讨论、合作交流,体会如何探究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好习惯。    教学设想    1.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