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写作方向]
此作文题的命题材料谈“粮食”,共有三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句话“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为第一层,是说先辈对粮食敬畏的态度。
(2)第二句话“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为第二层,阐释粮食的生命本质。
(3)第三句话“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为第三层,告诉我们人与粮食同行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文时,我们要由实到虚,先谈粮食再重点谈粮食背后关于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人的文化等。
方向一:敬畏粮食就是敬畏生命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新时代,我国粮食“饭碗”虽已端稳,但还没有“稳”到可以挥霍的程度,“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是以失去自己生命的代价,来延续我们的生命的。或者说,一粒大米把它的生命移植到了我们的生命中。所以,我們对粮食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意、珍惜之情。敬畏一粒粮食,就是敬畏劳动、敬畏生命。感恩一粒粮食,就是感恩大地、感恩自然。珍惜一粒粮食,就是珍惜生活,珍惜亲情。
方向二:浪费粮食就是丢却人性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敬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倒掉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文化传统、辛勤汗水和珍贵资源。敬畏粮食,就是敬畏传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劳动。敬畏传统,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美德不能丢,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方向三:我们都是需要粮食的人
有这样两组数据:一是“1.32亿”,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二是“3500万吨”,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每一天都有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从餐桌上丢弃,而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备用素材]
林述巍:满怀赤子之心的国宴大厨
林述巍是名副其实的国宴大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用自己的专长,精心烹饪了五道佳肴为祖国庆生。这五道菜按照先后顺序记录了这70年的时代变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后的国泰民安,到改革开放之后人民迎来五谷丰登的繁荣昌盛,到2008年奥运精神把全人类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再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成功……这些变化和进步让祖国处处绿水青山……每一道菜,都倾注了不少心血;每个造型,都寓意十足。我们从这几道菜中,不难看出中国人浓郁的爱国情怀,它们就像一封封写给中国美食的浪漫情书。林述巍将视觉盛宴和国家故事相结合,在带给人们味蕾盛宴的同时,也彰显着浓浓的赤子情怀。
运用点拨: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在国人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人是铁,饭是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也。林述巍用五道菜表达爱国情怀,不是无来由的,而是有着深刻意蕴的。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林述巍一样对中华美食文化充满浓浓深情的人,才让中华美食不断得以发扬光大,让中华美食不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还成了内蕴丰富、颇耐咀嚼的文化食粮。
袁隆平:生于泥土之中的永恒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在,他已是耄耋老人,尽管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他仍在为“禾下乘凉”梦而不懈努力。袁隆平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非议,但是他把那些污名抛诸脑后,一心只为稻粱谋。2017年,袁隆平领导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海水稻测产成功;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团队在中东热带沙漠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2019年,袁隆平超级稻“超优1000”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903.9公斤。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从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为人类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运用点拨:袁隆平,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既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他心系天下苍生的一种家国情怀。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如果不是心系天下苍生的粮食安全,一个耄耋老人怎会不顾辛劳,奔波于田野呢?真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啊!
[佳作示范]
敬畏粮食
文/李想
五十年前,袁隆平先生用不懈的努力与汗水浇灌出了“南优二号”,解决了数亿国人的温饱问题!
然而,是否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想一想:当前,我们是否真的怀有一颗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在科学家们夜以继日,不畏艰难地实验攻关时,我们是否将餐桌上剩下的粮食毫不在意地扔进了垃圾桶?我们生活在“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江南,是否早已忘却了曾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人间惨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我们怎能轻易忘却!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是有灵性的。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
[写作方向]
此作文题的命题材料谈“粮食”,共有三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句话“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为第一层,是说先辈对粮食敬畏的态度。
(2)第二句话“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为第二层,阐释粮食的生命本质。
(3)第三句话“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暖,有感恩,有敬畏……”为第三层,告诉我们人与粮食同行应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文时,我们要由实到虚,先谈粮食再重点谈粮食背后关于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人的文化等。
方向一:敬畏粮食就是敬畏生命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中国人的头等大事。新时代,我国粮食“饭碗”虽已端稳,但还没有“稳”到可以挥霍的程度,“饥饿”离我们并不遥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是以失去自己生命的代价,来延续我们的生命的。或者说,一粒大米把它的生命移植到了我们的生命中。所以,我們对粮食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意、珍惜之情。敬畏一粒粮食,就是敬畏劳动、敬畏生命。感恩一粒粮食,就是感恩大地、感恩自然。珍惜一粒粮食,就是珍惜生活,珍惜亲情。
方向二:浪费粮食就是丢却人性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粮食都心存敬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随随便便倒掉的一碗饭,倒掉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文化传统、辛勤汗水和珍贵资源。敬畏粮食,就是敬畏传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劳动。敬畏传统,珍惜粮食、崇尚节俭的美德不能丢,让我们从内心深处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方向三:我们都是需要粮食的人
有这样两组数据:一是“1.32亿”,联合国日前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预测,在全球范围内,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2020年饥饿人数至少新增约8300万,甚至可能新增1.32亿。二是“3500万吨”,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每一天都有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从餐桌上丢弃,而我国粮食生产仍面临需求增长、资源约束、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刻警醒着我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
[备用素材]
林述巍:满怀赤子之心的国宴大厨
林述巍是名副其实的国宴大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用自己的专长,精心烹饪了五道佳肴为祖国庆生。这五道菜按照先后顺序记录了这70年的时代变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后的国泰民安,到改革开放之后人民迎来五谷丰登的繁荣昌盛,到2008年奥运精神把全人类的心紧紧地系在一起,再到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成功……这些变化和进步让祖国处处绿水青山……每一道菜,都倾注了不少心血;每个造型,都寓意十足。我们从这几道菜中,不难看出中国人浓郁的爱国情怀,它们就像一封封写给中国美食的浪漫情书。林述巍将视觉盛宴和国家故事相结合,在带给人们味蕾盛宴的同时,也彰显着浓浓的赤子情怀。
运用点拨: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在国人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人是铁,饭是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也。林述巍用五道菜表达爱国情怀,不是无来由的,而是有着深刻意蕴的。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林述巍一样对中华美食文化充满浓浓深情的人,才让中华美食不断得以发扬光大,让中华美食不再是满足口腹之欲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还成了内蕴丰富、颇耐咀嚼的文化食粮。
袁隆平:生于泥土之中的永恒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在,他已是耄耋老人,尽管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他仍在为“禾下乘凉”梦而不懈努力。袁隆平的研究为曾经被饥饿困扰的国家带来希望,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非议,但是他把那些污名抛诸脑后,一心只为稻粱谋。2017年,袁隆平领导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海水稻测产成功;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团队在中东热带沙漠试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2019年,袁隆平超级稻“超优1000”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903.9公斤。从杂交水稻到海水稻,从沙漠水稻再到超级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极限,为人类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运用点拨:袁隆平,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这既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他心系天下苍生的一种家国情怀。他曾说:“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如果不是心系天下苍生的粮食安全,一个耄耋老人怎会不顾辛劳,奔波于田野呢?真是为谁辛苦为谁甜啊!
[佳作示范]
敬畏粮食
文/李想
五十年前,袁隆平先生用不懈的努力与汗水浇灌出了“南优二号”,解决了数亿国人的温饱问题!
然而,是否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想一想:当前,我们是否真的怀有一颗对粮食的敬畏之心?在科学家们夜以继日,不畏艰难地实验攻关时,我们是否将餐桌上剩下的粮食毫不在意地扔进了垃圾桶?我们生活在“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江南,是否早已忘却了曾经“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人间惨案?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我们怎能轻易忘却!粮食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是阳光照耀、雨露滋润的“天地果实”,是农人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人间成果”,粮食是有生命的;粮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让人延续生命,能令人齿颊留香,能使人从容心安,粮食是有灵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