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评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着批评的效果,班主任应该充满爱心,巧妙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让学生犹如沐浴在“春风、春雨”之中,用自己的智慧,春风化雨地教育和感化学生。
关键词:批评艺术;班主任;正话反说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2-02
批评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着批评的效果。有人认为,既然是批评,就要声色俱厉,才显得威严有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严厉的批评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不是最高明的方式。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能暂时管住学生,并不能叫他们心悦诚服地遵守纪律。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的惧怕多于尊重,反感多于接受。因此,班主任就要储备足够的细心、爱心、耐心,换一种批评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春风化雨地教育和感化学生,让他们“不觉批评胜批评,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应该如何批评学生呢?
一、幽他一默,体现“趣”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的确,在班主任工作中,幽默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消除紧张空气的排气阀。如果能巧妙、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批评方式,在班级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风趣的语言中明辨是非,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改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上我的语文课,我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但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同学们完全不觉得已经上课了,有的在谈笑风生,有的三五成群的在看画册,有的在静观窗外,甚至还有两位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景,我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先镇定了一下情绪,咳嗽一声,然后略带笑意的说:“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也不坏呀!”学生们哄堂大笑,我又接着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和那几位看画册的同学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安安静静的观看窗外的景色,就不会打扰那两位同学睡觉了。”同学们又是哄堂大笑,但笑過之后,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室里安静下来。教师的话可谓“一石三鸟”,让学生在“笑”中明理,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静制动,体现“智”
班主任的批评,应启发学生思考和反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过错、明得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兵法云:动不如静,以静制动,是智也。班主任批评学生时要有意识地保持沉默,以不变应万变,使大家在沉静、严肃的氛围中感受到老师的不满情绪,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会迅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迷上了电脑游戏,甚至这几天还缺课,告诉了家长,家长也拿他没有办法。我通过调查,知道了他的去处,决定采用“围堵”的方法,终于在学校附近的网吧堵到了他。这时,我一言不发,只是用严肃的目光盯着他看。他心里发虚,低下了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走回学校。一路上,我什么也没问,我们都没有说话。回到学校我也没有找他谈话,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个学生始终心事重重,终于他憋不住了,主动的找到了我说:“老师,我错了!老师,你怎么不批评我呢?”我说:“你现在还去网吧玩游戏吗?”他马上摇摇头,坚定地说“没有!”我说:“你不去网吧玩了,我还批评你什么呀!”此时他如释重负地笑了。这件事过后,他对同学们说,“咱们老师的眼神真厉害,或许我一生也不会忘记了。当时如果老师像我妈那样骂我一顿,我肯定很快就忘了,可是老师始终不吭声地看着我,越不吭声,我自己越没底儿,想得越多。”老师的沉默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内疚感,这种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不断鞭策自己的批评,要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好。这就是“以静制动”的魅力。
三、旁敲侧击,体现“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的批评应把握尺度。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不能让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否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越差。试想,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因此,旁敲侧击不失为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三代单传,家里上上下下围着他一个人转,在学校受不得一点委屈,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提问,全班的同学都非常踊跃,于是我就请其中一个女生回答,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惹恼了这个学生,气得小脸红红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当时我没有在意,下课后,我从办公室出来,听见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小声嘀咕:“老师偏心眼,我是惹不起老师,我得让×××吃不了兜着走。”没想到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的报复心。于是,我便找来这个男孩,我没有直接和他说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而是让他帮我解决一个难题:“我碰到了一件麻烦事,一个老朋友因为我请客时没叫他而生我的气,要和我断绝关系。这个老朋友当时正在出差,我和他解释,他说我可以推迟请客时间。唉,气得我不行,我都想打他一顿。这样做可以吗?”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却劝起我来:“老师,这样做不行,你打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呀。”通过他给我分析的这个事例,他自己也悟出了什么,不但没找那个小女孩的事儿,反而去和她道歉,请她原谅自己的不讲理。由此可见,每一个孩子都是向着阳光开放的,只要你给了孩子尊严,孩子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四、正语反说,体现“妙”
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故意将正话反着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记得有一次,我发现班上几位男生下课时不好好走楼梯,反而顺着扶手打滑梯,以此为乐,全然不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于是,我把他们叫到跟前,故意装作高兴、好奇的样子问:“你们什么时候练上这么高难度的动作了,有什么技巧吗?我听说有位六年级的同学可能练得不错,你们可以向他请教请教。不过,你们可要等上一个月以后了,因为高手也有失手的时候,一个星期前他不小心摔下来骨折了,现在还住着院呢。”他们不好意思地笑着低下了头,从此再也没有在扶手上打过滑梯了。这种诙谐的批评,往往要比那种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们所接受。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巧妙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春风、春雨”之中,那么,就会像“水的载歌载舞”一般,每一块顽石都必将会逐步地“臻于完善”。
关键词:批评艺术;班主任;正话反说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32-02
批评是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手段,批评的语言影响着批评的效果。有人认为,既然是批评,就要声色俱厉,才显得威严有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严厉的批评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却不是最高明的方式。暴风骤雨式的批评只能暂时管住学生,并不能叫他们心悦诚服地遵守纪律。它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的惧怕多于尊重,反感多于接受。因此,班主任就要储备足够的细心、爱心、耐心,换一种批评的方式,用自己的智慧,春风化雨地教育和感化学生,让他们“不觉批评胜批评,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应该如何批评学生呢?
一、幽他一默,体现“趣”
德国著名演讲家海茵兹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的确,在班主任工作中,幽默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助推器,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油,是消除紧张空气的排气阀。如果能巧妙、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批评方式,在班级营造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风趣的语言中明辨是非,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改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上我的语文课,我踏着上课的铃声走进教室,但眼前的情景让我大吃一惊:同学们完全不觉得已经上课了,有的在谈笑风生,有的三五成群的在看画册,有的在静观窗外,甚至还有两位在伏案而睡!看到此景,我并没有大发脾气,而是先镇定了一下情绪,咳嗽一声,然后略带笑意的说:“同学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也不坏呀!”学生们哄堂大笑,我又接着说:“如果那位聊天的同学和那几位看画册的同学能像这位同学一样,安安静静的观看窗外的景色,就不会打扰那两位同学睡觉了。”同学们又是哄堂大笑,但笑過之后,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教室里安静下来。教师的话可谓“一石三鸟”,让学生在“笑”中明理,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静制动,体现“智”
班主任的批评,应启发学生思考和反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思过错、明得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兵法云:动不如静,以静制动,是智也。班主任批评学生时要有意识地保持沉默,以不变应万变,使大家在沉静、严肃的氛围中感受到老师的不满情绪,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会迅速地反思自己的行为,领悟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我们班有一个学生迷上了电脑游戏,甚至这几天还缺课,告诉了家长,家长也拿他没有办法。我通过调查,知道了他的去处,决定采用“围堵”的方法,终于在学校附近的网吧堵到了他。这时,我一言不发,只是用严肃的目光盯着他看。他心里发虚,低下了头,一声不响地跟着我走回学校。一路上,我什么也没问,我们都没有说话。回到学校我也没有找他谈话,一个星期过去了,这个学生始终心事重重,终于他憋不住了,主动的找到了我说:“老师,我错了!老师,你怎么不批评我呢?”我说:“你现在还去网吧玩游戏吗?”他马上摇摇头,坚定地说“没有!”我说:“你不去网吧玩了,我还批评你什么呀!”此时他如释重负地笑了。这件事过后,他对同学们说,“咱们老师的眼神真厉害,或许我一生也不会忘记了。当时如果老师像我妈那样骂我一顿,我肯定很快就忘了,可是老师始终不吭声地看着我,越不吭声,我自己越没底儿,想得越多。”老师的沉默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内疚感,这种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能不断鞭策自己的批评,要比那种“电闪雷鸣”式的批评教育效果更好。这就是“以静制动”的魅力。
三、旁敲侧击,体现“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的批评应把握尺度。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指出,不能让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否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越差。试想,对一个名誉扫地、自尊心丧失殆尽的孩子,我们还有什么办法教好他呢?因此,旁敲侧击不失为一种非常明智的方法。我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三代单传,家里上上下下围着他一个人转,在学校受不得一点委屈,动不动就大喊大叫。有一次提问,全班的同学都非常踊跃,于是我就请其中一个女生回答,没想到这一举动却惹恼了这个学生,气得小脸红红的,嘴里还念念有词。当时我没有在意,下课后,我从办公室出来,听见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小声嘀咕:“老师偏心眼,我是惹不起老师,我得让×××吃不了兜着走。”没想到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竟然有如此强的报复心。于是,我便找来这个男孩,我没有直接和他说我听见了他们的对话,而是让他帮我解决一个难题:“我碰到了一件麻烦事,一个老朋友因为我请客时没叫他而生我的气,要和我断绝关系。这个老朋友当时正在出差,我和他解释,他说我可以推迟请客时间。唉,气得我不行,我都想打他一顿。这样做可以吗?”没想到这个小男孩却劝起我来:“老师,这样做不行,你打他也解决不了问题呀。”通过他给我分析的这个事例,他自己也悟出了什么,不但没找那个小女孩的事儿,反而去和她道歉,请她原谅自己的不讲理。由此可见,每一个孩子都是向着阳光开放的,只要你给了孩子尊严,孩子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四、正语反说,体现“妙”
古语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教师在批评学生时,有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故意将正话反着说,反而更能成功,这就是反语的妙处。记得有一次,我发现班上几位男生下课时不好好走楼梯,反而顺着扶手打滑梯,以此为乐,全然不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于是,我把他们叫到跟前,故意装作高兴、好奇的样子问:“你们什么时候练上这么高难度的动作了,有什么技巧吗?我听说有位六年级的同学可能练得不错,你们可以向他请教请教。不过,你们可要等上一个月以后了,因为高手也有失手的时候,一个星期前他不小心摔下来骨折了,现在还住着院呢。”他们不好意思地笑着低下了头,从此再也没有在扶手上打过滑梯了。这种诙谐的批评,往往要比那种直截了当的批评更容易让学生们所接受。
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善。”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爱心,巧妙地运用批评的艺术,让学生沐浴在“春风、春雨”之中,那么,就会像“水的载歌载舞”一般,每一块顽石都必将会逐步地“臻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