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很多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教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呈现出浮躁、缺乏耐心的特点。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安安静静是很困难的。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扼要,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再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一堂课下来,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心留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难易结合,如果都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粗心大意,基础差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也没做多少,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布置不同的任务,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教学word时,可以从字的输入着手,逐步介绍建立文档、建立表格、使用工具、编辑整篇文章以及打印等,每节课的练习设计,我都采取几类不同层次的练习,无论完成哪个层次的练习,我都给予较高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都有成就感。
二、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综合训练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200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三、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了解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但学生一走入微机教室,便异常活跃,有时不按教师的要求来操作,出现诸如乱敲打键盘、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按键失灵、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损伤硬盘,造成死机等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门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们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中,掌握计算机键盘的操作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键盘是联系计算机与人的重要纽带,人通过对键盘的操作,给计算机下达指令,计算机按照指令进行工作。因此,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先要向学生介绍键盘上各种按键的功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以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机交互和汉字输入。按规范的操作姿势、正确地进行练习。重视操作规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任务驱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中所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重视灌输大量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没有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得到的愉悦心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在画图工具教学中,就采取一系列前后连贯的课程,以海洋为媒介,先画出千姿百态的热带鱼,在画奇形怪状的热带鱼,最后画出美丽的海底世界这样一个大的任务,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在每一课中,又有“照着做”“试一试”“大显身手”等小任务,让任务贯穿始终,到画海底世界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灵活运用教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呈现出浮躁、缺乏耐心的特点。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要让他们安安静静是很困难的。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我认为首先要深挖教材,精选内容。对容易的知识点的讲解要简单扼要,可以让学生自学;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化难为易,教师适当指导,使学生听明白,愿意做。另外,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做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和生活贴近。这样,学生喜欢听,喜欢问,喜欢深入探究。再次,要让学生多动手。学生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如果一堂课下来,只讲理论不让他们动手,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因此要合理安排时间,让他们多动手,这样才能把他们的心留在课堂上。在上机内容的选择上,也要难易结合,如果都采用同样的练习,基础好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粗心大意,基础差的学生一节课下来也没做多少,常常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布置不同的任务,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在教学word时,可以从字的输入着手,逐步介绍建立文档、建立表格、使用工具、编辑整篇文章以及打印等,每节课的练习设计,我都采取几类不同层次的练习,无论完成哪个层次的练习,我都给予较高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都有成就感。
二、搭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综合训练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图”,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片,送给他人;“Word2000”,学生可以利用它写作文、写信;“录音机”,学生可以利用它放自己喜欢的乐曲,学英语。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三、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了解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但学生一走入微机教室,便异常活跃,有时不按教师的要求来操作,出现诸如乱敲打键盘、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乱插入拔出软盘、造成按键失灵、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忽视硬盘指示灯,强行操作,损伤硬盘,造成死机等诸多问题,如何让学生门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这些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对计算机的主要性能不了解,对遵循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不重视,甚至认为计算机水平就是这样“大胆操作”来提高的。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们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在计算机的输入设备中,掌握计算机键盘的操作是十分重要的。计算机键盘是联系计算机与人的重要纽带,人通过对键盘的操作,给计算机下达指令,计算机按照指令进行工作。因此,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先要向学生介绍键盘上各种按键的功能,熟练掌握基本操作,以期快速准确地进行人机交互和汉字输入。按规范的操作姿势、正确地进行练习。重视操作规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任务驱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课中所采取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着其他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常重视灌输大量知识性的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然,学生在解题、写作、绘画等尝试中有时也能体会到创造的愉悦,但这一切都没有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所得到的愉悦心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摒弃了传统学科中所形成的常规思维模式,对学生来说非常具有新鲜感,学生的创造欲望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如:在画图工具教学中,就采取一系列前后连贯的课程,以海洋为媒介,先画出千姿百态的热带鱼,在画奇形怪状的热带鱼,最后画出美丽的海底世界这样一个大的任务,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在每一课中,又有“照着做”“试一试”“大显身手”等小任务,让任务贯穿始终,到画海底世界时,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提供新颖独创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