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重大主题宣传的“时度效”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的必修课,重大主题宣传要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必须把握好“时、度、效”。中央媒体对自治区“十个全覆盖”的报道,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板。本文从学习中央媒体关于对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集中报道入手,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主题宣传 中央媒体 “时度效”
  重大主题宣传是门主修课
  重大主题宣传,是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的主修课,让重大主题宣传切实发挥重大影响,是强化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之一。
  作为一名地方党报的编辑,在重大主题宣传的理解上,必须有清醒深刻的认识;在导向的把握上,必须有较高的自觉性;在报道的水平上,必须随着形势的需要不断提高。
  什么是重大主题宣传?时下业界较为一致的认识就是,党和政府领导机关主导下的重大时政题材的宣传报道。换言之,就是党和政府的发展思路、重大决策、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典型、地区的重大建设成就,等等。通常情况下由党委宣传部统一组织、策划、调度、督查,展开有规模、有声势、有深度、有节奏的宣传报道,在本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
  “十个全覆盖”,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重大举措,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强基固本工程,影响所及,举世瞩目。我区媒体从2014年这重大决策出台之始,就开启了大规模宣传报道的帷幕。
  央媒主题宣传反响热烈
  对这一重大主题宣传,《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网络媒体,于10月9日至11日进行了集中报道。2015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2015年9月23日,新华社发布通稿并在新华每日电讯7版刊发; 2015年11月9日和1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时长1分10秒;2015年10月10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发,时长15分;2015年10月10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人民网、新华网,与传统媒体同步播发。中央媒体如此强势推出我区的全局性工作成就报道,在近年来尚属首次。因此,在我区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在新闻界也引发热烈的议论。
  要把握好时度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特别强调新闻宣传“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照中央媒体此次集中报道,首先从“时”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时”,不仅仅是指时间和时效,作为中央媒体来讲,更重要的是把握好时机。此次“十个全覆盖”的新闻宣传,他们准确把握了两个重要节点。一是正值我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此时此刻,非常需要对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进行权威解析,需要以更大的格局和视野对这一影响全局的惠民工程进行更全面、更丰富、更广阔的宣传报道。二是这一时期,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各盟市和区直有关厅局负责同志参与,对12个盟市的“十个全覆盖”工作进行巡回现场观摩。如此声势浩大的行动,必然在全区产生重大影响。在这样的时机下,中央媒体发挥各自优势,适时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产生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尤其是报道中阐释的“十个全覆盖”对于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给人们的启示更为深刻。
  其次,在把握好“度”的方面,这一重大主题宣传,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媒体对题材选择的适度和选用综合材料、典型事例的恰到好处。比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都是以典型诠释,以问题引导,去把握报道尺度的。每一篇报道,都是通过扎实的采访,用说服力很强的典型解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诠释“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民生取向。不仅可信度高,而且可亲可爱,有深度,有吸引力。尤其是几篇大的通讯和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增强报道的公信力和感染力。在问题切入、舆论导向方面,中央媒体做到了情况准确、数据翔实,把农村牧区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实施前的现状鲜明生动地进行了概述。而后通过对问题解决过程的描述,深刻解读“十个全覆盖”的现实意义,不仅对凝聚共识提供了有力的舆论导向,而且通过对主题思想的准确把握,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价值,有效提升了宣传的思想性和引导力。
  第三是“时”和“度”把握的恰如其分,无疑使“效”的结果也得以充分体现。新闻报道“时、度、效”的要求,我们也可看作是传播时间、传播方法、传播影响的有机统一。中央媒体对重大主题宣传“时、度、效”的把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几家媒体几乎是在同一时段内报道的,却取得了题材同一而质不雷同的宣传效果。以标题为例,《人民日报》的标题为《扶贫惠民全覆盖 昔日穷村变福村——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巡礼》、新华社通稿的标题为《内蒙古: “十个全覆盖”工程让农村牧区旧貌换新颜》,中央电视台的标题为《内蒙古“十个全覆盖”补民生发展短板》,各显优势,均显特色。同时,在选取典型和运用综合材料上,也不尽相同,但所显示的说服力却是同样强劲有力。
  要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佳状况,尤其是正能量传递效应的最大化,除了“时、度、效”的科学把握外,朴实的文风,生动的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央媒体“十个全覆盖”的报道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样本。比如,报道中大量引用农牧民的幸福感受,来说明“十个全覆盖”顺应民意、深得人心的本质所在;用驻村干部的切身体会,来反映干群关系的融洽;用记者的所见所闻,描绘农村牧区的亮丽风景。口语化、软表达,以及贴心话语、肺腑之言的表述风格,大大增强了每一篇报道的新闻魅力。
  (作者单位:乌兰察布日报社)
  编辑:徐峰
其他文献
各位代表,全体会员同志们,大家好!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15年年会暨新媒体与民族文化传播论坛,围绕在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下如何确立民族传播的价值取向,在新闻传播中如何保持主体地位,如何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的主要议题,来自40多所高校(含媒体)的100多位专家学者除聆听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7位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外,又分别在民族文化
期刊
【内容提要】本研究以“三峡工程调度”议题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所涉媒体与网民议题样本进行传播静态内容与动态分类的文本分析,对水资源议题的构建模式与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显示,为优化水资源议题的传播策略,需要在议题呈现角度构建多样化的媒体议题框架,在焦点对接方面调整叙事策略的议题冲突,在场域协调方面达成对话空间的意义共识。  【关键词】水资源 网络舆情 议程设置 传播
期刊
【内容提要】以微博、微信、互联网等信息手段为核心的新型媒体的诞生,让稳打稳行几十年的传统媒体——报纸,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内蒙古三家都市类报纸《内蒙古晨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晚报》为例,从“一纸风行”到自媒体环境下谋寻改革转型之路,探讨纸媒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词】自媒体环境 纸媒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探究  媒体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到互联网数字传播。互联网的
期刊
【内容提要】 随着全媒体理念在传媒界的普及,各大报业集团开始进行应用领域的探索,其中“中央厨房”式的信息处理机制接受度较高。本文以中国青年报社构建的“全媒体协调中心”为例,深入分析“中央厨房”模式下的运营方式和核心理念,就其内容整合与传播渠道的有机配合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媒体 中央厨房 路径探索  1999年6月,《中国经济时报》刊发的《消费真无热点?》一文写道:“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即将
期刊
《满洲里日报》是中共满洲里市委机关报,作为全国最大陆路口岸的一张党报,其地位和作用之重要自然不言而喻。一直以来,《满洲里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开拓创新办报、人文思想办报”的方针,按照“两个牢牢掌握”,即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的要求,立足口岸特殊区位,一方面紧紧围绕当前形势,进行深刻研判,确保全市舆论阵地的主流声音不失声、不走调;另一方面,针对国际形
期刊
媒体融合以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今天,传统纸媒该怎样抓住机遇,在挑战中赢得生机,本刊特开设《传媒导航》栏目,与您一道探讨。  本期特刊发《众媒时代的时政报道路径探析》《提炼“特点词汇” 感知新闻活力》《说说社交应用中内容传播的那些事儿》《自媒体环境下纸媒传播发展探究》等文章。这些文章围绕媒体融合等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传统媒体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社会转型期和众媒交
期刊
【内容提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随着微博影响力的式微,微信因其庞大的用户基数、立体多元的传播渠道,以及可测量性和可控性弱的传播方式,逐渐成为谣言的“主战场”,其危害性也逐渐显现。本文通过分析微信谣言的特征、危害和管理,希望能为遏制微信谣言传播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微信 谣言 特征 危害 管理  新年伊始,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时,突然有消息
期刊
【内容摘要】 《鄂尔多斯日报》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进展情况,创设了《鄂尔多斯村庄故事》这一专栏,让记者一双脚走在真实的前沿,站在时代的浪尖,以个体的悲欢透视村庄的变迁、改革的深入、发展的共享;以创新的新闻故事,提升主题报道的温度。  【关键词】 十个全覆盖 新闻故事 温度 创新  《鄂尔多斯村庄故事》的文章至心动人、至情感人,鲜活而接地气的素材、平实而口语化的语言,都释放出正能量,提振了全市干
期刊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11年7月19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成立,业务范围是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书刊编辑、咨询服务等。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是中国新闻史学会领导下的二级分支机构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为研究领域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接受教育部和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根据章程,研究委员会一届4年。在第一届届满之时,请允许我再次回顾研究委员会设立、
期刊
【内容提要】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主要希望通过教育、宣传和引导舆论等方式,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大革命失败后,他深感软实力在改造社会方面的不足,大胆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从此走上了以“硬实力”与国民党较量的道路。他还始终注意以软实力辅助硬实力,以极富成效的精神生产活动,为革命事业指明方向。这份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信息社会仍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青年毛泽东 硬实力 软实力 精神生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