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历史课,中学时代,历史教师,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39-03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甚至他的一生。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如此。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文革”的后五年,历史老师是一位很幽默的男教师,姓陈,大约40多岁,有点谢顶,我们背后叫他“列宁”。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他便抓住一个话题开讲了,这个话题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像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什么事都可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课联系上。当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与同学们都比较认真。后来又“反回潮”,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像获得了解放似的。更多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不知道该想什么。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气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该不会还考历史吧?”大家心里嘀咕。“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有的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你们已经是大人了。课上我们学了许多大人物,这些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选择:我出考试卷,不监考,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考试,只是要在答卷上写明:开卷作答,还是闭卷作答。请大家听好:评分标准一样,但不要欺骗。谁要是欺骗,那他在我心目中——就一分不值。”那节课给我印象极深。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时隔30年,我现在还依稀记得老师的话:“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东西是要人类永远铭记的,其中有一个人,他的政治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奉为‘革命圣经’。他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告诉教师怎样对待教育对象;他的《忏悔录》告诉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个人,大家必须要记住,他叫——卢梭。”老师提到的这三本书,当时学校根本不会借给学生看,当我上大学读到这三本书的时候,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推崇卢梭。
我在这几年中学历史学科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是:老师讲得好。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历史课的理由,简单地说,也是老师讲得好。现在再想这个问题,明晰得多了:老师的个性品格、博学多识、智慧才能和人生态度,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那么,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不然什么都谈不上。学生不爱上的课,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好课。换句话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到教室去感受一下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得出的判断最真实。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讲故事?总不能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变成故事吧,而且故事讲不好学生也不爱听;抖笑料?猎奇弄噱头?历史中素材倒不少,但这么做有悖历史教育之道。历史课靠什么吸引学生呢?根据我做历史学科教研员的感受谈一下。
1 历史教师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我听过一位历史教师的一节文化课,讲的是敦煌壁画:
师:同学们知道西洋绘画中常出现的“小天使”形象吗?
生:小天使有两只翅膀,像鸟儿一样。
师:对!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会飞的。同学们再看看,这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拿出一幅挂历画),我觉得这个形象真是优美极了。“飞天”也是在天空中的,但是并没有翅膀,那为什么我们觉得“飞天”会飞,不会掉下来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琢磨琢磨……
生:“飞天”的衣服在飘,看上去很轻的样子。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大家认真看看(举着图片走近同学),这“飞天”的衣服,似乎能感觉到质地的轻盈,再看这衣服的线条是那么流畅,似乎在随风飘舞,人也随衣飞起来了。我觉得呀,这“飞天”衣服真是画得传神,比那小天使的翅膀更能让人感觉到是在空中飞舞,而且是那么含蓄。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呀!
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神态,传达了对美的鉴赏和向往,感染了学生和当堂听课的每一个人。
2 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比较抽象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来,会产生别样的应答效果:
师: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哪个图?被动证明,没意思。)
师: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
师: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从哪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问题太大了。)
师: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有电话、电脑这些东西的时候。
生: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类进步有这么多的作用。(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
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希特勒?怎么评价才对呢?(问题太严肃。)
师:了解了希特勒这么多事情,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点碰撞,通过辩论明确是非。)
3 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但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学习材料的枯燥。所以,只有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有多种渠道,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不少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不用做比较研究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形象多样的学习材料比单一的文字材料更能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化,教育技术在进 步,如果有条件,好课应该能体现出这种进步。21世纪的好课,应该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4 好课应有值得研讨之处。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文科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易。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学问和修养,有对历史独到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巧妙的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
我在教学调研中听过一节高中“文艺复兴”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版教材)。这位老师课上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寄予着人文主义的灵魂,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但丁的《神曲》带着学生参观“地狱”和“天堂”,体会但丁这位勇士与天主教会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爱憎观;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比课本上丰满多了,他的《蒙娜丽莎》充满人性活力,《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社会人生;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介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哥白尼及其“日心说”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科学与思想的魅力……该老师讲课时,自己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听课的人都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但许多人却不同意这节课算好课,理由是:这节课竞超时12分钟,而老师和学生竟浑然不觉!到现在,大家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好课是不是该以常规为前提?我的看法是,好课也不一定没有缺憾。最怕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又让人觉得没有收获的课,如果孩子们遇上这样的老师,上课才是瞎耽误功夫,还不如看书。
因此,好的历史课必定有好多优点。做教研员几年,我有幸听到过不少好课,如果要提炼概括一下好历史课的特点,我以为是四个词: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在课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获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但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有的老师修养厚润、启导亲切,有的老师渊博深刻、有学者风度,有的老师认真笃实、敢于改革,有的老师语言优美、匠心独具,有的老师严谨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这才是优秀教师的群相。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上的好课不仅各具风格,而且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教育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模式上有独到的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展示历史材料形式多样,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自己的学识观点又让学生佩服……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走进课堂,常常会收获一份感动。
我们曾经制定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见识过不少各地制定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难于鉴别的正是教学中那些独到的、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也许正是教学的创造性之所在。让一节课十分完美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做到每节课都有闪光点。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鼓励的正是教师个性化、有活力、有创意的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不是鉴定,而是去发现、欣赏、引导与推广一些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优秀并有一定个性化的新教师。
[作者简介]周道贵,男,1962年生,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责任编辑:杨莲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39-03
好的历史课、好的历史老师能影响学生的志向甚至他的一生。不少中学历史老师谈到,他们选择历史专业缘于中学时爱上历史课。我也是如此。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文革”的后五年,历史老师是一位很幽默的男教师,姓陈,大约40多岁,有点谢顶,我们背后叫他“列宁”。他总是在腋下夹着历史课本,迈着方步踱进教室,把课本放在讲桌上,就再也不会去翻动一下,然后若有所思地用目光巡视全班同学,等我们静下来,他便抓住一个话题开讲了,这个话题总是和我们有关,以至于给我一个感觉,好像我们想什么,我们遇到什么事都可能与他要讲的历史课联系上。当时正是“回潮”,也就是邓小平搞整顿时,老师与同学们都比较认真。后来又“反回潮”,一些同学兴奋起来,开始给老师贴大字报,像获得了解放似的。更多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不知道该想什么。记得一次期末考试前的历史复习课,老师又来了,照旧是不怒而威——他从不发脾气,但连最淘气的学生也从不跟他捣乱。“该不会还考历史吧?”大家心里嘀咕。“历史跟往常一样考试,”老师平静地说,“没人告诉我不让出题考试,但学校通知——开卷。”有的同学开始喜形于色,老师顿了一下,说:“但是,我让大家选择。你们已经是大人了。课上我们学了许多大人物,这些大人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不会盲目地按别人给定的方式行事。所以我也给你们一个选择:我出考试卷,不监考,你们自己决定怎么考试,只是要在答卷上写明:开卷作答,还是闭卷作答。请大家听好:评分标准一样,但不要欺骗。谁要是欺骗,那他在我心目中——就一分不值。”那节课给我印象极深。后来老师又给我们讲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时隔30年,我现在还依稀记得老师的话:“法国大革命中的一些东西是要人类永远铭记的,其中有一个人,他的政治学说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被奉为‘革命圣经’。他的《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他的教育著作《爱弥尔》告诉教师怎样对待教育对象;他的《忏悔录》告诉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反省自己的人生。这个人,大家必须要记住,他叫——卢梭。”老师提到的这三本书,当时学校根本不会借给学生看,当我上大学读到这三本书的时候,才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推崇卢梭。
我在这几年中学历史学科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同学喜欢历史课的理由是:老师讲得好。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喜欢历史课的理由,简单地说,也是老师讲得好。现在再想这个问题,明晰得多了:老师的个性品格、博学多识、智慧才能和人生态度,不仅吸引学生喜欢这门课,而且也在影响和塑造着学生。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好课与好教师分不开,只有用自己的一颗心去对待学生、对待事业的教师,才能教书育人。那么,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一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能吸引学生,不然什么都谈不上。学生不爱上的课,怎么说也不能算是好课。换句话说,一节课上得好不好,到教室去感受一下学生的表现和情绪,得出的判断最真实。那怎样才能吸引学生呢,讲故事?总不能将所有要讲的内容都变成故事吧,而且故事讲不好学生也不爱听;抖笑料?猎奇弄噱头?历史中素材倒不少,但这么做有悖历史教育之道。历史课靠什么吸引学生呢?根据我做历史学科教研员的感受谈一下。
1 历史教师语言和教态的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教态则是一种形体语言,有亲和力的教态,能让学生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我听过一位历史教师的一节文化课,讲的是敦煌壁画:
师:同学们知道西洋绘画中常出现的“小天使”形象吗?
生:小天使有两只翅膀,像鸟儿一样。
师:对!长着翅膀的小天使是会飞的。同学们再看看,这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拿出一幅挂历画),我觉得这个形象真是优美极了。“飞天”也是在天空中的,但是并没有翅膀,那为什么我们觉得“飞天”会飞,不会掉下来呢?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琢磨琢磨……
生:“飞天”的衣服在飘,看上去很轻的样子。
师:你观察得很细致。大家认真看看(举着图片走近同学),这“飞天”的衣服,似乎能感觉到质地的轻盈,再看这衣服的线条是那么流畅,似乎在随风飘舞,人也随衣飞起来了。我觉得呀,这“飞天”衣服真是画得传神,比那小天使的翅膀更能让人感觉到是在空中飞舞,而且是那么含蓄。这就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呀!
老师讲课时的语言、神态,传达了对美的鉴赏和向往,感染了学生和当堂听课的每一个人。
2 将有意义的问题以“有意思”的方式提出。
面对一个有意义而比较抽象的问题,学生的思考常常是被动甚至是被迫的,没有什么兴趣可言。问题的提出能否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的效果。所以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问什么,更要考虑怎么问。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同样的问题以不同的问法提出来,会产生别样的应答效果:
师:你能用文物图上的信息,说明河姆渡人已会饲养猪和种稻吗?(哪个图?被动证明,没意思。)
师:大家推测一下,为什么河姆渡人会在陶器上刻上猪和水稻?(有意思,猜猜看!思维灵活发散。)
师:造纸术的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从哪方面开始说呢?太多了。问题太大了。)
师:想一想,假如没有纸,人类生活会是什么样?我可说的是没有电话、电脑这些东西的时候。
生:真没想过——纸的发明对人类进步有这么多的作用。(问题有意思,思维结果有震撼力。)
师: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希特勒?怎么评价才对呢?(问题太严肃。)
师:了解了希特勒这么多事情,大家有什么想法和看法呢?怎么想就怎么说。(各种观点碰撞,通过辩论明确是非。)
3 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好的历史课一定不是枯燥的。但历史教学面对的难题之一,就是学习材料的枯燥。所以,只有将学习材料以学生乐于学习的方式呈现,才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学生学习有多种渠道,他们喜欢生动形象的东西。不少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变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播放音像资料让学生随机进入历史情境,亲眼“目睹”当时的历史场景;动态展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使学生的情绪也跟着活跃起来;用图片拓展历史人物的事迹,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将数字材料转换成图形,使学生有兴趣观察。不用做比较研究我们也能得出结论,形象多样的学习材料比单一的文字材料更能吸引学生和提高教学效果。时代在变化,教育技术在进 步,如果有条件,好课应该能体现出这种进步。21世纪的好课,应该体现出信息时代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4 好课应有值得研讨之处。
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校园生活主要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好课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舒展头脑,焕发生命活力。袁振国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一文中谈到:“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文科教育要达到这种境界很不易。这要求老师有较高的学问和修养,有对历史独到深刻的理解,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巧妙的设问引导探究的技巧。
我在教学调研中听过一节高中“文艺复兴”课(人民教育出版社大纲版教材)。这位老师课上描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寄予着人文主义的灵魂,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但丁的《神曲》带着学生参观“地狱”和“天堂”,体会但丁这位勇士与天主教会截然相反、针锋相对的爱憎观;多才多艺的达·芬奇比课本上丰满多了,他的《蒙娜丽莎》充满人性活力,《最后的晚餐》反映了社会人生;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的介绍,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对哥白尼及其“日心说”的介绍,让人感受到科学与思想的魅力……该老师讲课时,自己是陶醉于历史之中的,表达的是对历史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精辟独到的见解和智慧,还有基于历史修养的审美能力。听课的人都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但许多人却不同意这节课算好课,理由是:这节课竞超时12分钟,而老师和学生竟浑然不觉!到现在,大家也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好课是不是该以常规为前提?我的看法是,好课也不一定没有缺憾。最怕的是挑不出什么毛病又让人觉得没有收获的课,如果孩子们遇上这样的老师,上课才是瞎耽误功夫,还不如看书。
因此,好的历史课必定有好多优点。做教研员几年,我有幸听到过不少好课,如果要提炼概括一下好历史课的特点,我以为是四个词:兴趣、体验、探究、反思。说白了就是:学生在课上有学习兴趣,有发自内心或身临其境的情绪体验,能积极参与探究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通过反思获得历史认识和历史智慧。但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叫好的课,一定有其独到的、体现教师个性魅力的东西:有的老师修养厚润、启导亲切,有的老师渊博深刻、有学者风度,有的老师认真笃实、敢于改革,有的老师语言优美、匠心独具,有的老师严谨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这才是优秀教师的群相。现在的中青年教师上的好课不仅各具风格,而且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在教育理论上有自己的思考,在教学模式上有独到的设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娴熟,展示历史材料形式多样,与学生交流如同朋友,自己的学识观点又让学生佩服……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走进课堂,常常会收获一份感动。
我们曾经制定过历史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也见识过不少各地制定的评价方案,这些评价方案难于鉴别的正是教学中那些独到的、个性化的东西,而这也许正是教学的创造性之所在。让一节课十分完美几乎是不可企及的,但我们可以鼓励大家做到每节课都有闪光点。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要鼓励的正是教师个性化、有活力、有创意的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更多去做的不是鉴定,而是去发现、欣赏、引导与推广一些在课程改革中涌现出的优秀并有一定个性化的新教师。
[作者简介]周道贵,男,1962年生,江苏省句容市教育局教研室历史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学会历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
[责任编辑:杨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