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为视角,梳理了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及挑战。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互联网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会、开会和面谈等。这种方式比较呆板,缺乏生动性,效率不高,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而有了互联网,教育者可以把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通过专门的网站或信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互联网上;可在网上发布正向引导信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意识[1]。
2.互联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全球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整合起来,这个庞大的信息源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利用网络从中发现和挖掘自己所要的无尽信息。互联网使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便于教育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来承载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互联网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同样内容的教育。而互联网是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学生就可在网上向老师咨询,也可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4.互联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网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网络,大学生可吸收世界各地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相关的技术,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以鼓励创新和开阔思维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得以大力推进。
5.互联网提供了大学生学习的新渠道,为生活学习提供便利。透过互联网,教师能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发展个性。遇到问题,除了求助书本外,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求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书本学习渠道。同时,网上购物、异地教学等都成了可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国内外多元化的思想利用互联网对我国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明显。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以图达到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侵袭我国青年学生的目的。在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2]。
2.西方不健康文化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不健康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这些糟粕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极易破坏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3.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增多。有了互联网的掩护,人们难以知道犯罪者的身份、姓名、地址等,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制裁。对网络犯罪的舆论导向上也存在问题,使人们觉得网络“黑客”是难得的天才,而不是凶恶的罪犯。另外,缺乏统一的严厉打击措施,这些都助长了网络犯罪的不断产生。
4.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现今,人们日益与电脑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沟通,易使人们趋向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人们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5.出现了“网络病”,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使很多人对网络“一网情深”,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甚至会发生“互联网综合症”。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以及“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都削弱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导致新的心理问题出现。
二、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
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更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互联网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其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也非常广泛。网络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通过网上交流促进思想沟通。
高校应建立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并通过网站中的电子布告系统(BBS),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在系统中建立讨论区,学生可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教育者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可建立聊天室,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其思想状况并进行思想教育。建立讨论区和聊天室时要时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作用,以免偏离主题,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既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有创新意识,能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杜绝网络犯罪。
除了加强国内所有骨干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络运作,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最大限度地阻止不健康信息与大学生接触外,高校还要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经常查看校园BBS,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并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树立其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一要教育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既要满足学习和娱乐等需求,又要有所节制。二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作黑客,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总而言之,我们要趋利避害,把网络的利发挥到极致,把网络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注重监督,运用多种手段,抵制网络“黑客”和各种有害信息的侵害。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17-19.
[2]袁永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2,(4):195-197.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在高校中被广泛应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可见,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负面影响及挑战。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互联网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两课”教学、专题报告会、开会和面谈等。这种方式比较呆板,缺乏生动性,效率不高,往往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而有了互联网,教育者可以把思想教育的信息资源通过专门的网站或信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互联网上;可在网上发布正向引导信息,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向的思想意识[1]。
2.互联网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全球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整合起来,这个庞大的信息源充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利用网络从中发现和挖掘自己所要的无尽信息。互联网使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便于教育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来承载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互联网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进行同样内容的教育。而互联网是交互式的即时远程信息交流,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传播途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互联网,学生就可在网上向老师咨询,也可与同学进行思想交流。原来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
4.互联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和网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网络,大学生可吸收世界各地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及相关的技术,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促进了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使以鼓励创新和开阔思维为基本特征的素质教育,在新型教育模式下得以大力推进。
5.互联网提供了大学生学习的新渠道,为生活学习提供便利。透过互联网,教师能因材施教,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发展个性。遇到问题,除了求助书本外,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求助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书本学习渠道。同时,网上购物、异地教学等都成了可能,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国内外多元化的思想利用互联网对我国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强,这种冲突对他们的影响就更明显。西方国家充分利用其掌握的信息传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中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思想等,以图达到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侵袭我国青年学生的目的。在多种思潮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融合的网络时代,不利于大学生接受和树立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确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2]。
2.西方不健康文化易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宝库,也是一个信息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及各种黄色、暴力等不健康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这些糟粕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极易破坏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学生,使其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3.互联网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大学生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的增多。有了互联网的掩护,人们难以知道犯罪者的身份、姓名、地址等,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制裁。对网络犯罪的舆论导向上也存在问题,使人们觉得网络“黑客”是难得的天才,而不是凶恶的罪犯。另外,缺乏统一的严厉打击措施,这些都助长了网络犯罪的不断产生。
4.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现今,人们日益与电脑打交道,缺乏有感情的沟通,易使人们趋向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大学阶段是人们交际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不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5.出现了“网络病”,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互联网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使很多人对网络“一网情深”,终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形成冷漠、无情和自私的性格,产生焦虑、苦闷和压抑的情绪,甚至会发生“互联网综合症”。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以及“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都削弱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导致新的心理问题出现。
二、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先进文化,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
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更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互联网迅速、及时的传播方式,有利于网站及时传播健康、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信息。其辐射面广、冲击力强,受教育对象也非常广泛。网络用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娱乐性紧密结合,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效果。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并通过网上交流促进思想沟通。
高校应建立自己的思想教育网站,并通过网站中的电子布告系统(BBS),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加入其中。在系统中建立讨论区,学生可在其中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教育者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可建立聊天室,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了解其思想状况并进行思想教育。建立讨论区和聊天室时要时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引导作用,以免偏离主题,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网络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既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地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从而使网上的思想教育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要有创新意识,能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杜绝网络犯罪。
除了加强国内所有骨干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网络运作,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最大限度地阻止不健康信息与大学生接触外,高校还要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经常查看校园BBS,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并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树立其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
一要教育他们合理利用互联网。既要满足学习和娱乐等需求,又要有所节制。二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扶正祛邪,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要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作黑客,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总而言之,我们要趋利避害,把网络的利发挥到极致,把网络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注重监督,运用多种手段,抵制网络“黑客”和各种有害信息的侵害。坚持用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先进文化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田维义.加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17-19.
[2]袁永和.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2,(4):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