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选本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词选,金、元、明而下很少为人留意。这固然与当时词运的“衰微”有关,然而金、元、明、清各代值得注意的作家作品,也还是很有可观的。尤其是清代,词号中兴,上接南北两宋,下启近世,有其相当重要的地位。著名词学家夏承焘等人编选注释的《金元明清词选》,可以说填补了从宋以后直至清代八百年间词作选本的空白。
  本书之宗旨,编选者在《前言》中说明:“意在文献,以觇词学之兴替,并借此了解当时社会生活之一个侧面。”这是仅就一般标准而言,其实还不止如此。综览全书,本书之特点,还在于编选者将前人的论词精义,和自己的体验心得,结合着艺术技巧的鉴赏,融之于注释、题解和评介之中,因此,选注、评介均有一定特色。
  四朝词人不下百千,作品何啻上万,选注者无所依傍,从众多的词人词作当中,广搜博求,仔细筛选,论者谓此项工作非得“眼光远大而又功力深厚”者为之不可。“披沙简金,往往见宝”,《词选》除去选入一些著名的篇什以外,也选入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佳作。象元词赵文《疏影》(寒泉溅雪),刘《菩萨蛮》〔故园青草依然绿)、西湖明月引》(江村烟雨暗萧萧),仇远《八犯玉交枝》(沧岛云连),即令在《全金元词》中,也是未收之作。明词领域一般人看来,常是“一片荒芜”,但这个词选中,也选入了象魏大中《临江仙》“赵家轻掷与强胡。江山如许大,不用一钱沽”的作品来;民族英雄陈子龙的小令,婀娜韶秀出于刚健之中,论者曾有“风骚遗则”的评价,书中亦有不少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清词中,无论是政论、古、咏史、还是写景、抒情,佳篇更多。象符兆纶《满江红》“虚说贾生前席召”,大胆批评时政;张穆《百字令》(缁尘抖擞),虽是老考生自况,最后仍勉励自己,继续努力,富有积极向上的意义;庄《定风波》(为有书来与我期),章末“而今但愿著花迟”句,堪与辛弃疾“惜春长怕花开早”比并,寄兴深远,耐人寻味;四印斋主人王鹏运《点绛唇》“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又是多么警策之句!尤其是庚子国变以后,反映漫天兵火、人民流离失所的词章,沉郁悲痛,可与南宋比肩,甚而直追唐代杜甫。
  在校字定句上,选注者也不拘一本,自有卓见。象清词陈维崧《夏初临》“划残初粉”句,有的本子作“画残初粉”,二义均可通,本书校作“划”,读来更觉得活泼跳达。
  注释以征引典实,疏通文意为主,简单明,不枝不蔓。
  在“题解”中,选注者多有独见之处,能给读者不少启发。如文廷式《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在题解中把词人未能明写出来的平生志向,与辛稼轩同调(登建康赏心亭)稍加对比点染,读来就会豁然贯通,倍感亲切。尤其是下片“层霄回首,又西风起”的解说:
  
  下片用“小游仙”笔调,勾划出一个“万重苍翠”的“空中楼阁”,这大概就是他的“理想国”的轮廓吧?结语“层霄回首,又西风起”,轻轻点出:内有那拉氏的弄权,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晚清政权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寥寥几笔,就把词意陡然提起,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金元明清词选》是编辑四朝词选的一个尝试,经过几位词学专家们的通力合作,成绩可喜。稍感不足的是,金词以前,还可以编选一代辽词,这样,从词的发展演化过程来看,即从纵向说,就比较完整了。另外,在注释的方法以及题解的遣词设句上,均感觉陈旧了一些,这是由于出自老一辈学人的手笔,当然也就无法苛求了。至于录前人评语,有个别条目不够准确处,唐圭璋先生在《读词小札》中曾予以指出,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
  
  (《金元明清词选》(上下),夏承焘、张璋编选,吴无闻、黄、周笃文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一月第一版,1.90元)
其他文献
孙犁《书林秋革》(三联版)中的一篇篇小文,通篇难得找见几个形容词,句子很短,又几乎全是大白话,完全不假修饰,可又使人感到流畅得很,隽永得很,非有炉火纯青的深厚功底是不能有此作的。六篇《读作品记》与当今流行的一些评论文章全然不同——不合“格式”,不合“章法”,不合“曲调”。极自然地谈起,又极自然地收束,既不滥加褒词,亦非乱下棍棒,可常常令人觉得针砭得确是病处,赞扬得也决不过分。又每每使人窥见作者对友
《文学概论四十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59页谈到灵感产生的第二阶段,在引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注明作者为欧阳修,这是错误的。  查《全宋词》第25页,可知作者应是柳永(即奉旨填词柳三变),而并非欧阳修。原词《凤栖梧》(即《蝶恋花》)是这样的: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怨,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随着文学艺术工作者视野的扩大和观察的深入,一九八0年底出现了孟伟哉同志的中篇小说《夫妇》,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上获得了进一步的突破。《夫妇》没有涉及“一月风暴”、“批林批孔”和“天安门事件”等重大问题,而是把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最简单的细胞进行了解剖,揭示了十年动乱时期夫妻、家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处在这种关系中的每个人灵魂中的奥秘,并通过小说主人公的艰难遭际,提出并回答了人们在爱情、婚姻
现在少儿读物的数量比起我儿时的五十年代来,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但不少读物却写得艰涩难懂。其中最普遍的现象便是生造形容词,如有一本连环画形容猪八戒说,“同时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呼吸也很困难。热心人叫秀姑把水拿开,八戒才解除恐怖状态。”这对孩子们来说,真是莫名其妙了。其次是滥用文言,如称老婆婆为“老妪”,称年轻小伙子为“精壮汉子”之类;结果,不能不使孩子们望而生畏。早在四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便提出
各行各业总有一些必得用的语言,久之自然演变成呆滞俗滥的公式套语。于是诸如《辞林》、《大全》之类可资遇题查凑的工具书便应时而生(参看《管锥编》1023页)。譬如序跋、书评之类的公式套语:持论精辟、情节曲折、娓娓动人等一大堆。这些东西,对作者说来是虚夸浮论,敷衍塞责的好材料(参看《宋诗选注·序》13页:“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
听说八十高龄的赵景深先生是肯借书的。周日,我到他家中,说要借一本《晚明二十家小品》一读,他笑笑说:“抱歉,这书我是没有的。”“不过,我可以另外借你一本。”于是,他拿出一本练习本,细细查找起来。他正患眼病,一眼几近失明,所以找起来很费力。许久,才查到书所置放的书架及位置,拿出一本叫《近代散文钞》的书来给我,然后又在他的小册子上登记了一笔。  书很旧,书皮用蓝书面纸衬好,全书重新装订,封面完好,有俞平
1915年,美国地质学家马栋臣在中国北方长城沿线进行石油勘探,半年后没有获取任何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发现,进而提出了著名的“中国贫油论”。同年秋天,他来到古城武昌,爬上东郊外洪山山顶,拍下了一幅照片。照片上丘陵绵延,更远处是一片湖,渺无人烟,看起来颇为荒凉。  当时的武昌和洪山,在马栋臣的眼里连美景都算不上。他没有想到13年后,另一位地质学家同样把目光锁定在这片山山水水之间。1928年,李四光——就
崔传刚  最近,某领域一家头部企业P公司频上头条,但可惜都不是什么好事。先是旗下业务的一名年轻女员工猝死,引发了舆论对疯狂加班的声讨;之后又因為员工在家中跳楼自杀而成为众矢之的。面对各种负面消息,该公司不但不知低调,反而火上浇油开除了一名匿名发帖的员工。而且,公司的公关一天到晚在发所谓澄清公告,只可惜它每发一次声,大众的愤怒似乎也就再被点着一次。  P公司自诞生以来就是一家颇受争议的企业。赞颂它的
文学和人道主义常常结着不解之缘,人们谈到文学,就会想起文艺复兴时期那种大气磅礴的人道主义精神,也会为十八世纪启蒙时代那种充满着人类智慧的人道主义思想钦仰不止。至于众所周知的文学大师,不论是雨果、托尔斯泰、罗曼·罗兰,人们一向都誉之为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即令是近世,资本主义世界的有进步倾向的作家,也都带着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而闻名于世。如此看来,就难怪不少文学史家把文学的历史看作是贯穿着一个人道主义的
客观实在的世界是由可能与不可能统一构成的,有许多事物,在我们看来是可能的,但实际上它是不可能的。举例子来说,数学上的世界名题欧拉与七座桥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  十八世纪在东普鲁士哥尼斯堡城的河上,建有七座桥,当地的居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他怎样才能一次走遍这七座桥,而每座桥只能走一次,最后还能回到原点。这个问题有许多人都做过尝试,结果没有一人能够做到,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欧拉从千百人的失败